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導致小兒足部異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嗎?
問題 【乖乖問答】 8

導致小兒足部異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嗎?

問題描述

導致小兒足部異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嗎?

網友回答
最佳答案 1、熱水浸足,可以促進足部血液迴圈,並以足趾抓取圓彈子,以鍛煉足部肌肉。2、幼年時應開始鍛煉足部肌肉,赤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起走,屈曲足趾,足底外緣著地步行,有利於足部外側肌肉和韌帶的鍛煉。3、跟腱過緊的患者,可以用手法矯正,讓患者仰臥,伸直膝關節後,逐漸把足內翻,背伸,可使跟腱放鬆,每次2~3分鐘,每日1~2次。4、避免站立或負重過久,站立時要經常變換體位。
2015-04-17 穴位按摩:小腳丫的按摩嬰幼兒腳的底部,分佈著與身體臟器相關的血管和神經,還有許多穴位,按摩腳底可以疏通經絡,預防疾病。媽媽可以在寶寶每次沐浴後,給小腳丫一次按摩的享受。(1)用一隻手托著寶寶的腳後跟,另一隻手的拇指按摩腳底。(2)用另外四個手指的指肚沿著腳後跟向腳趾頭按壓移動。迴圈幾個回合。(3)依次輕輕轉動寶寶的腳趾頭。(4)重複上述步驟,按摩寶寶的另一隻腳。
2015-04-17 1、足外翻在嬰幼兒骨骼發育問題中,足外翻相當常見。根據統計,每千名嬰幼兒之中有1-2人一出生就有足外翻問題。足外翻最明顯的特徵是新生兒的腳板整個兒不正常地緊貼著小腿,這是因為胎兒在母親子宮時,足部受到長時間的擠壓,造成跟骨背屈及外翻。這通常是腳的姿勢問題,而不是骨頭排列的問題,出生後擠壓感消失後會自然痊癒。一般出生後2-3個月內會自然改善,如果沒有明顯改善就得儘早送醫治療。溫馨提示:爸媽如果發現寶寶有足部外翻的問題,可在醫師的指導下,通過拉筋按摩的方式説明寶寶的腳板儘早恢復正常。經過按摩後,90%的寶寶都能夠自然痊癒。2、屈趾出生後腳趾有不正常的彎曲現象(大多數發生在新生兒的第3或第4根腳趾上,有彎曲和內轉的現象),絕大部分不會對足部造成影響,在成長過程中也會自然改善。若有一個趾頭跨上另一個趾頭的現象(通常發生在第5根腳趾),則容易影響穿鞋,必須注意是否會造成寶寶穿鞋時的摩擦不適。此外,輕微的腳趾彎曲情況不會惡化,也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溫馨提示:為了避免日後穿鞋時有腳趾被摩擦的問題,建議媽媽可用柔軟的小繩子將彎曲的腳趾固定在鄰近的腳趾旁邊加以糾正。此外,媽媽也可以通過按摩幫助寶寶的腳趾早日恢復正常。3、大拇趾內旋這是一種動態的異常,主要是因為嬰幼兒肌肉韌帶過分活躍和緊繃,造成了大拇趾偏離另外四趾。如果媽媽經常給予適當的按摩,隨著寶寶的長大就會自然痊癒。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進行糾正後的患者,在長大後仍有很大的幾率會有大拇腳趾外翻的情況,可能在穿鞋時會有不適感,不過並不會對走路造成影響。4、蹠骨內旋這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異常問題,主要因為胎兒足部在子宮內受到擠壓,造成前足位置內旋。一般來說,這是一種輕微及良性的骨骼異常問題,可以自然恢復正常,不必刻意治療。但這類疾病有2%合併髖臼發育不良,出現這種情況不可掉以輕心。溫馨提示:在嬰幼兒時期,媽媽可通過按摩來幫助拉松腳筋。與蹠骨內翻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骨內旋的患者症狀較輕微,蹠骨的彈性較佳,自然改善的機會較大。不過,情況比較嚴重者長大後仍要通過手術糾正。相較于其他嬰幼兒骨骼問題,足外翻、屈趾、大腳趾內旋都算是良性的足部問題,不需要特別治療也能夠自然改善,只是改善的程度會受到個人體質影響而有差異性。至於形成原因,部分與家族史有關。此外,即使在孕期產檢中通過超聲波檢查出來,通常也無法做積極治療,以免對母親及胎兒造成影響。5、骨內翻這是一種較不常見且較為僵硬的畸形,可能是患兒在子宮內受到的壓迫時間比較長造成的。5個蹠骨全部內翻,雖然不會產生足部的不便或拇囊炎,但是可能會有美觀上的問題及穿鞋的困擾。通常在新生兒時期就必須以長腿石膏(從腳趾至大腿都用石膏包裹)慢慢糾正,5歲前做這樣的糾正比較有效。如果情況比較嚴重,進入青少年時期骨骼發育定型後,就必須用手術來治療了。6、先天性距骨垂直症這是一種嚴重的病理性扁平足,在足底會有明顯的外突畸形,通常合併有骨骼發育不良。這一類型的腳病無法以按摩治療,通常需輔助X光診斷,出生後就應手術糾正,否則會影響患兒日後走路。不過,即使手術後,仍有很大幾率出現患處無力、扁平足等後遺症。7、Z形腳這種先天性畸形是非常複雜的,外觀與蹠骨內翻很像,它是合併後足掌屈、中足外展及前足內旋的複雜性先天異常。如果合併有跟腱攣縮,將會造成嬰幼兒在練習站立或走路時的不適。如果沒有及時且適當的治療,將會導致青少年時期走路時的疼痛及後遺症。在X光的照射下,會發現小寶寶的前足、中足、後足呈現不規則的Z字型異常。8、馬蹄足馬蹄足的情形容易被誤認為是母體子宮內壓迫造成的一般足部問題,因而容易錯失治療良機。這是一種較為複雜的先天性異常,包括足部下垂、內翻、內旋和內轉等足部問題。若不及時治療,到學步期腳板將無法完全著地。9、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臼臨床發現,孕期中有羊水過少、雙胞胎、臀位等情形時,發生的幾率會比較高。髖關節發育不良或是脫臼通常不會引起疼痛,因此很容易被忽視。新生兒至出生3個月內發現,可以通過穿戴脫臼吊帶來矯正,預後效果也比較好。如果等到孩子到了學齡期才發現,就必須通過手術矯正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