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紅包寶寶做主!小小孩學理財
年紀這麼小,就要學理財了嗎?其實,金錢教育可說是隨時隨地在進行的,爸媽處理金錢的態度與方法,都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如果爸媽能瞭解孩子的發展特質,再運用一些方法,就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唷!
當爸媽有心給孩子金錢方面的教育時,該怎麼做呢?其實,金錢教育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進行。錢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大人當下處理、運用的態度、方法,就是活生生地在教育著孩子。如果爸媽能瞭解孩子在幼兒階段的發展、學習特質,再懂得運用一些方法,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唷!一般來說,孩子在大約兩歲時,開始學習辨識事物,約三歲時,開始對錢產生好奇;也差不多在此時,孩子比較知道“給”與“取”間的對應關係,所以能瞭解“付出金錢去換取東西”的觀念,而把“錢”和“購物」”的意義聯結起來;到四歲左右,配合數學概念的逐漸發展,孩子可瞭解金錢具有的幣值,以及計算簡單的錢幣數目等;至於要能比較精確地累加、計算共有多少錢、用了多少、還剩多少等,則要等到小學以後了。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如果孩子表現出好奇、有興趣時,就可以教他;相反的,如果孩子根本聽不懂或沒有興趣,也不要揠苗助長,否則反而會給孩子壓力。
幼兒階段的孩子還不能作抽象思考,他們需要透過具體的操作、實際的經驗去學習,金錢教育也是一樣。例如,教孩子辨識錢幣時,可以直接拿銅板給孩子看,讓他實際看到一塊錢、五塊錢是什麽樣子。或者,帶孩子去商店,指著物品上的價格,告訴他“這個東西是20塊錢”,然後帶孩子去櫃檯,拿出二十元給他看:這是20塊錢,就可以換這個東西。讓孩子看到錢和實物是怎麼交換的,他就會把“錢”和“東西”聯結在一起,也會瞭解“錢是有價值的”的觀念。
此外,在還沒有抽象概念的幼兒階段,孩子往往看到什麼就有樣學樣。所以,當爸媽想要孩子對金錢有什麼樣的態度、處理方式時,不妨先想想:目前在這些和金錢有關的事情上,自己是怎麼做的?例如:爸媽如果平常隨便用錢、錢都亂放,孩子也不會懂得珍惜金錢。
在目前物質豐裕的社會,孩子可能小小年紀就有不少花錢、買東西的經驗了。爸媽固然需要適度維持孩子的生活水準,但也應讓孩子從小瞭解資源有限、必須有所節制的道理。像“買玩具”可能是一般孩子最常用錢的項目,爸媽應該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規則去依循,像多少額度、什麼時間可以去買,都必須預先讓孩子清楚;而答應孩子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例如:孩子每星期可以花十元買三張卡片,如果有一星期沒買,那麼他下次還可以補購。
至於在其他的購物時間,若孩子的東西未列入購買計畫內,爸媽也必須事先向孩子告知,並堅持原則;如果孩子喜歡什麼,必須等到他的購物時間或特殊節慶才能買。這樣做,孩子才不會一到店裡,看到什麼都要買,甚至賴著不走,一直哭鬧到爸媽點頭為止。
學齡前的孩子雖需要爸媽從旁輔導,但爸媽不妨也讓他有自己選購玩具、決定金錢如何使用的適度自主權,讓孩子有機會從“嘗試錯誤”中去學習、糾正。如果買錯了,不能立刻又要買一個新的,因為是自己選擇的,必須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其實,金錢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給孩子一個無法用錢買到的禮物 - 自主。爸媽運用方法來教導孩子,最終目的不正是希望他將來能自己處理與金錢有關的種種課題嗎?給孩子適度的自主權,並且以身作則,孩子將會在實際的體驗中,學會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與處理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