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聽老師話,不聽媽媽話
有些媽媽好不容易把孩子送進了幼稚園,眼看著他一天天適應了那裡的生活,變得愛上學了,但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孩子喜歡把老師的話當成“聖旨”,把老師的行為當成效仿的對象,卻把媽媽的話當成耳旁風,有時還故意反駁媽媽“老師就是這麼說的”、“老師就是這麼做的”。很多媽媽對此感到很苦惱,也很失落,為什麼孩子只聽老師的話呢?遇到這樣的情形,媽媽又該怎麼辦呢?
建議一:認識到孩子聽老師的話是好事
一般孩子在2—5歲的年齡段進入第一個心理反抗期,性格比較執拗,主要表現為不聽媽媽的話,但卻聽老師的話,這樣很容易造成媽媽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事實上,一般老師專業知識比較強,能夠更好地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點,所以也能夠比較平穩地引導他這個時期的個性和能力。所以,孩子在這段時期聽老師的話是一個正常現象,也是一個好現象。媽媽要多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對他加以正確引導,相信他一定會健康快樂的成長起來。
經典事例
事例1:
3歲的林林剛剛進入幼稚園,視老師的話為“聖旨”。老師說不能浪費糧食,林林則會吃到碗裡一粒米都不剩,有時,吃撐了也絕不倒掉,堅持把它吃完;午休時,老師不讓隨意下床走動,也不讓隨便說話,想上廁所的他因為不敢違抗老師的命令,結果尿在了床上;看節目的時候,老師說要保持安靜,林林則坐得筆直,不會發出一點聲音,甚至都不敢笑……在老師看來,他是個乖孩子。可是,媽媽卻很擔心。
事例2:
一位媽媽和別人抱怨自己3歲半的兒子:“現在的老師說一句話比得上我說10句。不管幼稚園老師說什麼。我的兒子都聽,連他平時最怕的吃藥、打針,他都能照著去做。可是,回到家,我說什麼都不管用,偶爾教訓他幾句,他還發脾氣,要麼就用老師的話來壓我。真是太讓我太傷心了……”
教育感悟
一些孩子對老師的話100%遵從,就像林林那樣,這種情況在剛入園的孩子身上尤為突出。出現這種情況,媽媽千萬不要著急,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剛接觸一個新環境,很緊張,也很容易因得到老師的表揚而獲得成就感。其實,嚴格要求自己對他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都是有益處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會具備一定的判斷能力,會慢慢從那種緊張的狀態中走出來。
事實上,一般老師在孩子心目中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為老師對所有的孩子都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這種一視同仁的態度,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也是值得他們尊敬的。所以,孩子願意聽老師的話。孩子也只有聽從老師的話,對老師存有一定的恭敬心,才能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
可是有一些孩子只聽老師的話,不聽媽媽的話,像事例2中的情形,其實這也是好事,他最起碼還聽老師說的話,如果既不聽媽媽又不聽老師的話,那樣豈不是更不容易教育?因此,媽媽要辯證地看待孩子的這種行為,同時也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媽媽妙招
1.不要吃老師的“醋”。
孩子進入幼稚園後,媽媽的權威多少都會被老師替代一部分。尤其是當孩子只聽老師的話,不聽媽媽的話時,很容易造成媽媽心理上的不平衡“這個小沒良心的,怎麼能背叛我”。其實,這個時候媽媽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吃老師的“醋”,而是要正視這種行為。
一般孩子從進入幼稚園開始,需要走出完全依賴媽媽的心理發育階段,跟更多的人親近和交流,其中聽老師的話就是一種交流方式,這個階段,媽媽要鼓勵和引導他發展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
2.審視自己的教育態度。
過於嬌慣會使孩子養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性格,而過於嚴厲又容易讓孩子與媽媽產生距離感。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保持愛而不嬌、嚴而不厲的教育態度。
在面對孩子的執拗和反抗時,媽媽不要盲目採取粗暴強制的態度,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強烈地反抗,當然,媽媽也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儘量避免與他硬碰硬地發生衝突,因勢利導,對好的行為多鼓勵、多表揚,從而引導他作出正確的行為。
3.引導他正確理解老師的指令。
聽老師的話甚至崇拜老師對孩子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行為,但是當孩子對老師的話理解有偏差或者太偏執的時候,媽媽就應該以委婉的形式,告訴孩子老師的真正意圖。
比如,事例1林林尿床的行為,媽媽就應該告訴他,老師之所以不讓學生隨便走動、隨意說話,目的是不打擾其他小朋友休息,如果有人想去廁所,可以悄悄地告訴老師,然後再去,只要不打擾其他小朋友就可以了。
當然,媽媽不能告訴他,老師的那句話不是說你,你不用聽。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惑,讓他不知道老師的哪些話該聽,哪些不該聽。
建議二:借助老師的威信傳遞媽媽的願望
孩子喜歡聽老師的話,說明老師已經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了威信,這種威信能夠幫助老師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媽媽也可以把老師的威信帶回家,利用老師曾說過的話或者悄悄地與老師建立教育聯盟,讓老師傳遞自己的願望,進而讓孩子和自己合作。
