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三分饑和寒,七分調和養-尋找最自然的養育方式

專家支持

王應麟(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教授, 北京中醫兒科名醫世家第四代傳人)

王素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一、保健篇

1、按時令進食

根據“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原則, 春夏適當多吃一些溫補陽氣的食物, 而秋冬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春季:蔥、蒜、韭菜、蒿類等都是很好的養陽蔬菜, 可以適當給孩子吃一些。 春天還要多吃些甘淡的食物, 比如南瓜、核桃、鯽魚、草魚、黃鱔等。 另外, 冬季過后, 孩子容易出現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的情況, 所以還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

夏季:“長夏多濕”,

Advertisiment
所以夏天要適當多吃些清熱利濕的食物, 比如西瓜、桃、草莓、苦瓜、西紅柿、綠豆、黃瓜等。 還要吃些溫熱的食物, 比如綠豆粥、赤豆粥、蓮子粥、百合粥等, 既清涼解暑, 又補養身體。

秋季:秋天氣候干燥, 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以防秋燥傷陰, 梨、芝麻、藕、銀耳、菠菜、鴨蛋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冬季:冬季氣候寒冷, 在飲食上要增加熱量, 以抵抗寒冷, 保證身體健康, 儲藏能量, 為“春生夏長”做準備。 所以, 冬天可以適當多吃些羊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食物。

溫馨提示:

按時令進食, 最好以應季食物為主要來源, 尤其是蔬菜和水果, 盡量不要吃反季節的蔬果。

2、依季節穿衣

要讓孩子感受冬冷夏熱, 春雨秋風, 而不要保護過度, 讓他冬不覺冷,

Advertisiment
夏不出汗。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冬天凍著, 夏天熱著。 于是, 冬天讓孩子整天待在暖氣屋子里, 夏天待在空調房間里, 冬天凍不著, 夏天不出汗。 實際上, 這是違背自然法則的。 夏天一定要出汗, 冬天則要適當地凍一些。 冬天要養“藏”, 是指身體內部的積蓄, 為來年的“春生”做準備, 而不是說藏在屋里不出門了。 冬天的戶外活動仍不可少。

另外, 還有句話叫“春捂秋凍”, 也很有道理。 乍暖還寒, 春天的氣溫不穩定, 再加上在整個冬天, 孩子已經習慣了穿著較厚的衣服, 一下子脫得太多, 孩子不適應, 容易引來疾病;而在秋天, 因為孩子剛從夏天過來, 身體里還蘊藏著夏天積累的熱, 過早添加衣物, 容易形成內熱。 在秋天適當凍一凍, 慢慢過渡,

Advertisiment
孩子的耐寒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為過冬做好準備。

3、你知道什么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嗎

所謂“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就是指春天萬物生長, 夏天正是生長旺盛的時候。 生長本身是一種能量、動力, 是往上走的, 屬陽的范圍, 生長需要很大的陽氣(能量、動力)來鼓動, 所以春夏要補陽;而秋冬季節則進入蟄伏階段, 要保存, 不能外泄。 陰是物質性的, 是最基礎的保障, 要收藏起來, 所以秋冬就要養陰。

二、調理篇

1、你知道寶寶有哪三不足嗎?

“腎常虛, 肺為嬌臟, 脾常虛, 心為火為熱, 肝常有余”, 這是中醫對小兒五臟的認識, 也就是說, 小兒常有三不足:腎常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 而五臟與六腑是相連的:心與小腸相連, 肺與大腸相連, 肝和膽相連,

Advertisiment
脾與胃相連, 腎和膀胱相連。 所以, 要保證孩子的健康, 就要小心呵護這三個不足之處。

腎常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 小兒的腎氣、腎精不充沛, 需后天飲食營養的不斷補充、化生和充填, 才能正常發育。

脾常不足

脾胃為后天之本, 主運營養物質, 為氣血生化之源。 小兒發育迅速, 生機旺盛, 對營養物質的需求比成年人相對較多, 但脾胃薄弱, 消化能力較差, 加上小兒飲食不能自節, 容易為飲食所傷。

肺常不足

肺主一身之氣, 外合皮毛。 小兒肺臟嬌嫩, 在防御上不夠有力, 易為外邪侵襲。 肺之氣有賴于脾的精微充養, 脾胃健旺, 則肺氣自固, 而小兒脾胃不足, 肺氣也就弱了。

