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面對小兒糖尿病 媽媽怎麼辦


糖尿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嬰兒患糖尿病較少,但專家提醒家長,如果孩子經常口渴,喝水多,即使晚上也要起床喝水,夜尿多,而身體卻日漸消瘦時,就要注意是否是患有糖尿病了。
案例一
欣欣現在還沒滿月,只有25天,媽媽愁眉苦臉地刨著她來醫院看病。媽媽說,孩子出生體重2.3公斤,吃得好,睡得好,無發熱,無嘔吐、腹瀉,就是不見長肉,幹幹瘦瘦的樣子,現稱一稱也只有2.5公斤。眼見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長得胖乎乎,很是擔心。醫生給孩子做了一系列的檢查,原來欣欣患了糖尿病。
案例二
小明近段日子經常夜間尿床,媽媽覺得小明才3歲,夜間尿床是很平常的事,只是要他白天別玩得太“瘋”,晚餐後不再飲水。可是小明仍舊尿床,並且白天精神萎靡,常說腹痛。媽媽帶他來醫院檢查,醫師詳細問了病史並做了檢查後,說小明得了糖尿病。
引起小兒糖尿病的原因
1、糖尿病患者中帶病生存者增多,造成群體基因庫的變化,進而使小兒糖尿病的患病人數增加。
2、不少小兒的飲食中高脂肪、高熱量的成分大增,直接造成身體脂肪的過度堆積,成為糖尿病發病率上升的主要誘因。
3、現在小兒戶外活動與鍛煉的機會大大減少,而運動不僅是良好的減肥手段,也是抵禦糖尿病侵襲的有效方法,因為運動除本身可以消耗糖,使血糖降低外,還有利於胰島素受體的增加。
4、環境因素極複雜在各地區各民族IDDM發病率的差異上可能起著重要作用。另外嚴重的精神和身體的壓力和感染及應激能使小兒糖尿病發病率的差異上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如何儘早發現小兒糖尿病
小兒糖尿病的罹患率根據統計約占所有糖尿病人的5%,好發年齡為5~7歲以及青春期,作父母的應該如何自我診斷家中小寶貝是否有罹患糖尿病的可能呢?首先,應該看看小孩是否有下列的一些臨床症狀表現:
1、最典型的症狀是食量大增、喜歡喝水、常常上廁所小便,食量劇增但是體重卻不見相對增加,甚至有減輕的現象,這就是所謂“三多一少”的現象。
2、如果是嬰幼兒,多吃、多喝水的症狀可能不明顯,卻常常有整天睡覺、精神不振、夜間尿尿次數增加的現象。
如果有疑似上述症狀,應立即帶著小孩就醫檢查,一般而言,醫師會先測量小孩尿中含糖量是否異常,如果異常,會進一步抽血檢查,如果飯後血糖超過200mg/10ml,表示已經得了糖尿病,必須立即治療。


小兒糖尿病的治療
1.住院治療
糖尿病分1型(原稱胰島素依賴型)和2型(原稱非胰島素依賴型),嬰幼兒時期就發病的糖尿病絕大多數是1型,而成人在中老年階段發病者絕大多數是2型。小兒被診斷為糖尿病,必須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醫生會為孩子擬好食譜,並用胰島素治療。年齡越小,飲食控制越難,只能多次檢測血糖,並調整胰島素的用量。患兒出院後,家長應參照住院時的食譜安排飲食,並每天注射胰島素。
2.心理治療
小兒糖尿病是伴隨終生的疾病,治療的目的是防止發生酮症酸中毒和遠期併發症,使患兒能健康成長。患兒被診斷為糖尿病後,既要進行飲食控制,又要經常驗血。每天定時注射胰島素,患兒可能會拒絕合作。父母應充分愛護、關心患兒,盡力幫助患兒克服可能產生的自卑、悲觀等種種心理問題,鼓勵孩子增強信心,與疾病作鬥爭。
3.運動治療
運動對糖尿病患兒有重要意義,運動可使熱量平衡、控制體重,並能促進心血管功能。能量的來源主要是由脂肪代謝和肌糖原分解所提供,運動使肌肉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從而增強葡萄糖的利用,有利於血糖的控制。運動的種類以選擇運動強度不大的“有氧運動”為宜,項目應是孩子感興趣的。運動的時間要根據不同的年齡而定,有人主張患糖尿病的學齡小兒每天應參加不少於1小時的適當運動,年齡較小的患兒運動時間可酌情減少。
如何預防小兒糖尿病
健康的飲食和積極的鍛煉是預防小兒發生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極度口渴、多食和消瘦現象時,應立即就診。平時小兒應選擇適量蛋白、高纖維素(蔬菜)的食品,不要過多地吃“洋速食”等高熱量食品,同時應多做運動,以控制體重。一旦體重超過正常人水準,也不要亂吃減肥藥,而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已經患糖尿病的小兒,則要每天監測血糖、控制飲食、掌握合適的活動內容和強度。
平時家長可以參考少年小兒(7—16歲)標準體重法來判斷孩子是否超重。標準體重(公斤)=年齡×2+8,輕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20%—30%;中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40%—50%;重度肥胖:超過標準體重50%以上。家長一旦發現孩子超重就要引起足夠重視。
小兒糖尿病發病率越來越高,讓很多家長都不禁擔心起來,害怕自己的孩子會患上小兒糖尿病。媽媽們需要做的是,瞭解清楚發病的原因,做好有效預防小兒糖尿病,並做到儘早發現,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