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孩子 讓TA找到專屬小夥伴組織
古者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品學兼優的孩子做朋友,他們覺得和這樣的孩子在一起,自己的孩子會在TA的帶動下變得更優秀。
但是,現在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他們根本不會給朋友定性後才決定要不要與他交往。因此,這也成了父母們最擔心的事。常常能聽到家長對孩子說:“某某同學總是說髒話,你可別和他一起玩了”等等。其實,孩子之間相互接觸的過程,正是其心理成長的過程。家長的話雖然是有意引導孩子,但這樣卻影響了孩子自己的判斷能力,不僅可能會斷送孩子交朋友的機會,也可能讓孩子同時失去了自己分辨朋友好壞的機會。那麼,家長需要做些什麼呢?其實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哪些行為和做法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讓孩子心裡有個底線,孩子自然會在與其他小朋友接觸後,主動遠離那些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的。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選擇朋友,因為那樣會嚴重影響孩子的交際能力。對孩子來說,朋友交往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長應鼓勵孩子自由選擇朋友,這才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們最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幫助孩子,讓孩子找到適合交往的“好朋友”。
一、不要對孩子的朋友求全責備
孩子的朋友同樣也是孩子,只要是孩子,都會有不足的地方,和各種朋友交往,其實也是鍛煉孩子分辨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過程。如果你求全責備,孩子稻可能就交不到朋友,也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二、避免在孩子面前負面評價他的朋友,更要避免出現禁止與他們一起玩的情況
家長的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孩子為自己的朋友辯護,甚至會促使他們更親近。相反的,把焦點放在自己孩子的良好行為上,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好壞行為的差異,而不被朋友的不良行為所傳染,才是最佳的方式。
三、和孩子討論你的感受,但不要攻擊他們的友誼
家長可以描述那些特定會讓人困擾的行為,而且要求孩子說出對這些行為的看法。可以使用有效的句子來引導整個談話,讓孩子自己說出結論。例如:“當小明打電話給媽媽的時候,他非常沒有禮貌,語氣生硬蠻橫粗暴,我真不明白為什麼他會這樣講話?”
四、對孩子交的“壞朋友”做出良性干涉
最後,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自製力和自控力有限,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接觸的朋友中有不良行為的人,甚至性格有問題的孩子時,必須要採取一些果斷措施予以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