2、腎常不足如何調理

腎臟承擔著排泄廢物、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任務,

Advertisiment
寶寶的飲食是否得當, 會直接影響到腎臟的健康。

◆ 6 個月以下的寶寶要純奶類喂養, 1 歲內的小寶寶主餐要以奶類為主。 母乳對于寶寶來說, 是最優質的、無可替代的食物。

◆母乳不足或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時, 可以用代替母乳的配方奶粉來喂養。 鮮牛奶并不適合于嬰兒, 因為鮮牛奶中所含的礦物質比人乳多3 ~ 3.5 倍, 使得腎臟功能發育不完善的嬰兒腎臟的溶質負荷增加, 會對腎臟造成損害。 配方奶粉的營養素成分接近于人乳, 比較適合于嬰兒的消化能力和腎功能。

◆在孩子的喂養中, 營養素供給的均衡很重要, 并不是營養素越多、越貴的東西就越好。 比如有的媽媽認為孩子多吃肉長得好。 實際上, 攝入過多的蛋白質, 容易導致便秘及消化不良, 會使腎臟因為負擔過重而受到損傷。

3、脾常不足如何調理

孩子是元陽之體,生長發育特別旺盛,比成人的生長率要高很多、快很多,需要的營養物質也就特別多。而孩子自身所具備的物質基礎又很少,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要靠大量食物的攝入來獲得,所以,孩子胃腸的負擔特別重。而孩子的胃腸還很幼嫩,一旦飲食不當,很容易受到損傷。那么,怎么喂養,才能既保證營養的攝入,又不傷害胃腸呢?做到下面幾點,就能使孩子的脾胃無傷。

◆食要有時、有節。孩子每天的飲食要定時、定量。定時吃飯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胃腸的消化液分泌也就有了規律,能夠很好地將食物消化、吸收。每餐吃得適量也很重要,如果好吃的就任他吃到撐,很有可能傷及脾胃,導致胃腸功能受損。

◆食宜全、宜暖。要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營養,就不能養成偏食的習慣,否則孩子可能會出現某些營養過剩,而某些營養又缺乏。要給孩子選擇易于消化的食物,否則胃腸堆積著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東西,可能會變化成痰,積久而化熱,成為致病的因素。因為胃喜暖而惡濕寒,所以,要保護好孩子的脾胃,還要控制他吃冷飲的數量,也盡量不要吃涼了的飯菜。

◆食前靜,食后動。胃腸消化需要血液的支持,如果飯前活動量太大,血液都集中在肢體、肌肉等處,胃腸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就會影響消化。而吃完飯一直坐著不動,胃腸也會減緩活動量,造成食物在胃里停滯。飯后散散步,可以幫助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

◆愉快進食,謹慎用藥。吃飯的時候情緒愉快,不僅飯吃得特別香,而且消化也特別好。反之,如果在孩子吃飯時或吃飯前后責罵他,會使他的脾胃受傷。另外,有些藥物會傷及孩子的脾胃,比如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腹瀉,所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用藥。

4、肺常不足如何調理

寶寶出生之前,很多器官已經開始行使其功能了,但肺一直是“閑置”的。而寶寶剛一出生,這個在胎兒期最閑的器官馬上就要開始進行大量的工作。從寶寶發出第一聲啼哭開始,他的肺泡就已經張開,開始在空氣中呼吸,肺也正式上崗工作,而且一生不再停歇。肺是呼吸道的終端,是過濾空氣的地方,所以,要想幫助它減輕負擔,一定要保證進入肺部空氣的潔凈。

◆保證家里空氣的清新。尤其是孩子的房間,一定要定時通風換氣,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保證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0 分鐘以上。

◆不要在家里抽煙,更不能在孩子的房間里或當著孩子的面抽煙。

◆注意孩子的保暖,盡量避免因受涼而患呼吸道疾病。

◆及時治療孩子的感冒,避免由上呼吸道感染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

◆在流感高發季節,不要帶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

◆不要帶孩子在汽車多的馬路邊上玩,以防汽車尾氣的污染。

三、治療篇

為什么晚飯要吃少

孩子晚上又哭又鬧,睡不好覺,多半是肚子不舒服,胃腸有點兒痙攣。 導致胃腸痙攣的主要原因,是晚上吃得太多,特別是肉類等高蛋白的食物吃得太多。本來晚上給胃腸消化食物的時間就不長,加上晚上活動量小、消耗少,食物就會停留在胃腸過夜。食物停滯在胃里,肚子就會不舒服。所以,晚飯不要吃得太晚,尤其是臨睡前不要讓孩子吃太多東西。

