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林奕含遭性侵13年後選擇死亡 思考:兒童性侵如何防患
4月27日,臺灣作家林奕含因不堪抑鬱症的折磨自縊身亡,年僅26歲。而她的抑鬱與死亡的背後,是年少時曾遭受老師誘☆禁☆姦而留下的嚴重心理創傷。她將這些經歷寫進了今年2月出版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她用極細的工筆去刻畫那些侵害和侵害下的心理感受。她面對鏡頭講自己怎樣創作這本小說,她說,“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是房思琪式的強☆禁☆暴”。然後,8天之後,她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她離開之後,她的父母才告知世人:房思琪就是林奕含自己,這本書是她的自傳。這位芳華之年的姑娘,用她的文字,用她的述說,又終於用她的生命告訴人們,性暴力有多麼殘酷,在文學美麗之下的性暴力又有多麼令人絕望。
林奕含事件的曝光,讓廣大父母的心揪成一團。“兒童性侵”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作為父母,我們要如何保障孩子健康成長?作為學校,能夠成為孩子的保護傘嗎?
兒童被性侵案件數量攀升 受害者年齡最小不到2歲
今年3月,《“女童保護”2016年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發生兒童被性侵案件數量433起,比2015年增加93起。受害人778人,其中719人為女童,占92%。被性侵的兒童以7至14歲的中小學生居多,受害者年齡最小不到2歲。
限於諸多因素,性侵兒童案件難以全部被公開報導和統計,被公開的案件僅為實際發生案件的冰山一角。
小說中的房思琪因為被性侵而產生了強烈的自我唾棄,她經受著略過愛情直接抵達性的巨大失落,在自尊心和社會性禁忌的雙重驅使下隱瞞、自責、抑鬱,甚至在無路可走時自我催眠說,自己愛上了老師,想用愛來抵消性侵的傷害。當她向父母求助時,卻一次次被無視。
被老師性侵後,房思琪想告訴母親,就試探地說,學校裡有學生和老師在一起了,媽媽卻冷冷地回一句:“一定是那女生很騷。”她立刻閉了嘴,知道自己再不能提起。她還曾在飯桌上對母親說:“我們的家教好像沒有性教育。”母親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
兒童心理學家宮學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兒童性侵並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往往是試探性的,試探哪些兒童可以實施性侵犯。這時當父母從孩子的隻言片語或者日常反應,比如恐懼、性格突變、身體淤青、睡眠紊亂、暴食等行為中發現反常,需要儘早介入,防止更多傷害發生。”而且,很多家庭對於性沒有足夠的接納度,父母會采幼稚的防禦機制,閉口不談,這就很容易出問題。通過談性,父母其實是在滋養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很多被性侵的孩子之所以不會向父母尋求支持,往往是因為不信任他們會保護自己。
林奕含說:“奇怪的是,沒有人要我講內心那個很龐大的騷亂、創傷、痛苦,沒有人知道我害怕睡覺、害怕晚上、害怕早上、害怕陽光、害怕月亮。”
傷害發生後,療愈是艱難而漫長的。“很多心理創傷沒辦法回到原初,但需要被確認,確認孩子是受害者,並且告訴孩子,她沒有過錯。在家庭內部要得到確認——這是創傷療愈的第一步——這樣孩子才能感到自己經歷的東西是真實的,對自己達成諒解。”宮學萍這樣說。
思考:兒童性侵如何防患
兒童性侵如何防患?一直以來也是廣大父母所探討的問題,這裡,我們談談德國防範性侵兒童可以分以下三方面:聯邦警局和民間組織發起的大規模宣傳活動,幼稚園與學校的啟蒙教育和家長對幼童的教育。
2013年3月,德國聯邦警局攜手州級警方和民間受害人協會,一同發起“預防兒童遭性侵,控告就是保護受害人”的大型宣傳活動,意在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進一步引起社會各方對兒童遭性侵的關注,讓父母、監護人,和每一位成年人,包括老師、教練、鄰居和朋友,都具備一定的預防兒童遭性侵的常識,共同來保護未成年人,同時,鼓勵受害人提出上訴,用法律手段將罪犯繩之以法。
知識就是力量,只有懂得,才能預防。在21世紀的今天,性侵兒童不該再是一個禁忌話題,而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啟蒙才能避免愚昧,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懂得越多,越能更好地防患於未然。聯邦警局的這個活動主要是針對成年人的,並且強調,只有成年人才能幫助孩子避免可能遭到的性侵,和終結已經發生的不幸。
