家有宝宝网

孩子自創“火星語言”?這是好事不用慌

一·爸媽應該怎樣做才能提高寶寶的語言能力?

1.豐富寶寶的語言刺激

孩子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努力為她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極為重要。給孩子提供的語言刺激,除了規範的日常對話之外,父母還可以經常給孩子背誦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講述一些適合孩子理解力的故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將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實物建立連結。比如,當孩子對盤子裡的蘋果感興趣時,就不失時機地告訴孩子那是“蘋果”等。

在寶寶還不會講話的時候,你可以經常給他背誦一些兒歌或者小詩詞,小傢伙聽的時候傻呆呆的,有時候看起來比較愉悅,雖基本都是一副單向接受的狀態,但小傢伙會說話之後,你會發現原來給他背誦過的許多兒歌,就奇跡般地從寶寶的小嘴巴裡蹦出來了!

2.多鼓勵,建立說話自信

孩子的行為,總是被她的後果所強化,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如果家長經常給予及時的回應、讚賞與鼓勵,則孩子就可以從這種學習活動中體驗到愉悅的情緒,從而更傾向於多多開口,從“會說話”過渡到“愛說話”。

所以,當孩子的小嘴巴說出一個新詞彙、新句型或者應景、創造性地運用了某個既有詞彙時,家長一定要給予及時的正面回饋,讓孩子體驗到講話帶來的成就感,積累對自身表達能力的信心,這可以進一步激發小傢伙語言學習的動力,讓寶寶建立說話的自信。

3.閱讀習慣有助錦上添花

“書蟲”寶寶的家長可能對此深有體會,已經開口說話的小傢伙,在跟媽媽閱讀了一定數量的繪本之後,往往就很容易說出日常生活中不那麼常見的“書面語”來。

比如,小編和女兒彤彤自從大約11個月養成比較固定的親子共讀習慣之後,就經常會把繪本上的書面語搬到日常生活中來,還不到兩歲,就會說“啊,怪獸!”、“急的淚花掉”、“夜晚真安靜,真好”之類的話,而且此類語言在她的詞彙中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上幼稚園之後,據老師反映她在小朋友中間也屬於語言能力特別突出的那種,表達規範,詞彙豐富,很多都是讓老師意想不到的書面語言!

這就提醒,不要低估孩子的記憶、模仿和遷移能力,閱讀習慣的培養,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書面語言,還可為其準確、規範的表達打下基礎。

二·精選3個“不要”貼士

1.不要錯過咀嚼訓練

由於孩子的發音是口腔器官運動的結果,而口腔運動能力是需要一定鍛煉的,日常的咀嚼活動就是非常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現在的孩子吃的越來越精細,咀嚼功能運用的機會少了,發音器官難以得不到足夠的訓練,就容易引起發音困難,模糊不清等,所以,孩子的飲食,未必是越精細越好,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看,適當在飲食中讓孩子動用一下咀嚼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2.不要忘多給語言表達機會

正所謂“在游泳中才能學會游泳”,給孩子提供的語言刺激再多,卻“剝奪”孩子的表達機會,孩子也同樣可能語言能力發展滯後。遺憾的是,這種剝奪孩子表達機會的行為,是很多家庭裡都很常見。

最典型的是過度關愛孩子,孩子一有什麼動靜就馬上跑過來滿足其需求了,孩子根本沒有開口表達的必要,語言發展自然就沒有了動力。在一個案例中,有一個孩子,到了三歲了都不會說話,診斷下來,就是因為平時教養過程中,稍有風吹草動家裡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跑過來照應了,一天到晚,孩子幾乎不需要說什麼話就可以獲得充分的照顧,自然就沒有操練語言能力的機會了。

3.不要急於糾正表達錯誤

孩子語言學習的初期,出現的語法或用詞不準確的現象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急於當場糾正孩子的表達錯誤,否則很容易破壞孩子對語言表達的信心和興趣,但為了引導孩子的表達,家長可以有意在日常生活中用正確的表達方式進行示範,孩子是“偷學”大事,很快就會自動習得正確表達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