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熱是由於被鼠咬傷後而引起的一種疾病。 臨床以發熱為主要症狀, 同時被咬傷的部位局部症狀亦較突出。
鼠咬熱的病原體有兩種。 一種為小螺菌, 亦稱鼠咬熱螺旋體, 其所致的疾病為螺菌熱;另一種為念珠狀鏈桿菌, 其所致的疾病為鏈桿菌熱。 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熱潛伏期為1~4周, 鏈桿菌所致的鼠咬熱潛伏期為7~10天。
鼠咬熱因人被鼠咬傷而得病。 人被鼠咬傷後, 並不會馬上發病。 經過一段潛伏期後, 原來被鼠咬傷已癒合的傷口又出現紅腫和疼痛, 或出現水皰、壞死和潰瘍, 同時局部淋巴結腫大。
Advertisiment
鼠咬熱雖然比較少見, 但也應該注意預防, 滅鼠為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本病一旦發生, 治療應首選青黴素。 一般情況下, 只需肌肉注射青黴素一次, 就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但對感染時間較長的患兒, 有時需要連續注射6~7日才能痊癒。 對青黴素不敏感的患兒可以選用四環素或鏈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