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不聽話,媽媽怎麼管?

許多父母在生活中面對寶寶時做的一些小事情,往往都會帶來巨大的教育影響。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忍不住擺出大人的權威,強制、命令、恐嚇,這些都不是良好的溝通方式。家長何不編個可的小故事呢,或順著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教育方法呢。

場景1:

媽媽下班了,打開家門,就看到:多多正邊吃晚飯邊看電視,手裡還把玩著不少的玩具。奶奶則端著飯碗跟在多多身後。

放下背包,媽媽說開了:“多多呀,剛才媽媽在樓下看到員警叔叔了。他告訴媽媽,正在找不認真吃飯的小寶寶,要把不乖的寶寶抓到警察局裡去。你怕不怕員警叔叔?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警察局關起來! ”

晚飯後,媽媽看到多多玩得太興奮了,在社區裡跑來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媽媽又說道:“多多,醫生阿姨要來抓你了!快過來,穿衣服。不然,讓你到醫院,打針!”

點評:家長的權威不是靠“嚇”的

生活中,有的家長會借用“員警”、“醫生”、“小偷”等這些特殊職業人物的權威,“威脅”孩子吃飯、睡覺。也許一時有效,可長久之後,孩子不僅會對這些職業產生恐懼,而且會產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忍不住擺出大人的權威,強制、命令、恐嚇,這些都不是良好的溝通方式。家長何不編個可愛的小故事呢,或順著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場景2:

樂樂和媽媽一起堆沙子。一會兒提水,一會兒堆土,親子氛圍其樂融融。這時,有小同伴過來了,想借一把鏟子。還沒等樂樂作出反應,媽媽就說開了:“樂樂,借給哥哥,好嗎?樂樂乖,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媽媽告訴過你,要大方的……”長篇大論後,媽媽把鏟子給了同伴。可樂樂呢?轉身走開了。

點評:不要替孩子“長臉”

孩子大一些,帶出去玩,家長當然希望孩子給自己“長臉”。但樂樂媽的行為,實質上干擾了孩子之間的獨立交往,讓樂樂失去了一個跟同伴交往的鍛煉機會。

聰明的家長永遠是站在孩子身後。碰到類似問題,家長不妨等一等,先觀察下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很樂於把鏟子借給對方,馬上擁抱孩子,告訴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適時加入,引導他與同伴正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