經典事例
事例1:
3歲的祥祥和家裡的小狗貝貝一起玩兒,總是喜歡拽著它的尾巴“欺負”它。媽媽也曾糾正他的行為,但沒有收到太好的教育效果。
一次,媽媽和老師聊天,無意中說到了他的這種行為。後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的故事,告訴他們要愛護小動物。
從此,祥祥改變了對貝貝的態度,不再“欺負”它了。
事例2:
3歲半的明明最近早上起床不願意穿衣服,無論媽媽怎麼勸說都沒用。於是,媽媽生氣地說:“周老師說什麼你都聽,媽媽說什麼你都不聽。”聽了媽媽的話,明明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接著,媽媽又說:“你要是喜歡周老師就讓她給你當媽媽吧。”沒想到明明順口回了一句“好啊”,然後跑開了。
當天早上,在幼稚園門口,媽媽見到了周老師,和她談起了兒子早上不配合穿衣服的行為。後來課間的時候,老師就對明明提出要求,讓他聽媽媽的話,早上乖乖地穿衣服,他答應得很好。第二天,媽媽再幫他穿衣服時,他果然配合了,嘴裡還念著“周老師讓穿的”。
教育感悟
在事例1和2中,有一個相似的情形,即,在孩子不配合媽媽或者家庭教育中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時,媽媽都採取了向老師求助的方法。尤其是在事例2中,明明在穿衣服時還念著“周老師讓穿的”,明顯可以感覺到老師說的話在孩子心中分量。
一般孩子在三四歲階段進入第一個心理反抗期,表現為很執拗,凡事都想親自試一試,而在家裡的限制有很多。相反,在幼稚園裡,老師會鼓勵他大膽嘗試,而且好的表現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因此,在孩子心中,有時老師威信要強于媽媽。
其實,孩子把老師當成權威人物是一件好事。當孩子不聽媽媽的話時,媽媽可以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裡的情況,進而請求老師的幫忙。
媽媽妙招
1.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
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神聖的,孩子正是因為尊重老師,才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因此,媽媽不要在孩子面前隨意否定老師,更不能在他面前說老師的壞話,相反,應該維護老師在他心目中的權威形象。當然,老師不是聖人,有時也會出現錯誤。這時,媽媽可以婉轉地向孩子解釋正確的觀點,並私下和老師溝通。
2.引用老師的話,偶爾可以“假傳聖旨”。
媽媽可以利用老師的權威性和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特點,適當的時候,引用老師的話,引導他作出正確的行為。比如,孩子浪費糧食,媽媽糾正不起作用時,就可以說“××老師說過要珍惜糧食,碗裡不能有剩餘的米粒,那我們要不要做一個珍惜糧食的好孩子呢”。有些時候,媽媽也可以“假傳聖旨”,如,“老師說……我們要聽老師的話”,這樣既說服了孩子,也鞏固了老師的威信。當然,運用這種方法時,媽媽的態度要溫和,不要機械地重複著老師的話,否則次數多了,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
3.與老師保持聯繫,請老師幫忙教育。
對於孩子的一些壞習慣,如果媽媽沒有好的糾正方法,可以求助於老師,請他幫忙教育,比如像事例3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當然媽媽在向老師反映孩子的問題時,孩子一定不能在場,否則孩子會認為媽媽在打小報告,也很容易把老師當成是和媽媽一夥兒的,影響老師的教育效果。
此外,媽媽也可以建議幼稚園開展《弟子規》經典讀誦、“在家做個孝順的孩子”、“我幫媽媽捶捶背”等活動,培養孩子的孝心。這樣,他就自然尊重媽媽,也聽媽媽的話了。
4.不能用老師的威信威嚇孩子。
當孩子不聽話時,一些媽媽動輒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可就告訴老師了啊,讓他批評你。”這種方法可能短時間內,糾正了孩子的行為,可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卻拉遠了孩子和老師間的距離,也更加激起了孩子對媽媽的逆反情緒。所以,媽媽不要用老師來威懾他。
建議三:經常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
對孩子來說,幼稚園和家庭是兩個不同的生活環境。有些孩子在家裡和幼稚園裡表現得判若兩人,這不僅和環境有關係,也和教育的態度和方法存在著必然的聯繫。遇到這種情況,媽媽一定要經常和老師溝通,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並調整自己的和家人的教育態度,使得孩子在幼稚園好的表現也能夠在家裡得到延伸。
經典事例
事例1:
4歲半的小小是個文明的“小紳士”,從來不說髒話。但是一天從幼稚園回來,他竟然沖著爺爺喊:“臭老頭,你快點兒走啊!”可是,爺爺非常寵愛這個孫子,還對他笑。此後,媽媽總能聽見小小說一些髒話。
媽媽認為他的髒話應該是在幼稚園學的,便主動和老師溝通,把小小的這種行為反映給了老師。過了一段時間,幼稚園裡開展學習文明禮貌活動,教育孩子們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使用文明語言。同時,老師還佈置一些給爺爺捶背、捏肩等家庭作業。在這個期間,媽媽經常和老師溝通,全家積極配合老師的教育,最後小小的壞行為徹底改掉了。
事例2:
李文上幼稚園大班,一般媽媽接送他上幼稚園時,會詢問老師他在幼稚園的表現,每次,老師都說“挺好的”。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李文和社區裡的小朋友一起玩兒時,總會出現矛盾,有時他還霸佔別人的玩具,把別的小朋友弄哭。這種情況不止出現一次,媽媽心想:“難道老師只是說好的,不說壞的嗎?”
