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寶寶:“請讓我玩回快樂童年!”

從小就開始上各種“培優班”的孩子,長大後也許並不會比那些玩著玩著就成長的孩子“有前途”,但是,一定比他們不快樂。玩樂是每個孩子的天性和“權利”,父母們不能剝奪。況且,父母們可知,玩樂也能玩出“大智慧”?怎麼玩,讓孩子快樂又有所收穫?

行動1:讓孩子多到戶外遊玩

戶外活動不但有益兒童身體健康,研究發現多運動功課好,坐太久壞處多。戶外活動的價值在於提供孩子多元豐富的刺激、給孩子體能運動、挑戰冒險的機會。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更是刺激孩子創意與想像力最佳的素材。

而且,到戶外玩是充電,在家是耗電(看電視、玩電腦),跟著孩子走到戶外也是幫父母充電,何樂而不為?

行動2:多讓孩子參與團隊遊戲

臨床心理師指出,現在的孩子缺乏建立友誼的時間與空間,孤立無援的孩子,長大也會成為沒有社交能力的大人。

讓孩子多參與團隊遊戲,透過玩樂,有機會讓他們體驗合作、體驗贏的機會,可以每個人都是贏家,也可以讓孩子互相學習。

行動3:給孩子自由玩耍的機會

自由玩耍,指的是讓孩子不為任何目的、自由自在的去玩,大人儘量不要參與或干預,只需適度回應。

根據英國心理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的研究發現,自由玩耍讓孩子有機會冒險、思考如何做決定,並因此加強自信心。自由玩耍對激發創意更有幫助,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自由玩耍更為重要。

行動4:給孩子適度冒險的機會

英國遊樂資訊服務機構指出,孩子的確需要安全的遊樂環境,但是如果父母太過保護,禁止孩子嘗試冒險,孩子將失去許多寶貴的學習機會。太過安全有時會讓孩子覺得無聊,好玩的元素之一包含了挑戰與不確定性。

香港智樂兒童玩樂協會曾舉辦歷險遊樂日,讓六、七歲的小朋友鋸木、揮錘、自己打造一座小木屋。歷險並非故意去冒險,而是小朋友透過各類活動挑戰自己能力。

行動5:創造更多從遊戲中學習的機會

現在的教育其實都是教師主導,以言教為主,學生較為被動,只能接收視聽訊息。其實學習的方法很多,包括:座中學(passive learning)、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玩中學(learning while playing)、境中學(learning within an enviroment)。而後三者才屬於主動學習,能讓孩子接受多感資訊。

行動6:親子共玩樂

美國著名兒童發展學家大衛`艾肯提醒父母,孩子會模仿父母所做的,而非父母所說的。如果父母能夠關掉電視,帶著孩子一起到戶外玩耍,孩子也將更樂於離開電視、電腦出去活動。

香港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也指出,一般家長跟孩子的關係都很緊張,家長每次都問孩子學了什麼。可是在遊戲中,家長放下自己,和孩子一起分享一個開心的時段,情感的維繫就不同了。因為親子間有了一個共同的經驗可以連結,建立了愉快互動的關係,對孩子的情緒也很有正面的作用。若是家長跟孩子玩得更多,親子的關係也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