寶寶嘴紅、臉紅為什么要餓一餓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節假日帶著寶寶出去玩,爬山、游泳、野餐……孩子食欲很好,興致很高。可是回家后就生病了,為什么?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停食著涼。因為吃了大量食物后,需要很強的消化能力,而孩子玩得出汗后,涼風一吹,就會著涼。著涼后胃腸功能減弱,其他的器官也會因此而受到阻塞。而身上的熱量過高,發泄不出去,只能通過發燒來釋放出去。所以,發現孩子食欲特別好,脾氣大,嘴唇和臉很紅,要餓個一兩頓,或者只吃少量清淡的東西,直到他的嘴、臉和耳朵不紅了,才恢復正常飲食。這樣他就不會生病了。

你知道嗎?哭和餓都可以預防生病

古人認為:“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饑和寒。”而孩子往往又是不知饑飽的,好吃的吃個沒完,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胃腸出現問題,營養無法正常消化,停滯在胃內,身體的其他器官都會因此而受到阻塞,就可能表現為發燒。

在古代的皇宮里,遇到皇子不舒服,太醫就會想辦法讓他大哭一頓,或餓一餓,病就生不起來了。哭和餓都是在消耗,都是一種釋放和發泄,將多余的熱量釋放出去,就可以避免生病。

四、8大民間偏方,專家深度解讀

所謂的“偏方”就是老百姓在長期生活中不斷積累、總結出來的經驗,并在實踐中經過檢驗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才能一直延續下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中醫專家對偏方的專業解讀吧。

偏方1:神奇的炒米糊

將大米炒糊,再加水煮沸,然后在湯里加少許奶粉給腹瀉的寶寶喝,可以有效止瀉,幫助寶寶恢復健康。

中醫專家解讀:用炒過的大米碾成粉沖泡后服用治療小兒腹瀉,是簡單易行的民間驗方。治療消化不良的焦三仙(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就是家喻戶曉的中藥,經過炒炙焦黃的谷稻芽(大米、小麥)具有消谷積、化肉食、運脾收斂的功效。所以,寶寶患輕型腹瀉或在腹瀉恢復期,都可以用這個驗方輔助治療。

偏方2:能止瀉的野草

遇到寶寶腹瀉,可每天用鮮馬齒莧100 克,洗凈煎湯,加2 小勺紅糖,給孩子喝湯。通常喝3 天后見效,一周內痊愈。

中醫專家解讀:馬齒莧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利濕、止痢的作用,常用來治療腹痛、腸炎、紅白痢疾,如果應用鮮藥作用更好。

偏方3:用雞內金化積食

寶寶吃多了積食,可以用雞內金(雞胗外面的一層膜)曬干,然后搗成粉末,用溫水沖開,讓寶寶連渣帶水喝下去,雖然難喝,但很管用。

中醫專家解讀:這個偏方很有科學道理,也符合中醫理論。雞內金具有消食化滯的功效。在我們宰殺雞鴨等鳥禽類動物后,打開雞(鴨)胗就會發現里邊包裹著許多泥沙,可見其消化的能力有多么強大!在農村,許多人家都會積攢幾個雞內金,放在鍋里微火焙干,寶寶積食時研成細末喂給他吃,療效非常顯著。就是在今天,雞內金仍大量被臨床醫生用于治療納食不香、腹脹腹痛、脾胃虛弱的患兒。

偏方4:雞蛋黃→濕疹克星

把煮熟的蛋黃放在鐵勺內翻炒, 炒出油來,然后用這種油給寶寶抹在長濕疹的部位,不僅能治療濕疹,還能令小臉皮膚變光滑。

中醫專家解讀:這是民間治療小兒濕疹的一種方法,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一種成分:糠餾油,這種油是從雞蛋黃內或從米糠中提取的,用于治療各種有滲出性的皮膚病。當然,這種油不是對所有的皮膚病都有效,還是要在醫生指導下對癥用藥。