成年人應該知道的有關常識如下:性侵兒童,人們往往聯想到來自陌生人的暴力強☆禁☆姦。其實,70%的案件發生在孩子的日程生活中,家庭(比如親友)、鄰里、學校、課外活動等等。罪犯男多女少,他們往往利用孩子對他們的喜愛、依賴和信任來施罪。這些人渣不分社會階層、教育水準和年齡,鮮有所謂的心理疾病,有的只是以孩子為對象的不正常的情☆禁☆色幻想,這類罪犯追逐的是變態的生理和權力欲望的滿足。這個宣傳活動詳細講解與性侵兒童有關的每個關鍵字的確切含義,提供了各方面的重要資訊:如何防範和察覺前兆、如何發覺孩子遭到性侵、如何幫助遭到性侵的孩子,如何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如何報案,以及如何進行起訴程式。
未雨綢繆,讓孩子避免受到可能發生的傷害,是每一位家長的願望。
德國幼稚園和小學的做法值得借鑒。在幼稚園裡,從孩子5歲開始,老師通過念故事的方式,進行最初的啟蒙教育,介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告訴孩子各個身體部位的名稱,人有哪些喜怒哀樂,教育孩子不能跟著陌生人走,不能告訴陌生人自己的姓名,更不能相信他們的花言巧語,告訴孩子壞人有哪些慣用的伎倆,比如他們深諳孩子喜歡小動物的心理,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向孩子出示小貓小狗的萌照,編造它們是如何可憐,沒有人收養,並就住在附近,可以讓孩子去看望領養等等。
德國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對孩子們進行生理衛生教育,會涉及到有關性的各個方面,講嬰兒是怎麼來的,懷胎十月是咋回事兒,如何避孕,什麼是戀愛,女孩子的生理週期,目的是讓孩子初步瞭解和懂得性的知識,打破性的禁忌。聯邦教育局有統一的教材,三套本,一本講解專業詞彙,一本故事書和一本小冊子,老師還在課堂上分發閱讀材料,設有討論課和課後作業,請當地醫院的助產士和女士談月經、生產等題目,回答孩子們的提問。
類似的教育也可以在家庭裡進行。德國書店裡、官方網站上都能找到相關的文章,非常詳細,有對各個條目的具體解釋,有給家長的,也有給孩子的。這些淺顯易懂的兒童畫冊很受家長青睞,有的再版十多次,圖文並茂地告訴孩子,人類有著豐富的情感,會與自己喜歡的人有肢體接觸。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有自己的直覺、感受和判斷,可以欣然接受,也可以拒絕任何的身體接觸,無論物件是陌生人、長輩、親戚、朋友、客人,還是老師或教練。孩子有權力對任何人說:“不,我不喜歡你親近我。”這與禮貌和教養無關,每個人的身體只屬於自己。只要自己感覺不舒服,都有權力對一個看起來很友善、很關心自己、對自己很重要的人保持距離,甚至大膽清楚地告訴對方說:“我不願意。”這些畫本讀物很可愛,有的上面還有練習題,設置不同的場景,讓孩子從三種選擇題裡自己先做判斷,書後有正確答案和解釋可供參考和學習。這種讀物意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和獨立。膽量是練出來的,遠離覺得不安全或者感覺怪怪的人和事,是幼童們保護自己的第一步。德國有專門機構提供免費的熱線電話,由專家給予諮詢和講解,也有機構提供有關的培訓課,鼓勵母女一起參加,有系統地訓練孩子和母親大膽說不,如何解決尷尬的場面,如何培養膽量和自信。
在德國,對孩子的教育和指引不僅來自家庭,而是無處不在,可以發生在任何場景。女兒小時候去例行檢查身體,和藹可親的醫生伯伯對她說:“我現在要檢查你的小肚皮了,你的小褲褲可以穿著,別的衣服要脫掉。記住,這種檢查只能是醫生做,並且得當著你媽媽的面才能做,換個人或者換個地方,都不可以。懂了嗎?”
作為家長,怎樣做才能夠最好地幫助和保護自己的孩子呢?一句話: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給他足夠的愛和關注,多與孩子交流,瞭解他的思想動態,及時給予指導。養成定時與孩子聊天的習慣,比如在每天的中餐或晚餐時間。孩子交什麼朋友,出門去哪裡,與誰同行,什麼時間回來,做父母的都有責任瞭解或規定得一清二楚,不能放任自流,家長必須承擔自己應盡的義務,否則可能被壞人鑽空子。 而來自熟人長者,比如學校老師或者校長的性侵,不都是一朝一夕發生的,會有蛛絲馬跡可尋,應是可以避免的。
只有父母自身對兒童的性發育和性侵兒童的常識瞭解得足夠多,才能理性地看待、防範和和處理這類與性有關的事情。父母只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啟蒙和訓練,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被喚醒。
每個家長都想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但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該怎樣做,怎樣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因材施教,向他們自然而明晰地傳授防範性侵害的知識,而不是誇張地談性色變,則需要用另外一篇文章來闡述,題目可以叫做《如何讓孩子遠離性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