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種寶寶常見的社會行為

在寶寶反常行為背後都有心理上的原因, 下面9種常見社會行為, 媽媽不妨對號入座看一看究竟是哪種心理在“作祟”。

害羞行為

認生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發展階段, 有些長大後自然會減低, 有的則會持續一生, 這與寶寶個人的氣質有關。 有些活潑外向, 有些則容易害羞, 這是很自然的現象。

處理方式:

寶寶害羞, 是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 不必急於矯正。 但如果害羞過頭, 父母就要找出問題所在, 並積極解決。 一般來說, 造成寶寶害羞的原因有兩種, 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

自身因素可能與孩子身材過胖、過瘦、身體有缺陷,

Advertisiment
或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有關。 家庭因素可能是父母要求過高或過度保護, 例如, 父母如果萬事要求完美, 可能使孩子因經常擔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駡, 產生膽怯或害羞的情緒;而過度保護會使孩子難以克服陌生、焦慮, 害怕與人接觸, 長久下去可能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的性格, 有礙其發展。

若寶寶有過度害羞的毛病, 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 專家建議, 此時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與人接觸, 並多讓孩子有表現的機會, 以讚美、鼓勵來代替責駡, 讓寶寶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被喜愛的, 讓寶寶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下, 建立自我價值。

模仿行為

模仿是人社會行為的重要部分, 與學習問題、解決能力有極大的關聯,

Advertisiment
也是檢查嬰幼兒心智成長的重要依據。 嬰兒到三四個月時才會模仿, 如模仿媽媽的各種動作等, 期待與媽媽建立關係。

孩子3歲左右, 就會開始展開模仿遊戲, 瘋狂的模仿周圍的人, 並顯得樂在其中。 常見有由模仿父母舉止行為, 以此來瞭解成人的世界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處理方式:

雖然早期的嬰兒模仿只是一種反射驅使行為, 不是真正的模仿。 但父母還是可以多與孩子互動, 如張嘴、吐舌等, 可提供寶寶感興趣的刺激, 有助於開啟寶寶頭腦的新連屆。 為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競爭行為

處於嬰兒時期的寶寶, 並不真的具有攻擊或競爭的意圖, 其注意力的焦點多半為玩具。 寶寶經常會去搶別的孩子手上的玩具,

Advertisiment
有趣的是當玩具到手後, 他可能馬上就扔掉不要了, 轉而再去搶別人手上的另一個玩具。

等到幼兒時期, 寶寶就會有明顯的競爭意圖, 在言語上或遊戲時, 會想超越其他人, 如果仔細聽小孩的對話, 常會聽到甲寶寶炫耀說:“我有玩具槍, 你沒有。 ”乙寶寶想都沒想就回答說:“我也有, 昨天媽媽才給我買的, 比你的新, 而且更棒。 ”事實上, 乙寶寶的媽媽可能跟本就沒有買玩具, 但寶寶會為了與他人比較、競爭而撒謊。

處理方法:

專家認為, 幼兒時期的寶寶有這種舉動是很正常的行為。 當幼兒期的寶寶為了強過他人而撒謊時, 父母不要斷然的認定孩子撒謊的壞習慣, 應先弄清楚孩子為什麼說謊, 再來判定。 面對孩子的競爭行為,

Advertisiment
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若鼓勵良性競爭, 可以促進幼兒形成自尊及成就動機, 但反過來說, 若經常教導孩子一定要考100分、爭第一, 反而會使幼兒流于惡性競爭的不良習慣中, 不得不小心。

反抗行為

有的孩子在幼兒期會開始變得叛逆, 經常將“不要”掛在嘴邊, 這時候, 父母不必憂慮, 先瞭解寶寶為什麼會反抗, 從寶寶第18個月起, 就開始有反抗意識, 此時寶寶對自我有了認識, 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 表現出來的就是常說“不要”。

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 大約是在2歲左右出現。 幼兒會開始和爸媽作對, 媽媽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 他偏偏就要去做, 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動手處理, 卻又經常把事情搞砸, 讓媽媽很頭痛, 不知如何是好。

Advertisiment
6歲左右的孩子, 雖然頗具獨立性, 但自尊心強, 不願受批評, 有強烈的反抗性, 容易與人發生矛盾。

處理方法:

面對寶寶的反抗行為, 父母不必擔心寶寶會成為“叛逆小子”。 據研究顯示, 如果嬰幼兒時期沒有過反抗行為的孩子, 可能會成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 所以孩子出現反抗行為, 其實是件好事。 但要注意, 也不要一味地放縱寶寶, 否則會將事情搞得更糟。

正確的處理方式應為:有技巧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首先父母先深呼吸, 做和寶寶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接著經常使用讚美的方式來鼓勵孩子, 例如, 誇讚寶寶:“你會自己收玩具, 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幫媽媽一個忙呢?”最後要提醒, 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式, 因為若用威脅、打罵來解決的話, 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

利社會行為

到1-2歲,寶寶開始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懂得安慰人,主動幫媽媽;2-3歲的寶寶的反應更加明顯了,孩子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嬰幼兒的利身會行為表現還有同情和憐憫等: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要到18個月左右,寶寶才能大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悲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如有些寶寶會認為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影響自己,所以反而會伸手打正在哭的人,以此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孩子傷心哭泣,寶寶可能會走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度過傷心的時刻。

處理方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父母是關鍵。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寶寶可能會比較缺少同情心。

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孩子會比較有同情心。所以當孩子再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