偏方5:好喝止咳的蘿卜蜂蜜湯

將一個白蘿卜洗凈,掏空中心后,放入100 克蜂蜜。把蘿卜放到碗里,隔水蒸20 分鐘。吃蘿卜喝湯,每天2 次。

中醫專家解讀:蘿卜既是蔬菜又是藥材,具有寬胸理氣的功效。蘿卜子又叫萊菔子,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潤肺止咳、消脹理氣、化食通便的功效。蜂蜜更是潤肺的要藥。

此方作為家庭食療保健服用可以,但是如果痰液較多,咳嗽很重,則不宜加入很多蜂蜜,因為蜂蜜甜度較高,更易引起咳嗽。由于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不適于1 歲以內的小寶寶服用。

偏方6:雞蛋、銀幣可祛風

遇到寶寶受風感冒,可以將雞蛋帶殼煮熟剝皮,將蛋黃取出后,放入一枚銀幣,讓蛋清包住銀幣。蛋清外面再用一層紗布包住。趁雞蛋熱的時候,用它輕推寶寶的額頭、太陽穴,過一陣子銀幣會變黑。將變黑的銀幣用柴灰或布擦凈,再重復上述動作。

中醫專家解讀:這個方法實際就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的刮痧。現在市場上有專業刮痧用具,不用像以前那么麻煩了。用雞蛋清包住銀幣只是起到緩沖的作用,銀幣變黑并不能說明病情的輕重或治療有效。因為銀幣接觸空氣后發生了氧化,自然就會變黑。建議較小的嬰幼兒不要使用此方法,因為小兒皮膚嬌嫩,很容易損傷。

偏方7:酒“拔”涼氣

口內含酒對著寶寶的肚臍眼往外吸氣,直到感覺口內發麻為止。這種用酒拔涼氣的方法,可以緩解孩子肚子因為受風疼痛的癥狀。

中醫專家解讀:這個方法既不科學也不衛生,最好不要用。現在有許多藥物和治療手段可以治療小兒的胃腸痙攣,比如中藥臍部貼敷或中藥穴位導入,都能及時幫助孩子解除痛苦。

偏方8:吃些小藥保平安

家里有小寶寶,要常備些小中藥,經常給孩子吃著點,可以預防不生病。老北京不是有這樣的俗語嗎?“吃點導赤丹,小兒保平安”;“有病沒病,至寶錠”。

中醫專家解讀:這種說法在幾十年前很流行,那時醫療條件還比較差,有些小病可以用一些小藥對付一下,但現在這個方法已經不科學了。不問情況隨便給孩子吃藥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任何藥物使用得當可以治病,使用不當就會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經常給孩子吃藥,機體內會產生抗藥性,等真正要用藥時就會出現效果不明顯或不起作用的現象。

會使腎臟因為負擔過重而受到損傷。

3、脾常不足如何調理

孩子是元陽之體,生長發育特別旺盛,比成人的生長率要高很多、快很多,需要的營養物質也就特別多。而孩子自身所具備的物質基礎又很少,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要靠大量食物的攝入來獲得,所以,孩子胃腸的負擔特別重。而孩子的胃腸還很幼嫩,一旦飲食不當,很容易受到損傷。那么,怎么喂養,才能既保證營養的攝入,又不傷害胃腸呢?做到下面幾點,就能使孩子的脾胃無傷。

◆食要有時、有節。孩子每天的飲食要定時、定量。定時吃飯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胃腸的消化液分泌也就有了規律,能夠很好地將食物消化、吸收。每餐吃得適量也很重要,如果好吃的就任他吃到撐,很有可能傷及脾胃,導致胃腸功能受損。

◆食宜全、宜暖。要讓孩子得到全面的營養,就不能養成偏食的習慣,否則孩子可能會出現某些營養過剩,而某些營養又缺乏。要給孩子選擇易于消化的食物,否則胃腸堆積著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東西,可能會變化成痰,積久而化熱,成為致病的因素。因為胃喜暖而惡濕寒,所以,要保護好孩子的脾胃,還要控制他吃冷飲的數量,也盡量不要吃涼了的飯菜。

◆食前靜,食后動。胃腸消化需要血液的支持,如果飯前活動量太大,血液都集中在肢體、肌肉等處,胃腸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就會影響消化。而吃完飯一直坐著不動,胃腸也會減緩活動量,造成食物在胃里停滯。飯后散散步,可以幫助胃腸蠕動,促進消化吸收。

