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爸爸,請幫助我自信起來

要想在生活突如其來的困難面前堅持住,需要自信、勇敢和堅強。但這些品質並非與生俱來,而需要從小慢慢修煉。在這個漫長的修煉過程中,父親往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通過力量、信賴和挑戰給孩子支援,讓他們逐漸形成性格中強硬的部分。

然而怎麼樣能夠讓孩子們形成真正的自信呢?父母尤其是父親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給予孩子支持:

一、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

孩子需要通過在與周圍人的關係中學會認識自己並且欣賞自己。這裡所謂的關係是指孩子能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注。這裡有一個非常奏效的方法,就是設身處地地考慮孩子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在這一點上,父親們往往比母親們做得差。所以,下次當孩子覺得被忽視的時候,你就去哄他;當孩子餓的時候,你要去喂他;當孩子悶悶不樂的時候,你得去逗他。心理學家稱這為鏡面效應。孩子們最早意識到自己的鏡子是通過父母,懂得用心去觀察自己孩子的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們的需求:他是需要休息,是餓了,還是想讓爸爸媽媽抱他。如果父母無法準確的解碼嬰兒的語言,對孩子做出的動作沒有適時的作出反應,久而久之寶寶就會覺得孤立無援,被誤解。另外,對於小嬰孩,無論每次他有什麼需求,你如果都習慣性地把奶瓶塞到他嘴裡的話(爸爸們往往只會這麼做),他們就會形成這樣一種習慣,那就是在情緒不好的時候,試圖用吃來解決一切問題。

二、規定明確的界限

這是有威信的父親們的秘密武器。

父親們這一點往往做得很好,既為孩子規定事情的一些界限,也就是樹立規矩。孩子也需要這種感覺,即父母是強大的。其實孩子們想知道父母怎樣會高興,怎樣會不滿意,他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來測試這一點,而且孩子們有挑釁心理,想知道當他們違反遊戲規則時大人的反應是什麼。每個2歲大的孩子都會把答錄機的開關按來按去,當成一件有趣的事。如果爸爸在這一次大聲罵他,在另外一次只是搖搖頭,孩子就會產生混亂,直到有一天他測試出父母的一個明確的反應時,這個反應才對孩子有效。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一個清楚的no再加上解釋,會讓孩子印象很深刻,如果僅僅是把孩子抱開,幫助卻不大。因為孩子對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意識。可能幾天以後他又會重複同樣的頑皮。不必指責,不必對孩子粗言粗語,只要清晰的,始終如一的表明態度,說出“不!不行!”就可以了。

清晰的態度是一種健康的引導。作為父母,尤其是父親可以通過制定清晰的規矩,讓孩子慢慢形成自律,從而適應社會的法律和規則。家裡越是原則清晰,孩子以後在人群中,在幼稚園、學校,在以後的生活中,越會體現出原則性和自律性。

當然,這種清晰和始終如一是需要付出很多心思的。同時也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如果父母對一點點小事都斤斤計較,過於嚴厲,孩子就會失去平衡。他們會因為缺少父母設身處地的關懷而感覺孤立。

三、給予適當的挑戰

“我想自己呆著!”這是絕大多數小孩子的常用詞。爸爸們比媽媽們更能適應這句話,他們會尊重孩子偶爾想獨處的想法。儘管有時這種態度會讓父母很不愉快。儘管我們大人做什麼事都能作得更快、更好,但我們仍然需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去完成他們的“第一次”。就象我們看一個4歲的小姑娘削土豆的時候,要保持耐心一樣。這是值得的,哪怕孩子把土豆削得只剩一半,但畢竟孩子可以幫忙做家務了!孩子渴望變得強大而有力,渴望被需要,那樣他便可以大聲在幼稚園裡說,或者在日記中記到:“今天我做飯了。”如果爸爸能夠讓孩子自己把玩具火車安裝好,孩子都會覺得那是一個重要的經歷。尤其是在父親面前,當孩子們在嘗試中碰到挫折會覺得不那麼有挫敗感,因為強大的父親是堅實的後盾。

這並不是說要給孩子所有新鮮的挑戰。給孩子挑戰是為了喚起他的好奇心,喚起他行動的欲望,而不是強制他去接受一些他不感興趣的挑戰。孩子形成自己的想法是需要時間的,大人必須悉心等待。否則真正的興趣常常會被扼殺在萌芽中。有的父母發現孩子有什麼喜好,就喜歡揠苗助長,拼命開發。比如說:每天都會把畫筆塞到孩子手裡。說什麼別的孩子4歲就可以畫得這麼好,而你就不能。其實有很多孩子喜歡在腦子中想像畫兒,喜歡看畫兒,或者喜歡聽故事。父母們要避免把自己的期望強加在孩子身上,爸爸們都喜歡教孩子踢足球,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想成為馬拉多納,父母們需要對孩子有信任,讓他們自己去開發喜好。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就會越發自信:我可以成為我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