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百科:千萬別給孩子說你生氣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對孩子的行為“忍無可忍”時,常常會跟孩子說,我生氣了。很多新手父母認為,這樣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但其實這樣有可能起到反作用。那麼,在父母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究竟該怎麼做呢?
一·冷靜分析與孩子發生矛盾的原因
針對孩子的言行舉止問題,寶爸寶媽們需要知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氣不是可以管教孩子的有效途徑。所以,一旦孩子有了不正常的舉動,例如突然間吵鬧不休,不願意聽父母的話了,爸爸媽媽們首先必須做的是保持理性和冷靜。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哭鬧,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輕聲詢問孩子,是生病了還是太累了,還是說在入園時受了委屈?在清楚孩子生氣哭鬧的原因後,再做判斷也不遲。在安撫孩子的過程中,您自己的火氣也不知不覺消失了。
二·分析是孩子的錯還是雙方的理念不同
玩耍嬉戲是孩子的天賦。用成年人的世界觀來審視孩子,自然是不合適的。很多成年人覺得錯誤甚至是不可理喻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卻沒什麼特別的。例如,孩子可能會玩蒼蠅拍、掃帚這類在大人眼裡的“髒”東西。其實,這不是孩子故意要跟家長反著來,而是孩子拿這些當玩具。但是孩子與爸爸媽媽的理念不一致,家長自然會生氣。但盲目的生氣反而會讓孩子心中產生顧慮和自卑的情緒,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對。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朋友不妨嘗試一下,先跟孩子一起玩耍。玩完之後再跟孩子說道理,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玩遊戲的心態,又可以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明白道理,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三·分清楚是小錯還是原則性錯誤
很多家長朋友都會時刻留意孩子,孩子犯一點錯誤都動輒打罵。這種行為其實是極不可取的,孩子不是父母監控下的犯人。如果父母只會一味地採取監管的強硬辦法,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內向的孩子會變得更加自閉抑鬱,而外向的孩子則會更加調皮搗蛋、惹人頭疼。
其實,哪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點兒磕磕絆絆的呢?家長要分清孩子的錯誤究竟是雞毛蒜皮的小錯,還是嚴重的原則性錯誤。如果是前者,不妨放孩子“一馬”,這樣等他嘗到犯錯的苦果後,他就自然不會再做錯事了。而如果是後者,父母則應該認真嚴肅加緊監督,説明孩子改正錯誤、形成正確的是非觀與價值觀。
綜上所述,爸爸媽媽在生氣之前,必須要冷靜下來,一味生氣可不是好辦法。只有對症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夠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