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小兒腹瀉, 是根據糞便性狀與症狀表現, 分辨寒熱、審查虛實而進行分型論治。
(1 ) 傷食泄:症見脘腹脹滿, 肚腹作痛, 痛則欲瀉, 瀉後痛減, 糞便酸臭, 或如敗卵, 噯氣酸餿, 或欲嘔吐, 不思飲食, 夜臥不安, 舌苔厚膩, 或微黃。
治宜去積消食, 主要採用消導之品, 以助脾胃消化, 同時應節制乳食, 常用方劑為保和丸加減:神曲10g, 麥芽5g, 穀芽5g , 山楂10g, 茯苓10g, 黃連3g, 半夏5g, 陳皮3g。 如腹痛較劇及氣脹者, 加木香、厚樸以理氣消脹;嘔吐較甚者, 加藿香、生薑以辛香止吐。
還可服用小兒七珍丹。
若伴口渴者,
可用大黃粉,
以助通便。
(2)風寒瀉:泄瀉清稀,
Advertisiment
治宜祛寒化濕,
主要採用芳香化濕藥品,
以疏風散寒化濕,
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3g,
紫蘇5g,
半夏5g,
茯苓10g,
炒白術10g,
陳皮3g,
澤瀉10g。
若腹痛較甚者,
加木香、砂仁以理氣止痛;兼有食滯者,
加山楂以消食導滯;小便短少者,
加澤瀉、豬苓以滲濕利尿。
(3)濕熱瀉:症見瀉下稀薄,
水分較多,
或如水注,
糞色深黃而臭,
或見少許粘液,
腹部時感疼痛,
食欲不振,
或伴泛惡,
肢體倦怠,
發熱或不發熱,
口渴,
小便短黃,
舌苔黃膩。
治宜清熱利濕, 主要採用清利藥品以解表清裡利濕, 常用加味葛根芩連湯:葛根5g, 黃芩5g, 甘草3g, 茯苓10g, 澤瀉10g, 厚樸5g, 車前草10g, 神曲10g。 若小便澀赤而短者, 加六一散(滑石、甘草)以清熱利濕;腹痛甚者,
Advertisiment
(4)脾虛瀉:大便稀溏,
多見食後作瀉,
色淡不臭,
時輕時重,
面色萎黃,
肌肉消瘦,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且常反復發作。
治宜健脾止瀉,
主要採用健脾益氣止瀉藥品,
以健脾理氣化濕,
常用加味參苓白術散:黨參10g,
炒白術5g,
茯苓10g,
懷山藥10g,
炒薏苡仁10g,
炒白扁豆10g,
陳皮3g,
砂仁5g,
烏梅10g,
炙甘草10g。
若時見腹痛,
加木香以理氣止痛;久瀉不止,
而無夾雜積滯者,
加煨訶子肉、赤石脂以固腸止瀉;大便稀或水穀不化者,
加乾薑以溫中散寒。
(5)脾腎陽虛:症見久瀉不止, 食入即瀉, 糞質清稀, 完穀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