◆愉快進食,謹慎用藥。吃飯的時候情緒愉快,不僅飯吃得特別香,而且消化也特別好。反之,如果在孩子吃飯時或吃飯前后責罵他,會使他的脾胃受傷。另外,有些藥物會傷及孩子的脾胃,比如使用抗生素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腹瀉,所以,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孩子用藥。

4、肺常不足如何調理

寶寶出生之前,很多器官已經開始行使其功能了,但肺一直是“閑置”的。而寶寶剛一出生,這個在胎兒期最閑的器官馬上就要開始進行大量的工作。從寶寶發出第一聲啼哭開始,他的肺泡就已經張開,開始在空氣中呼吸,肺也正式上崗工作,而且一生不再停歇。肺是呼吸道的終端,是過濾空氣的地方,所以,要想幫助它減輕負擔,一定要保證進入肺部空氣的潔凈。

◆保證家里空氣的清新。尤其是孩子的房間,一定要定時通風換氣,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要保證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0 分鐘以上。

◆不要在家里抽煙,更不能在孩子的房間里或當著孩子的面抽煙。

◆注意孩子的保暖,盡量避免因受涼而患呼吸道疾病。

◆及時治療孩子的感冒,避免由上呼吸道感染發展為下呼吸道感染。

◆在流感高發季節,不要帶孩子到人口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地方。

◆不要帶孩子在汽車多的馬路邊上玩,以防汽車尾氣的污染。

三、治療篇

為什么晚飯要吃少

孩子晚上又哭又鬧,睡不好覺,多半是肚子不舒服,胃腸有點兒痙攣。 導致胃腸痙攣的主要原因,是晚上吃得太多,特別是肉類等高蛋白的食物吃得太多。本來晚上給胃腸消化食物的時間就不長,加上晚上活動量小、消耗少,食物就會停留在胃腸過夜。食物停滯在胃里,肚子就會不舒服。所以,晚飯不要吃得太晚,尤其是臨睡前不要讓孩子吃太多東西。

寶寶嘴紅、臉紅為什么要餓一餓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節假日帶著寶寶出去玩,爬山、游泳、野餐……孩子食欲很好,興致很高。可是回家后就生病了,為什么?這就是中醫常說的停食著涼。因為吃了大量食物后,需要很強的消化能力,而孩子玩得出汗后,涼風一吹,就會著涼。著涼后胃腸功能減弱,其他的器官也會因此而受到阻塞。而身上的熱量過高,發泄不出去,只能通過發燒來釋放出去。所以,發現孩子食欲特別好,脾氣大,嘴唇和臉很紅,要餓個一兩頓,或者只吃少量清淡的東西,直到他的嘴、臉和耳朵不紅了,才恢復正常飲食。這樣他就不會生病了。

你知道嗎?哭和餓都可以預防生病

古人認為:“若要小兒安,須受三分饑和寒。”而孩子往往又是不知饑飽的,好吃的吃個沒完,很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胃腸出現問題,營養無法正常消化,停滯在胃內,身體的其他器官都會因此而受到阻塞,就可能表現為發燒。

在古代的皇宮里,遇到皇子不舒服,太醫就會想辦法讓他大哭一頓,或餓一餓,病就生不起來了。哭和餓都是在消耗,都是一種釋放和發泄,將多余的熱量釋放出去,就可以避免生病。

四、8大民間偏方,專家深度解讀

所謂的“偏方”就是老百姓在長期生活中不斷積累、總結出來的經驗,并在實踐中經過檢驗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才能一直延續下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中醫專家對偏方的專業解讀吧。

偏方1:神奇的炒米糊

將大米炒糊,再加水煮沸,然后在湯里加少許奶粉給腹瀉的寶寶喝,可以有效止瀉,幫助寶寶恢復健康。

中醫專家解讀:用炒過的大米碾成粉沖泡后服用治療小兒腹瀉,是簡單易行的民間驗方。治療消化不良的焦三仙(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就是家喻戶曉的中藥,經過炒炙焦黃的谷稻芽(大米、小麥)具有消谷積、化肉食、運脾收斂的功效。所以,寶寶患輕型腹瀉或在腹瀉恢復期,都可以用這個驗方輔助治療。

