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占正常兒童的5%~10%, 以4~14 歲多見, 男孩多於女孩, 對小兒身心發育可有不良影響, 但大多於青年期後消失, 預後良好。
本病表現多樣複雜, 以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為最常見。 多動:難靜坐, 做小動作、扮鬼臉、亂寫劃、亂跑動、時怪叫、毀物品等。 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活動不能持久、注意力分散, 上課、做作業不專心、做事有始無終。 衝動任性、行為偏激。
Advertisiment
體查可發現動作笨拙, 輪替運動和精細動作不靈, 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或不對稱與神經系統陽性徵。 腦電圖可輕度異常。
中醫認為本病是臟腑失調, 陰陽偏亢。 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所致。 在心則為心氣不足, 心神失守;在肝則為肝陰不足, 肝陽偏亢;在脾則為脾虛失運, 生痰化熱;在腎則為髓海不充, 腦失所養。 以上病變導致肝腎陰虛、心脾不足、痰熱內擾, 引生一系列神志相應的病變。
中醫辨證治療
1.肝腎陰虛, 潛陽安神。 主證:神思渙散, 煩急易怒, 多說多動, 口幹唇紅, 五心煩熱, 舌紅少津, 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Advertisiment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味。
幹地黃10 克, 淮山12 克, 萸肉8 克, 丹皮8 克, 茯苓10 克, 澤瀉10克, 知母8 克, 黃柏6 克, 白芍10 克, 麥冬10 克, 龜板15 克。 方解:知柏地黃丸滋養肝腎瀉相火, 加龜板、麥冬、白芍以助潛降痰火, 安定神志。
2.心脾不足。
主證:神疲面黃、食少便溏、多言而聲調不高昂, 多動而不暴烈, 興趣多而神思渙散, 追憶前事而易於健忘。 舌淡、脈懦散或細弱。
治法:養心健脾, 安神定志。
方藥:歸脾湯。
3.痰熱內擾。 主證:躁擾不寧, 煩急易怒, 多語多動, 脘痞納呆或嘔惡痰多, 口渴引飲, 尿黃便結, 舌質紅, 苔黃, 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開竅寧神。
方藥:清熱化痰湯(自擬驗方)。
竹黃6 克, 膽星8 克, 黃芩10 克, 郁金6 克, 菖蒲5 克, 山枝8 克, 竹茹10 克, 川連3 克, 川貝3 克。
方解:黃芩、川連、山枝清熱降火, 竹黃、川貝、竹茹清化痰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