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離開媽媽就哭鬧 是“分離焦慮症 ”在作怪

孩子天生就對媽媽們比較依賴,有時媽媽只是去廚房拿東西或者上洗手間上,離開孩子一小會,就馬上聽到孩子大聲哭鬧,情緒不穩定,有些孩子,還會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著急地不斷到處找人;有時,就算媽媽就在他的身邊,他還是不願意停止哭鬧,這等熊孩子相信各位媽媽們都見識過了!

這種粘人的孩子一般是在2-6歲,我們經常能看到的是,站在幼稚園教室前或校門口,常可以看到孩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緊抓著媽媽不放,專家指出,這正是孩子離開媽媽出現極度的焦慮反應,因為孩子以為媽媽離開後就不會再回來,他還不知道和媽媽暫時分開不代表永遠分開,所以他想要隨時隨地都在媽媽身旁。

對孩子而言,媽媽的存在,代表著隨時可以消除生理上的不舒服,例如:尿布濕有人換、肚子餓有人喂、想睡覺時有人抱,所以孩子非常害怕與媽媽分離。此外,孩子天生就會恐懼陌生情境,加上害怕看不見媽媽,孩子自然會產生“分離焦慮”,想用盡全身的力氣喚回媽媽。

孩子14-18個月分離焦慮達到高峰

早教老師表示,孩子的分離焦慮在14-18個月時達到高峰,孩子會在熟人圈裡尋找跟自己關係最親近的人,並開始對他產生強烈的依戀;同時非常排斥陌生人,例如:媽媽的同事等等,都會讓他強烈的表現出不安的情緒。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媽媽更多的鼓勵與安慰,不宜強迫他馬上接受陌生人或新環境,應給他一段時間,讓他慢慢學習面對新的人事物。

媽媽們要幫助寶貝辨認陌生人

分離性焦慮症是孩子常見的情緒狀態。當孩子和媽媽分開時所表現出來的不安、黏人、大哭、大叫等行為,媽媽難免感到苦惱,但其實應先為孩子認知的成長感到開心,因為他已經學會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也會開始對陌生人產生警覺心,才會表現出拒絕接近的反應。專家建議媽媽先別急著幫孩子貼上“怕生”或“害羞”的標籤,他只是還不知道如何反應,需要更多時間觀察、適應!

每個孩子焦慮的程度不同

到了24個月之後,孩子分離焦慮的頻率和程度通常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遞減,但是每個人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性格開朗的孩子能比較快排解分離焦慮,哭一下就能平復心情;但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則焦慮程度往往會較嚴重,持續時間也較長,媽媽就需要更費心照顧了。孩子對陌生的人事物需要時間適應,媽媽需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或先給予熟悉的玩具讓他有安全感、自信心,再鼓勵他去探索等等,這些都會降低孩子分離焦慮的程度。

媽媽最忌諱的錯誤做法

NO1、把孩子關起來,對她進行危險恐嚇,這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更加沒有安全感!

NO2、不要強迫孩子跟陌生人相處,最好是父母都在場的情況下,鼓勵孩子跟陌生人接觸,消除陌生感,如果強行讓孩子與陌生人相處,讓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以後寶寶會更害怕媽媽離開,黏著父母親不放。

NO3、許多媽媽為了緩解孩子的焦慮分離症,在孩子睡覺或者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開,等孩子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就開始拼命哭鬧,這樣對孩子會有一個暗示,她會告訴自己,我不能閉上眼睛,不然,媽媽會不見的!給孩子這種心理暗示,讓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更加離不開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