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父母該如何管住熊孩子?

去別人家做客亂翻東西、在沙發或床上蹦跳;去餐廳吃飯,在桌椅間叫嚷奔跑;去公園裡玩,毀壞公共設施、欺負小孩……逢年過節,大家免不了走親訪友,帶孩子出去玩。可是面對“熊孩子”,父母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不管孩子的行為是淘氣還是好奇心驅使下的探索,在別人家亂翻亂跑都是沒教養的表現,一定要制止,不可縱容。

如果孩子根本不理會家長的制止,家長可以帶他離開“現場”,到一個安靜獨立的空間,等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心平氣和地讓他向別人道歉,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其次,家長在怒氣下要冷靜,就事論事,避免口不擇言說出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比如“從生下來你就不斷給我找麻煩”、“你是個討厭的壞孩子”。

對於已經有了道德意識、臉皮薄的大孩子,偶爾犯“熊”不妨“冷處理”,即不要打罵或訓斥,而是不搭理他,事後再指出他的不良行為,並予以糾正。需要提醒的是,有時候孩子“搞破壞”可能是模仿別的大孩子,此時不要把錯全攬到自己孩子身上,只讓孩子承認自己的那部分錯誤即可。

回家後,別忘了事後教育。可以與孩子進行一次“嚴肅的談話”:回家後先暫時停止孩子的一切活動,帶他到自己房間或安靜的地方,好好指出今天的行為有多麼不好,讓他思考自己的不當行為。

當然,“熊孩子”的行為雖然不討人喜歡,但表現出的多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對他們過於苛求,而要在平時教育中循序漸進地從一些簡單的小事訓練,讓孩子舉一反三。比如,平時在家就告訴孩子,自己的小空間完全由他支配,但爸爸媽媽的抽屜是私人物品,不可以隨便亂動。還可以採用角色轉換法教育孩子,比如如果樓上的小孩子在家裡又蹦又跳,你也會受影響,想要跑跑跳跳,可以到社區或公園玩。最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並且賞罰分明、言出必行。

那麼,面對自己的“熊孩子”的熊行為,家長該怎麼辦呢?


及早糾正孩子的“過分”行為

孩子1~2歲的時候,實際上他還不懂得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但是他能夠從父母的語言、表情中知道自己哪些做法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做法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家長就要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態度,讓他逐漸對客觀事物有個判斷標準。第一次遇到寶寶“耍熊”,比如有不正確的語言、行為,家長就應制止,絕不能姑息遷就,應該要讓孩子的任性苗頭得到及時的遏制,比如孩子打人,家長可以嚴肅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孩子。

獎懲分明,絕不含糊

當孩子能夠主動將玩具分給小朋友一起玩,可以微笑著表揚他,讓他知道學會分享是一件能令爸爸媽媽喜歡的行為,是可以得到讚揚。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有些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的方法表揚孩子,但要注意物質獎勵不要過多、過大,否則很快就會失效。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了孩子,一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是不會有什麼大的影響的。

孩子哭鬧,試試冷處理

如果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達不到就哭鬧的話,家長不能隨意妥協,也不能跟他討價還價,應該要表現出一副你不怕他哭鬧的表情,或暫時離開他,當孩子看到沒有人理他時,哭鬧一會兒之後他便會無趣地停止哭鬧了。

事先約法三章,預防任性的發生

用事先“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熊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比如孩子上街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讓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帶你出去了。”

如果孩子一上街,就想讓父母給他買各種玩具或食物,不買就哭鬧不止。對於這種情況,父母事先就要與孩子約法三章,先說好買什麼東西,而不是孩子要什麼就隨便買什麼,最好根據實際需要買合適的東西,而不是完全滿足孩子的欲望,要讓孩子懂得克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