偏方2:能止瀉的野草

遇到寶寶腹瀉,可每天用鮮馬齒莧100 克,洗凈煎湯,加2 小勺紅糖,給孩子喝湯。通常喝3 天后見效,一周內痊愈。

中醫專家解讀:馬齒莧本身就是一味中藥,具有清熱、利濕、止痢的作用,常用來治療腹痛、腸炎、紅白痢疾,如果應用鮮藥作用更好。

偏方3:用雞內金化積食

寶寶吃多了積食,可以用雞內金(雞胗外面的一層膜)曬干,然后搗成粉末,用溫水沖開,讓寶寶連渣帶水喝下去,雖然難喝,但很管用。

中醫專家解讀:這個偏方很有科學道理,也符合中醫理論。雞內金具有消食化滯的功效。在我們宰殺雞鴨等鳥禽類動物后,打開雞(鴨)胗就會發現里邊包裹著許多泥沙,可見其消化的能力有多么強大!在農村,許多人家都會積攢幾個雞內金,放在鍋里微火焙干,寶寶積食時研成細末喂給他吃,療效非常顯著。就是在今天,雞內金仍大量被臨床醫生用于治療納食不香、腹脹腹痛、脾胃虛弱的患兒。

偏方4:雞蛋黃→濕疹克星

把煮熟的蛋黃放在鐵勺內翻炒, 炒出油來,然后用這種油給寶寶抹在長濕疹的部位,不僅能治療濕疹,還能令小臉皮膚變光滑。

中醫專家解讀:這是民間治療小兒濕疹的一種方法,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一種成分:糠餾油,這種油是從雞蛋黃內或從米糠中提取的,用于治療各種有滲出性的皮膚病。當然,這種油不是對所有的皮膚病都有效,還是要在醫生指導下對癥用藥。

偏方5:好喝止咳的蘿卜蜂蜜湯

將一個白蘿卜洗凈,掏空中心后,放入100 克蜂蜜。把蘿卜放到碗里,隔水蒸20 分鐘。吃蘿卜喝湯,每天2 次。

中醫專家解讀:蘿卜既是蔬菜又是藥材,具有寬胸理氣的功效。蘿卜子又叫萊菔子,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藥,有潤肺止咳、消脹理氣、化食通便的功效。蜂蜜更是潤肺的要藥。

此方作為家庭食療保健服用可以,但是如果痰液較多,咳嗽很重,則不宜加入很多蜂蜜,因為蜂蜜甜度較高,更易引起咳嗽。由于蜂蜜中含有肉毒桿菌,不適于1 歲以內的小寶寶服用。

偏方6:雞蛋、銀幣可祛風

遇到寶寶受風感冒,可以將雞蛋帶殼煮熟剝皮,將蛋黃取出后,放入一枚銀幣,讓蛋清包住銀幣。蛋清外面再用一層紗布包住。趁雞蛋熱的時候,用它輕推寶寶的額頭、太陽穴,過一陣子銀幣會變黑。將變黑的銀幣用柴灰或布擦凈,再重復上述動作。

中醫專家解讀:這個方法實際就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的刮痧。現在市場上有專業刮痧用具,不用像以前那么麻煩了。用雞蛋清包住銀幣只是起到緩沖的作用,銀幣變黑并不能說明病情的輕重或治療有效。因為銀幣接觸空氣后發生了氧化,自然就會變黑。建議較小的嬰幼兒不要使用此方法,因為小兒皮膚嬌嫩,很容易損傷。

偏方7:酒“拔”涼氣

口內含酒對著寶寶的肚臍眼往外吸氣,直到感覺口內發麻為止。這種用酒拔涼氣的方法,可以緩解孩子肚子因為受風疼痛的癥狀。

中醫專家解讀:這個方法既不科學也不衛生,最好不要用。現在有許多藥物和治療手段可以治療小兒的胃腸痙攣,比如中藥臍部貼敷或中藥穴位導入,都能及時幫助孩子解除痛苦。

偏方8:吃些小藥保平安

家里有小寶寶,要常備些小中藥,經常給孩子吃著點,可以預防不生病。老北京不是有這樣的俗語嗎?“吃點導赤丹,小兒保平安”;“有病沒病,至寶錠”。

中醫專家解讀:這種說法在幾十年前很流行,那時醫療條件還比較差,有些小病可以用一些小藥對付一下,但現在這個方法已經不科學了。不問情況隨便給孩子吃藥對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任何藥物使用得當可以治病,使用不當就會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而且,經常給孩子吃藥,機體內會產生抗藥性,等真正要用藥時就會出現效果不明顯或不起作用的現象。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