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發病在2~15 歲之間。 有復發性、不自主、重複、快速、無目的動作。 並影響到多組肌群, 常始於頭面肌肉, 如點頭、皺眉、眨眼、噘嘴、嗅鼻等, 以後發展到聳肩、抬臂、扭腰、踢腿等肩、臂、軀幹及下肢肌肉。 發作頻繁可達每日數百次之多。 以至發展到喉肌抽搐, 出現輕咳、乾咳、喊叫、犬吠、吼叫等聲音, 並時伴謾駡、粗言穢語、刻板的模仿語言和動作。 但能受意志遏制動作數分鐘至數小時。
Advertisiment
中醫認為內因為先天不足, 後天脾虛, 久病體弱及熱病傷陰;外因為過食肥甘, 情志所傷或六淫所感, 五志化火。 導致肝風內動, 痰火擾神, 脾虛肝亢或陰虛風動。
中醫辨症治療
1.肝亢風動。
主證:頻繁有力的不自主搖頭、聳肩、擠眉、眨眼、噘嘴、喊叫、踢腿動作, 伴煩躁易怒、頭暈頭痛、脅痛面赤、咽痛目紅、大便於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洪大有力。
治法:瀉肝熄風。
方藥:瀉肝熄風湯(自擬驗方)。
生地10 克, 膽草5 克, 菊花10 克, 鉤藤8 克, 石決20 克, 地龍7 克,
大黃5 克, 山枝6 克, 白芍12 克。 方解:生地、膽草、山枝、菊花、白芍、大黃以涼肝瀉肝, 石決、鈞藤、地龍通絡解痙制風。
2.痰火擾神。
Advertisiment
治法:清火滌痰。
方藥:清火滌痰湯(自擬驗方)。
鍛礞石20 克(先煎), 竹黃8 克, 郁金6 克, 菖蒲5 克, 猴棗散1 支(沖
服), 黃芩10 克, 沉香5 克, 山枝6 克。 方解:煆礞石、竹黃、猴棗散滌痰, 郁金、菖蒲開竅, 黃芩、山枝清火, 沉香降氣, 氣降則火熄痰化。
3.脾虛肝亢。 主證:神疲乏力, 面黃食少, 肌肉抽動無力, 喉中低弱痰聲、便溏、舌淡嫩、苔白薄、脈細弱。
治法:緩肝扶脾。
方藥:緩肝扶脾湯(自擬驗方)。
黨參10 克, 白術10 克, 炮薑2 克, 玉桂3 克, 煨肉蔻3 克, 勾藤8 克, 廣皮5 克, 龍骨30 克, 炙甘草5 克, 白芍12 克。 方解:黨參、白術、炮薑、肉蔻、玉桂、廣皮、炙甘草以扶虛弱之脾, 白芍、勾藤、龍骨以緩肝之急,
Advertisiment
4.陰虛風動。 主證:擠眉眨眼, 搖頭聳肩, 噘嘴嗅鼻, 喉中痰聲吭吭, 口渴唇幹, 大便幹結, 舌紅光少苔, 脈細數。
治療:育陰潛陽。
方藥:育陰定風湯(自擬驗方)。
生地10 克, 阿膠5 克(燉), 白芍12 克, 牡蠣30 克, 龜板30 克(先煎), 雞子黃1 個(烊), 天麻8 克, 勾藤8 克, 甘草5 克。
方解:生地、阿膠滋陰增液, 牡蠣、龜板、雞子黃育陰潛陽, 白芍、甘草酸甘化陰, 天麻、勾藤定風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