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常見於小兒, 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良、急性傳染病等, 可為誘因。
中醫認為:由於小兒脾胃、心經有熱, 或陰虛火旺引起。
1.中醫辨證治療:
本病多為脾胃有實熱或虛熱, 所以在治療上, 以清瀉心脾積熱、滋陰降人為主, 多加入山桅子, 木通、竹葉、連翹, 或六味地黃丸(湯)為主。
(1)脾胃積熱實證。
主證:唇或口腔粘膜發生小水泡, 微痛灼熱, 大多為針尖大小, 透明, 四周有紅暈,
Advertisiment
治法:瀉心清脾, 清熱解毒。
方藥:涼膈散合導赤散。
黃芩8 克, 連翹10 克, 桅子8 克, 大黃5 克, 芒硝8 克, 竹葉8 克, 薄荷5 克(後下), 甘草3 克, 生地8 克, 木通6 克。
方解:黃芩、連翹、桅子清熱解毒;大黃、芒硝通腑瀉火;竹葉、木通、甘草清心除煩, 利小便;薄荷升散鬱火;生地清熱涼血。
加減:同鵝口瘡。
(2)虛火上浮(胃熱陰虛)。
主證:口舌潰瘍已數日或遷延不愈, 周圍粘膜充血不明顯, 口臭不明顯, 口渴飲、尿短赤, 舌質紅, 苔薄黃或光苔, 脈細數、指紋紫。
治法:滋陰降火, 清心泄熱。
方藥:知柏地黃湯合瀉心東加減。
知母6 克, 黃柏8 克, 山萸肉6 克,
Advertisiment
方解:生地、丹皮滋陰降火涼血;黃芩、山梔、竹葉、甘草清心瀉火;澤瀉、木通導熱下行;麥冬養陰生津;黃柏、知母滋陰降火。
加減:同鵝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