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死亡=去了天堂? 怎麼和孩子解釋死亡?

明明只有4歲半,一天晚上孩子他爸抱著明明看新聞,講的正好是一場殺人案,明明突然問了句:“爸爸,什麼是死亡?”這一問倒是把孩子他爸問傻了,我上去和孩子解釋:“死亡就是睡著了永遠醒不來了呀。”結果明明突然很難過的說:“我們不是天天都睡覺嗎?會不會有一天睡著了也醒不來了?那我們不要睡覺了。”這一說,把我和孩子他爸給逗笑了,可是該如何給明明解釋卻難倒了我們。小孩子總有十萬個為什麼,怎麼解釋才不會讓他們胡思亂想呢?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有不同認知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有著怎樣的認知:

3歲以下:沒有明確的概念,以為會動的就是生,不動的就是死。

3歲~7歲:知道死亡的人或動物不能吃、不能說話,但以為死亡是可逆的,死去的人會活過來,不是永久的消失;

不知道死亡會發生在自己和身邊人身上,若看到親人去世,會有分離焦慮,擔心沒有人照顧自己。

9~10歲:對死亡有比較全面的認識,知道人死不能複生。

所以從3歲起,小朋友就有對死亡的意識了,當他們問起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時,這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好奇和對未知事物的擔心,作為家長來說,給孩子明確而又溫和的答案,就相當必要了。

解釋前先問為什麼

要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就要先弄清楚,他為什麼會問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說,孩子是不會無緣無故問關於死亡的問題的,特別是關於自己的死亡,比如,我會不會死?在9歲以下的孩子中很少見。

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是面對親人的死亡。如果孩子是3歲以下,就不必解釋過多。訴他以後都不會再看到那位親人或小動物在身邊,等他大一些,再向他說明更詳細的情況;3歲以上的孩子,則要明確地告訴他,人死是不能複生的,我們可以鄭重地向死去的親人或小動物告別,還可以向孩子解釋,他們為什麼會死去。

而像上文中這樣因為看電視書籍等與死亡有關的內容,進而導致寶寶對死亡好奇的情況下,孩子對死亡的看法是不夠全面,懵懵懂懂的知道死亡這回事,但沒有切身的體會。這時候不妨向他詳細地說明人從生到死的自然過程,每個年齡段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變化,而如果遇到疾病、意外,人可能會死去,到老年時,每個人都會自然的死亡。

解釋禁忌:善意的謊言

在對死亡這件事上,家長們是不是常常將其美化成“他去了天堂”?家長在對孩子解釋一件事物的時候,都習慣美化它們,擔心一些不好的事物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但山三院心理科醫生王相蘭說,向孩子解釋死亡時,沒有必要把人死後要去的地方說得太美好,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人生一種不可逆轉的狀態,最好不要說,他要離開一段時間這樣誤導孩子的話。

如果孩子因為親人的離去而害怕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或父母身上,我們需要向他講明白,親人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所以突然離開了,而這樣的事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在他身上。在電影《陽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中,就有這樣的一件事。一家人出門旅行,外公在旅館中突然去世了,小女孩大概只有六七歲,她的媽媽在醫院裡抱住她,對她說,“外公去世了,我們以後都不會再見到他,但你知道嗎,他很愛你。”這樣的解釋,也能很好地安撫孩子的情緒。

生活用詞多注意

除了孩子自身的好奇,家長平時的言行和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對死亡的看法。

舉一個消極的例子,一位媽媽在經歷離婚的那段時間裡,心情非常差,抱著女兒哭時不經意地說,"這麼辛苦,不如死了算了。"這樣的話,特別是在離異、夫妻鬧矛盾,或心情緒低落的時候,很容易隨口就說出來。但年齡小的孩子聽了這樣的話,極容易內疚,以為是自己做了錯事,才讓身邊的人覺得痛苦或死去。當然,遭遇不順利的事,心情不好是難免的,但請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對死亡的悲觀,更不要隨便說死。這些煩心的事可以找朋友或家裡人傾訴,而對著孩子,則要儘量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