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提高警惕 莫讓孕期小病釀大禍

在生活中,孕媽比一般人更需要及時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發現異常,應該及時就醫,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比如頭暈、貧血等這些小毛病,對正常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大問題,但是對於擔負著養育胎兒的准媽咪來說,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終身無法彌補的遺憾。以下這些孕期小病,准媽媽可不要忽視。

圖片來源:領育網

一、孕媽發燒可致寶寶畸形

由於孕期內分泌等原因,妊娠早期,准媽媽體溫在36~37℃的低熱是屬於一個正常的範圍。但若是高於這個範圍,就應該及時送醫了。

孕媽發熱,首先要找到自己發熱的原因,長時間的發熱,不但會使准媽咪身體的各項器官功能混亂,還可能刺激到子宮收縮或引起子宮感染而導致流產。若是由於腎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等所致的發燒,就會損害胚胎的正常發育,特別是中樞神經系統。

小編建議:

懷孕期間,准媽咪的抵抗力相較于常人較低,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病毒的感染,因此,預防病毒性發燒最重要。建議孕媽不要出現在擁擠的環境中,不接觸發熱患病的家屬,保證充足的休息,日常飲食中保持營養均衡,切忌過於勞累。一旦發生長時間高熱,孕媽不得擅自盲目用藥,需徵求醫生意見決定是否繼續妊娠,並儘快對症下藥進行治療。

二、孕媽貧血可引起昏厥 

圖片來源:領育網

有人說,幾乎70%的女人都是貧血的,而幾乎90%的孕媽都是貧血的。這個資料雖然有些誇張,但女人在懷孕之後的確更容易貧血。這是由於妊娠後,准媽媽體內對氧的需求量增多,新陳代謝加快,同時子宮中,胎寶寶、胎盤發育增長使血容量增加。在增加的血液中血漿增加要比紅細胞為多,因此形成了孕期血液稀釋的現象,這屬於正常的生理過程,醫學上稱為生理性貧血,且較多為缺鐵性貧血。

長期的貧血對於孕媽及胎兒也是極為不利的。孕媽腦部供血不足,血中含氧量不足就容易導致暈倒,而腹中的胎兒也會因為營養供應不足而發育緩慢,重者可發生早產、胎兒宮內窘迫。

小編建議:

為預防或減輕貧血,在孕媽懷孕的早期,就應該多吃些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豬肝湯、豆腐、水蒸蛋、蔬菜湯等,少食多餐,多吃營養豐富的食品,千萬不能偏食、挑食。口服或肌注鐵製劑,是預防和糾正缺鐵性貧血的有效措施之一。若准媽咪因貧血而產生過昏厥,可在醫生指導下謹慎少量多次輸血。

三、孕媽便秘容易引起痔瘡

 

圖片來源:領育網

懷孕後,由於孕媽體內腸胃蠕動減弱,食物在腸道內經過時間延長,水分被吸收得越多,大便就會越乾燥,增加排便的困難,形成便秘。便秘時乾燥的糞塊壓迫腸壁靜脈,引起淤血,用力排便時腹壓的增高也使痔靜脈擴張,又由於妊娠期間,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影響下半身靜脈的回流,痔靜脈淤血加重,壓力增大,管壁變薄,被動擴張後就形成了彎曲的靜脈團,就容易形成痔瘡。

小編建議:

1、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即使沒有便意也應養成定時去蹲蹲。

2、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和蔬菜。如玉米、紅薯、芹菜、油菜等;水果中香蕉、梨、蘋果也能通便;清晨喝一杯涼開水或蜂蜜水也利排便。

3、適當的活動。孕媽每天堅持散步、做體操均可增強腸管的蠕動,促進排便。

4、不宜長時間靜坐或站立。平時站或坐的時間都不宜過長,要經常變換姿勢,以減輕痔靜脈淤血。

對於便秘嚴重者,可使用開塞露、甘油栓軟化糞塊,但不能使用強烈瀉藥,如蓖麻油、番瀉葉等,以免誘發子宮收縮,引起流產或早產。

四、孕媽牙病可能引起心臟病

圖片來源:領育網

懷孕期間,由於准媽媽體內激素的改變及身體免疫力的降低,牙齒、齒齦容易發生病變,而且妊娠本身也可引起一系列的口腔病變。在牙病變組織中如果有外源性致病微生物感染,感染的微生物或微生物所產生的毒素發生轉移,就會引起心臟組織發病。

像齲齒引起的牙髓炎、牙根管感染、根尖周感染等皆為口腔病灶,是播散細菌和毒素的潛在來源。另外,牙周病波及多個牙齒,感染面積大,由於牙齒鬆動,加上咀嚼壓力易使齦溝內細菌及毒性產物被擠到組織中,通過血液傳播到心臟,心臟受到病毒細菌的侵害也可能引起心臟感染性疾病。

小編建議:

准媽媽在孕期更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每天堅持早晚刷牙,進食後要漱口,及時清除口腔內的食物殘渣,防止細菌在口內繁殖。同時,多吃一些雞蛋、肉類、豆製品,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常喝蔬菜汁等,這樣不僅可以防止牙病的發生,而且對胎寶寶牙齒和骨骼發育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