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早對話
不要等寶寶會說話了再和他對話, 盡可能早甚至從一降生就可以和寶寶對話了, 當然, 這個對話更多是以非語言進行的, 比如用心地記錄和分辨寶寶哭鬧的類型(餓、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 并予以相應的回應和滿足。 當然, 這需要慢慢摸索, 不必期望自己一下子就成為孩子肚子里的蛔蟲, 如果寶寶對你的反應一時不理會, 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會兒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體接觸等途徑, 使寶寶產生反應。 此外,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 寶寶的表達方式日趨豐富, 開始發出各種各樣的咿咿呀呀的聲音,
Advertisiment
只要我們滿懷耐心和愛的關注, 寶寶就會更自如、更固定的使用不同類型的方式和聲音來傳達不同的需求, 從而和媽媽形成了一個初始的會話模式。 這不僅是語言發展的高起點, 也是孩子心理發育的高起點。
使用媽媽語
生活中, 對于呀呀學語的寶寶, 媽媽(或其他家人)和寶寶說話時, 常常會不自覺地放慢語速、提高聲調并采用夸張的語氣說出或重復說出一些簡短的詞語或句子, 這就是所謂的媽媽語。 寶寶非常吃這一套, 因為緩慢的語速、夸張的語氣、高揚的聲調和重復, 是寶寶最容易理解的, 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學習語言。 這不難理解, 想像一下第一次和老外交流,
Advertisiment
媽媽語也更容易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一旦寶寶被吸引, 他就會逐漸地安靜下來, 注視著媽媽, 并通過咿咿呀呀的聲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體語言來作回應。 這種互動一方面是寶寶語言發育的上好土壤, 一方面也利于增強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促進親子關系的順利發展, 為寶寶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
做寶寶的導游
寶寶是這個世界的新客人, 即便是對洗澡、吃飯這些最基本的事情寶寶也莫名其妙, 這時候需要我們做好寶寶的導游, 比如用親切的聲音、變化的語調, 跟寶寶講他當前面對的事物和事情。 比如對他說寶寶在搖小鈴鐺, 媽媽正給你換尿布呢等。 當寶寶開始離開媽媽或者正在做的事情,
Advertisiment
成為朗讀者
童書推廣人阿甲叢女兒襁褓中開始為她讀書, 結果閱讀成為父女倆特殊的心靈溝通的紐帶;出版人路金波長期堅持給孩子閱讀經典文學、不去給孩子說襪襪、腳腳等嬰兒語, 結果女兒兩歲就說出可是, 我真的不是這樣想的這樣的復句。 很多優秀家庭的實踐證明, 堅持給孩子朗讀、多給孩子講故事, 從一開始就讓孩子接觸優秀的漢語而不是傳統中的嬰兒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