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兒!
你見過兩歲左右的小孩嗎?他們是不是整天不聽話?你告訴他什麼,他都說:不要。這現象十分普遍,所以有「可怕的兩歲兒」這麼一句話。那麼,這真的是人生正常的過程嗎?
有些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兩歲的孩子就是這樣的,這是正常的,不需太擔心」。
朋友也有這麼說:「兩歲的孩子就是整說:不要。這只是生長的一個過程,過幾年就沒事了。別大驚小怪。放心吧!」就好像以下例子:
媽:「小寶,你過來」。
小寶:「我不要」。
媽:「讓我跟你把鈕子扣好」。
小寶:「我不要」。
媽:「把玩具收拾起來」。
小寶:「不要」。
媽:「外面好冷-你要穿外套」。
小寶:「不要」。
這是不是你聽過的對話?
兩歲的小孩已經有一些「背景」了。什麼「背景」呢?過去兩年的學習。他,一方面學會了我們的話﹝大概因為我們沒有學懂他的話,所以他只好學會我們的話﹞,現在他不但會聽,還會講。不一定會講成熟的句子,但會單字,會說成表示要不要。另一方面,他也學到我們的人際關係。為什麼兩歲的小孩常說:不,不要呢?讓我們重演他的「背景」。不會走路之前好乖,不會到處跑。會爬之後已經另父母忙壞了。會走路之後更不得了,整天走去不應該去的地方;叫父母耳目無暇,要時刻留心,提心吊膽。
小寶一下子走到客廳去,爬到玻璃茶几上。媽嚇一跳:「小寶!不要爬上茶几!」跑過去把他從茶几上捉下來。「不可以上茶几,危險,不要,不要」。或是,媽跑過來,順手打他一下:「不要這樣!」
一下子,小寶有發現了新大陸。你心愛的音響系統。那太好玩了,有各式的按鈕,有的是按的,有的可以轉動的,電視機也好玩。他的小手快得不得了,你急死了,恐怕他弄壞了:「不要掽,不要動,不可以亂攪!」順手又打他的小手。
你在炒菜,小寶突然出現,抱著你的腿,你嚇了一跳,差點兒燙到了:不要這樣,走開。」順手一推,把小寶推到一邊。
他拉著桌巾,不得了,桌上有飯菜,還有剛煮好的湯。你大叫:“NO,NO!”
我想你瞭解我的意思了。我們一天到晚跟他講話都是:「不要,不要」;英語更簡單:“NO,NO!”小寶要的,我們的回答,多是:「不要」。所以,這就是他學習的背景了!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有人造個小型的答錄機,可以放在小寶身上,媽媽﹝或是看顧小孩的人﹞講話時就會把媽的每一句話錄下來。這樣,我們可以聽聽自己一天之內跟小寶講些什麼。可能你會發現大半的話都是「不要」。熟能生巧,小寶聽得多了,當然能夠應用如意了!
你說,那麼,怎麼辦呢?小寶拿不可拿的東西,做不可做的事情,怎麼教他呢?我們可以用正面的,取代反面的。
譬如:茶几。家裡的家俬,儘量用不危險的:避免容易破壞的,如玻璃,避免容易傷到小孩的,如玻璃或尖銳或很硬的角。有些可以暫時收藏起來,等孩子較大再拿出來用。
譬如:音響系統。或其他容易弄壞的儀器,可以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但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放些可以玩弄有按鈕可按可轉,能夠出聲或有反應的玩意兒;用電池,不用電插頭的。小孩可以運用他的手指肌肉,學習使用和控制自己的手指。用電池的收音機可以讓他玩。用電池的小風琴也可以讓他玩,你也跟他一齊玩,大家高興。
譬如:炒菜。在安全但見得到你的地方,給小孩一個玩玩具的地方。如,小桌子小椅子。你一面炒菜,一面跟他講話,就知道他會不會要來抱你的腿,你好作準備,或是放下炒的鍋,或是用言語或行動導致孩子不會突然來抱你的腿。
譬如:拉桌巾。家裡有小小的孩子,用桌巾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孩子看不到桌巾上的東西,但桌巾又是垂下來,好像要小孩捉住它。不論是好玩,或是當扶手,都很自然。所以我建議少用桌巾。特別是上面放著熱的東西,或會破會壞的東西。當然我們遲早要教孩子不要拉桌巾,但我們要教得合理。在他們看不到上面的東西,走路又還不穩定的時候,我們還是慢點教。
這些只是幾個小例子。聰明的你一定能夠舉一反三,用類似的原則來減少說:「不要………」。而且,如果我們常常阻止小孩子去碰東西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他的學習,因為用手去摸,去發現,是人的本能,也是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如果他每次要用手去發現的時候,都是聽到:「NO,不要」,或者更加上被打,他會產生懼怕,不敢去嘗試發現他環境中的事物,這也會減少他的好奇心。
如果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是正面的,是鼓勵性,是讓他敢摸敢碰,發現身旁的事物,是以笑容和溫柔的聲調與他溝通。我相信你會發現「可怕的兩歲兒」不是人生必經之境,而是被不經意的「教」了出來的病態可憐兒。今天,病態兒的出現率高到被一些人以為是正常的過程。多可憐!多可惜!祝你有位健康而可愛的兩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