教育感悟
一般孩子在幼稚園和家庭的表現是有細微差別的,這種差別會導致媽媽的教育出現盲點。比如,事例2是一個典型的孩子交友的問題。一般在家裡,大人們都讓著孩子,所以這種情況不容易出現;而在幼稚園裡,小朋友們都是平等的,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發生。如果媽媽不知道孩子的這些行為,也就不容易發現他身上的問題。
而像事例1的媽媽就是位元細心又聰明的媽媽。當她發現問題後,及時向老師回饋,還主動配合老師的教學,最後糾正了孩子說髒話的壞毛病。這一點很值得借鑒。(當然,事例1與事例2的表現,也可能與孩子的敏感期有關,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裡詳細講述。)
一些媽媽在實際生活中也懂得和老師多交流,但只是泛泛而談,如問老師“我的兒子今天乖不乖?”“有沒有進步?”等等類似的問題。老師提倡以正面教育為主,一般像這種問題,他大多會選擇“報喜不報憂”。結果導致話題還沒有充分地展開,就已經草草結束了。因此,媽媽要想瞭解真實的孩子,不僅要經常和老師溝通,還要找到溝通的好方法。
媽媽妙招
1.和老師的溝通一定要具體。
如果媽媽要想真正瞭解孩子在幼稚園的表現,就不能和老師泛泛而談,而是要多問一些細節,像學習、飲食、娛樂、休息、與小朋友間相處的情況等都是和老師溝通的話題。然後,媽媽可以在這些細節中,慢慢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及他身上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媽媽才能進一步和老師討論相關的教育方法。
2.採用多種方式和老師保持聯繫。
媽媽可以利用接送孩子上幼稚園的時間,主動和老師交流。如果媽媽平時很忙,接送孩子的事情是由保姆或者老人代勞的,媽媽則可以找一個專門的時間,和老師交流,多瞭解孩子的情況。此外,短信、電話、網路等這些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也是溝通的好方法,媽媽也可以採用這些方式,和老師保持頻繁的交流。
3.和老師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
有些媽媽喜歡在幼稚園領導面前或者其他媽媽面前談論孩子的問題,這種方法不可取。因為如果建議和批評通過其他管道傳達到了老師耳朵裡,這樣很容易造成老師對媽媽的不信任感,最後導致老師“報喜不報憂”。
其實,當媽媽的意見和老師的意見不一致或出現其他問題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應該是直接溝通,媽媽應該主動向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提供合理的解決辦法。當然,如果老師的品德或者教育方法存在嚴重的問題時,媽媽可以考慮向幼稚園領導反映。
4.向老師請教教育方法。
媽媽和老師溝通的目的不在於發現孩子的問題,而是在發現問題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老師更能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點,也能夠更客觀地看待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因此,在這些方面,媽媽要多向老師“取經”,向他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並請教適宜的教育方法。
5.客觀、坦誠地看待老師對孩子的評價。
有些媽媽聽到老師誇獎孩子,就盲目地認為孩子“一好百好”,當聽到孩子哪方面能力欠缺或者發展得慢時,又很著急,這種過度緊張的情緒只會給自己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其實,孩子在發展階段變數很大,所表現出來優勢和劣勢也並不能代表以後會怎麼樣。只要媽媽對孩子抱有信心,從正面引導他,孩子自然會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