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一大批新寶寶正向幼稚園進擊!

再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又有一批新寶寶要進入幼稚園啦。每年都有不少寶寶適應不了幼稚園的新環境哭鬧著要媽媽要回家,這讓許多新媽媽擔憂不已。如何讓寶寶適應幼稚園環境成為許多新媽這個夏天的一大問題。所以小編替眾媽咪們搜集了一系列的相關資料,寶寶上幼稚園前爸爸媽媽應該做哪些準備?一起來學習下吧~

生活準備: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入園前,家長可以事先瞭解幼稚園的生活作息時間,並有意地按幼稚園作息時間安排寶寶在家的活動。比如,幼稚園有安排在中午12點至2時半時午睡,那媽媽們就可以先幫助寶寶在這個時間段建立起適宜的午睡習慣。給寶寶養成適應幼稚園的生物鐘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上學時間和晚間睡眠時間。具體情況根據幼稚園安排時間而定。

入園前家長要培養幼兒在家獨立進餐,用杯子喝水,自己洗手,自己穿脫衣服、鞋襪。在家中建立必要的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比如,飯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處等,不要讓寶寶在家中隨心所欲,毫無規則意識,否則孩子入園後,面對幼稚園的各項要求會無所適從。

心理準備:讓寶寶感受幼稚園美好生活

寶寶喜歡在什麼地方待著?必然是讓他們覺得好玩有意思的地方,所以讓寶寶感受到幼稚園的美好之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入園前,家長可以帶寶寶入園參觀,熟悉幼稚園的環境,使寶寶逐漸有幼稚園的概念。為寶寶報名後,可以和幼稚園約定時間,帶孩子去看看他的班級、屋裡的玩具、睡覺的小床,洗手和大小便的地方,再帶孩子去院子裡看看花草、操場和大型玩具。這樣,孩子會對幼稚園產生直觀的美好感受,有助於在心理上嚮往幼稚園生活。同時,家長也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分離焦慮,不要刻意渲染孩子入園的緊張氣氛,儘量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入園,避免家長的緊張感傳遞給孩子。

語言準備:讓寶寶用語言表達願望

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交流從寶寶出生就開始了。有時候,寶寶不用說話,僅僅一個表情或一個動作就能讓父母明白他的需要。但孩子到幼稚園以後,有些表情和動作就難以被老師或同伴理解,以至孩子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會使他們感到委屈甚至情緒爆發。因此,入園前要讓寶寶建立用語言表達願望的習慣。另外,父母對孩子說話時,要儘量清楚、禮貌、語氣溫和,發音準確,不要用疊音字。

交往準備:為寶寶創造交往的機會

對小寶寶而言,幼稚園與在家最大的不同是,寶寶從幾個人圍繞著他轉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生活變成了與許多小夥伴一起的集體生活。小孩子之間難免會有摩擦,一些家長怕寶寶在幼稚園被欺負,會“教育”孩子:誰打你你就打誰。關於這點想必也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以暴制暴不是好的解決方法,這樣的教育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應對此事的教育核心應該是“我不被人欺負,但也不能欺負別人”。

要想讓孩子在集體中快樂地生活,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關心他人,與同伴分享玩具與食品,體驗交往的樂趣,幫助和安撫身處困難環境的人。入園前,家長也可有意為寶寶創造交往的機會,讓寶寶在具體的交往環境中學會與人交往,幫助寶寶早日適應幼稚園生活。

應急準備:家長要避免的一些做法

寶寶剛入園時,對環境總有些不適應,家長這些做法應該避免:

1、家長態度不堅決

一些家長一旦看到孩子情緒反應較大,哭求不停,立刻答應孩子休息幾天再去,這樣反而會使適應期加長。

2、家長對孩子依依不捨

一些家長將孩子送到幼稚園後,緊緊擁抱孩子,不願離去,這樣反而會加長孩子入園適應期。

3、家長消極的語言暗示

一些家長為讓孩子能留在幼稚園,會對孩子承諾或哄騙,如“第一個接你”,“去一會兒就回家”,而這些承諾往往不能實現,從而失信于孩子,帶給孩子你不喜歡他,不想要他的感受。此外,家長會問孩子一些不當問題,如“小朋友有沒有欺負你?吃飽了沒有?有沒有家裡的東西好吃?老師對你好不好?挨批評了沒有?”等等,這些問題,無形中讓孩子感到幼稚園是一個不好的地方。

還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哭鬧時,會說“再不聽話把你送到幼稚園,讓老師管你!”“不聽話,媽媽下午就不來幼稚園接你!”這類言語將幼稚園描述成一種懲罰環境,加重了孩子對幼稚園的恐懼。

4、寶寶入園後就當起來甩手掌櫃

幼兒初入園時,家長要經常和老師交換意見,如果發現了什麼問題,家長也要和教師共同商量解決的辦法,取得教育觀點的一致。另外,家長也要經常和孩子談話,瞭解他在幼稚園的表現和活動情況,不斷以正面教導來強化孩子的入園意識。

寶寶的早期教育主要來自幼稚園和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作用無疑要大些,家長不能有把孩子交給幼稚園就松一口氣的想法,幼稚園的教育和家庭的個別教育是相互補充的。如果家長在孩子上了幼稚園後便削弱了家庭教育,那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