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有無迅速止哭法寶 拯救菜鳥父母

一位元新任爸爸接受電視訪問,分享育兒點滴,他懊惱地說:“寶寶只會哭和拉屎!”已為人父母者,定必贊同這位爸爸所言非虛,尤其寶寶夜半哭鬧,父母只能強睜惺忪睡眼,起床侍候,心底裡極渴望得到法寶,為孩子止哭。

女兒尚未懂說話,她跟我溝通的方法,只有大笑、微笑、抿嘴、皺眉、低泣、咆哮和大哭。之前讀過些育嬰書籍,解釋寶寶處於不同情態,哭喊聲不盡相同。理論付諸實踐,細聽女兒的哭鬧聲,確能感受到她情緒起伏。饑腸轆轆的哭叫聲與尿尿便便的呼喊聲,真的“各具神韻”,前者強而有力,彷佛喝令我快給她送上母乳;後者短而急速,好像催促我快給她清潔乾淨。

女兒年紀漸長,哭鬧的原因層出不窮,或許是為了引起媽媽注意,或許是表達不滿,或許是感到害怕,或許是身體不適,或許是撈取玩意兒而不得要領,甚或是成年人不能理解的理由。這個未滿周歲的小人兒拼著蠻勁,以千變萬化的哭聲,向媽媽訴衷腸。

要安撫小甜心,媽媽必須冷靜,細心觀察,動一下偵探頭腦,抽絲剝繭,找出原委。不要主觀認為寶寶無理取鬧,要相信事出必有因。媽媽可從寶寶的反應、表情和動作,順藤摸瓜,推斷原因,然後對症下藥。

照顧女兒的事,我從不假手於人,事事親力親為。日積月累的接觸,我跟她偶爾心意互通。從她的身體語言,例如:吮手指、扭屁股等,大概能猜出“她餓了,想吃奶”或“她尿了,想換片”,她還未哭哭啼啼,我已經滿足了她的需要。當女兒哭鬧時,我便可縮窄“偵查範圍”,排除“饑餓”和“換片”兩大因素。

我會先看看女兒的肢體動作,例如:有否磨腳掌、有否擦眼睛、有否扭耳朵、有否緊緊抓著我的衣服…… 這些動作分別反映寶寶的各種情緒,意味著她感到煩躁、昏昏欲睡、羞怯焦慮等。然後,再想想她近幾天的生活細節,例如:有否到訪過陌生環境、有否見過令她畏懼的東西、有否改變飲食習慣等,嘗試分析她哭鬧的原因,想辦法令她破涕為笑。

媽媽可從日常生活中,留意寶寶的神態和動作,每種神態和動作都是與外界溝通的訊號。寶寶各有性格,各有自己的表達方法,難以“一本通書讀到老”,媽媽宜細心分析寶寶各種動作跟情緒的聯繫,然後執行應對之策。

所謂“止哭法寶”,建基於媽媽的細心、耐性和對孩子的認識。媽媽應該相信孩子是個明事理的小人兒,用心感受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聲嘶力竭地與寶寶周旋。當寶寶哭鬧時,嘗試抑壓怒火,用愛來為孩子抹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