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了。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利用和同類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處理方法:

不要將孩子整天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玩。給孩子多一些和同伴交流的機會,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經常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相處合作。

攻擊行為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沒有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度稍重。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況,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3-5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處理方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歡用不雅的話語辱駡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會適得其反,反而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

A.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的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B.使用暫時隔離法:

用暫時隔離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做起來也不太困難。當寶寶再次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制止他的活動,將孩子“隔離”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要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C.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孩子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性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

性別角色發展行為

幼兒時期的女孩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在社會公認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中,如女性應溫柔文靜,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使他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很大關係,3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兩歲的男生,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可能一會回答男孩,過一會又變成女孩。到了4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問一個4歲的女孩,你長大要當男孩還是女孩,她可能會答說男孩。再大些到了5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孩,會覺得“他”是女孩。

處理方法: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父母要摒棄重男輕女的觀念,給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務,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

角色取替行為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處理方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專家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孩子:“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議父母多涉獵相關育兒知識,多用關心和鼓勵等方式來對待孩子,並予以適當的協助:

1.培養同情心

要擁有一個社會行為不偏頗的最佳寶寶,可從培養同情心開始,有了同情心之後,寶寶懂得體會他人的心情,也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該從何處著手呢?以自身來示範是不錯的方法,例如當孩子欺負其他孩子時,可以當場告訴他,這會傷害到他人,是不好的的行為。如果因為覺得丟臉而火速將寶寶帶離現場,事後又不向他解釋,他反而以為這是被允許的正確做法。

2.以身作責

另一好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有同情心,經常做善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學習到良好的一面。

3.拒絕孩子作電視寶寶

孩子如果看太多電視,電視上一些不良的電視畫面會影響寶寶,很容易學到偏差的行為。所以父母應避免兩歲以下的寶寶成為電視兒童,否則壞習慣將很難根除。

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

利社會行為

到1-2歲,寶寶開始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懂得安慰人,主動幫媽媽;2-3歲的寶寶的反應更加明顯了,孩子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嬰幼兒的利身會行為表現還有同情和憐憫等: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要到18個月左右,寶寶才能大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悲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如有些寶寶會認為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影響自己,所以反而會伸手打正在哭的人,以此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孩子傷心哭泣,寶寶可能會走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度過傷心的時刻。

處理方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父母是關鍵。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寶寶可能會比較缺少同情心。

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孩子會比較有同情心。所以當孩子再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

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了。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利用和同類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處理方法:

不要將孩子整天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玩。給孩子多一些和同伴交流的機會,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經常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相處合作。

攻擊行為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沒有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度稍重。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況,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3-5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處理方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歡用不雅的話語辱駡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會適得其反,反而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

A.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的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B.使用暫時隔離法:

用暫時隔離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做起來也不太困難。當寶寶再次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制止他的活動,將孩子“隔離”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要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C.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孩子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性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

性別角色發展行為

幼兒時期的女孩常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哥哥可以站著尿尿,我卻不行?由此可以得知,孩子對於自己的性別角色並不十分清楚,那什麼又是性別角色?在社會公認男性或女性應有的行為中,如女性應溫柔文靜,若男生有此特質,大家可能會嘲笑他娘娘腔,使他社會適應有困難。

而寶寶怎麼認定自己是男是女,就與性別概念發展有很大關係,3歲左右的幼兒對自己的性別並無太多的認知,若問一個兩歲的男生,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可能一會回答男孩,過一會又變成女孩。到了4歲左右,孩子可能會知道自己的性別,但不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問一個4歲的女孩,你長大要當男孩還是女孩,她可能會答說男孩。再大些到了5歲,孩子會根據頭髮的長度來判定男女,如果看到長髮的男孩,會覺得“他”是女孩。

處理方法:

因為社會對不男不女的現象,接受度尚不高,所以建議父母要摒棄重男輕女的觀念,給孩子具性別尊重的兩性教育,如讓孩子輪流做家務,不要對女孩過度保護,或讓男孩做不必要的冒險等,才是最恰當的方式。

角色取替行為

當孩子踏入幼稚園時,開始了有別於家庭的環境,就需要有“我”與別人不同,有不同的心情、能力及想法,也就是孩子必須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瞭解他人的想法與自己有所不同。想和他人做朋友就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處理方法:

當寶寶遇到人際挫折時,是最好的教育機會,專家建議父母,此時可以用關心的口吻詢問孩子:“你覺得他為什麼生氣?”如此一來可以刺激孩子去考慮對方的立場,幫助他建立良好的人際技能。

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建議父母多涉獵相關育兒知識,多用關心和鼓勵等方式來對待孩子,並予以適當的協助:

1.培養同情心

要擁有一個社會行為不偏頗的最佳寶寶,可從培養同情心開始,有了同情心之後,寶寶懂得體會他人的心情,也容易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該從何處著手呢?以自身來示範是不錯的方法,例如當孩子欺負其他孩子時,可以當場告訴他,這會傷害到他人,是不好的的行為。如果因為覺得丟臉而火速將寶寶帶離現場,事後又不向他解釋,他反而以為這是被允許的正確做法。

2.以身作責

另一好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如果父母有同情心,經常做善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學習到良好的一面。

3.拒絕孩子作電視寶寶

孩子如果看太多電視,電視上一些不良的電視畫面會影響寶寶,很容易學到偏差的行為。所以父母應避免兩歲以下的寶寶成為電視兒童,否則壞習慣將很難根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