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本病因各種原因導致臟腑虛損, 造成脾虛濕困, 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 屬中醫學的“水腫”中“陰☆禁☆水”或“虛勞”範疇。
中醫辯證治療
1.脾虛濕困。 主證: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肢體浮腫、腹脹尿少、納呆, 便溏、舌質淡、苔白滑, 脈沉弦或細弱。
治法:益氣健脾, 利水消腫。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黃芪12 克, 黨參10 克, 白術10 克, 茯苓10 克, 淮山12 克, 炒扁豆15 克, 豬苓10 克, 澤瀉10 克, 玉米須15 克, 生苡仁15 克, 蓮子肉12 克, 陳皮5 克。
方解:黃芪、黨參益氣;白術、淮山、扁豆、蓮子肉、陳皮以補脾健脾;茯苓、豬苓、澤瀉、玉米須、苡仁利水消腫。
Advertisiment
加減法:腹脹尿少, 加大腹皮15 克、車前子15 克。 納呆、胸悶, 加木香6 克(後下)、積殼10 克。 浮腫明顯、尿少體壯者, 用盧氏腎炎丸(即附桂八味)、車前子10 克、牛膝10 克、黑白醜6 克、紅棗4 枚。
2.脾腎陽虛。
主證:面色毗白或灰晦, 神萎, 倦怠, 高度浮腫, 四肢不溫, 可伴有胸水, 腹水, 腹脹尿少, 食欲減退, 噁心, 嘔吐, 甚則咳逆上氣, 舌質淡胖, 苔白, 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方藥:
①偏腎陽虛——真武東加味。
熟附子5 克, 生薑3 片, 白術10 克, 茯苓10 克, 白芍10 克, 澤瀉10克, 桂枝3 克。
方解:附、薑、術、茯、芍為真武湯, 溫陽利水, 用以溫腎陽以消陰翳, 利水道以去水邪。 加桂枝增強溫陽作用, 加澤瀉增加利水作用。
Advertisiment
②偏脾陽虛——附子理中東加味。
熟附子5 克, 白術10 克, 乾薑1.5 克, 茯苓30 克, 北芪12 克, 炙甘草6 克, 黨參10 克。
方解:黨參、乾薑、白術、炙甘草為理中湯。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重用茯苓, 加附子、北芪, 達到溫補元氣以行水作用。
加減法:面色蒼白無華, 怕冷尿少, 兼腎陽虛, 加補骨脂6 克、肉桂3克(焗)。
3.肝腎陰虛。
主證:面色潮紅、眩暈、頭痛、煩躁不安、手足心熱或有微腫, 舌質紅少苔, 脈弦細數。
治療:養陰滋腎, 平肝潛陽。
方藥:杞菊地黃湯(丸)加味。 熟地12 克, 淮山15 克, 山萸肉8 克, 丹皮6 克, 茯苓12 克, 澤瀉10克, 杞子10 克, 菊花10 克, 石決20 克, 白芍10 克。
方解:前六味為六味地黃湯, 滋陰補腎。 加杞子、菊花補肝。 石決、白芍平肝潛陽。
加減:按不同症狀可選加:浮腫甚:蘇葉10 克、蟬衣10 克、車前草15 克、澤瀉12 克。
濕熱盛:雞蛋花12 克、綿茵陳12 克。
Advertisiment
腹脹明顯:大腹皮10 克、川樸花5 克。
血瘀明顯:丹參15 克、赤芍10 克、桃仁5 克、虎杖15 克。 血尿明顯:小薊15 克、琥珀3 克、益母草15 克。
尿蛋白多:加北芪20~30 克, 蟬衣10 克。
氣虛:北芪15 克、黨參10 克、太子參1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