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父親給予孩子的不應只是金錢

作為父親,你最大的驕傲是什麼?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還是給孩子提供最貼心的愛?你如何看待社會新聞中常見的“富二代”問題?每逢暑假,很多孩子都會回到爺爺奶奶家住幾天,一則給老人的生活增添一些快樂,一則也給年輕的父母們放放假。但孩子回老家,對老人來說不亞於一場“接駕”,孩子身上很多平時隱藏的問題這時候也都露出了尾巴。

七七在家一直很乖,我和愛人對他很滿意,也總是處處讓他生活得無憂無慮的。暑假到了,七七到奶奶家住了一周,馬上開始難以伺候了。

奶奶做魚給他吃,他不肯吃,說要吃海魚;買回鯿魚來,他還是不願意吃,說那個也不是海魚;帶他出去吃熱乾麵,上面有蔥不吃,沾了醬也不吃;做番茄雞蛋湯吃,他嫌裡面沒有肉。奶奶生氣說,要把他送回來,他又說要過完暑假再回去。

一個暑假下來,奶奶都瘦了一圈。我接孩子的時候看到老母親受苦,才意識到自己平時教育孩子出現了問題。

平時七七只要想吃什麼,媽媽馬上就去買了做。想看最新的電影首映,不論多貴一定會看到。他的玩具也總是緊跟潮流,圖書漫畫更是常換常新。和其他孩子比起來,七七知道的東西的確要比別的孩子多一些,但是他明顯沒有別的孩子“懂事”,只要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定會想辦法弄到手,否則就不依不饒的,讓別人拿他沒辦法。

不懂得照顧別人,崇拜名牌和時尚是現代小孩的通病,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在今後的交往中會受到多重的打擊:首先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主角了,會失落;其次是因為自己以自我為中心,會招來別人的厭惡。爸爸們用金錢來滿足孩子,結果寵出來這樣的刁蠻公主王子,被“打落人間”,內憂外患,孩子恐怕一下子是承受不了的。所以父親最好能夠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他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想要的東西也需要經過勞動或者等待才能獲得。

我們常常對孩子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很多人在落實到行動的時候,又免不了會給孩子打折,真正“非寵主義”的父母還是很少,宋曉波的父親就是其中難得的一個。

著名的女籃隊長宋曉波6歲時考取了一所離家較遠的小學,從家裡到學校要乘兩次公共汽車,穿越幾百米的小胡同和大馬路。宋曉波的奶奶很不放心,埋怨做父母的太狠心了。可爸爸卻說就是要選這麼遠的學校來鍛煉孩子。“一個人從小窩囊,長大了就很難有出息。”宋曉波脖子上掛著月票,風裡來雨裡去。直到宋曉波很大了才聽說,原來爸爸在她上學的第二周,一直騎著自行車偷偷跟在汽車後面,直到她走進學校大門才放心離開。

爸爸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是限量版的耐克鞋或芭比娃娃,而是這種在保護中讓他前進、嘗試的環境。用金錢來獎勵,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的嘗試機會,讓一切想要的東西都變得簡單、唾手可得。他們就失去了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鍛煉自己的能力和意識。

“我自己上學去。”“不行,路上不安全,我還是送你吧。”“我自己選衣服。”“不行,爸爸幫你選最好最貴的。”……其實有很多次都是孩子在主動要求鍛煉,卻被爸爸擋了回去。很少有爸爸能夠像宋曉波的爸爸那樣,一邊保護著孩子,一邊又讓她自己去嘗試。

金錢在城市生活中的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金錢的目的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很多爸爸努力掙錢養家,但忽略了很根本的一點——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物質上的保證,還需要很多很多心靈體驗——酸甜苦辣,悲歡榮辱,這些才是培養一顆健康的心靈必備的營養,而金錢帶來的快樂僅僅是其中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