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情商教育>正文

借鑒:寶寶的觀察力這樣培養

芊芊和丫丫是鄰居, 年齡就相差一個月。 平時, 兩個小姑娘總在一起玩耍, 天好的時候, 院子里的草地上肯定有她們的身影。 隨著一天天的長大, 她倆的特點也就越來越明顯。 芊芊眼里可有東西了, 她1歲多時就能分辨家里每個人的杯子, 注意到別人做事的方式。 周圍環境的變化都逃不過她的眼睛。 丫丫就不一樣了, 平時總是一副視而不見的樣子, 只顧玩自己的。 3歲多時, 有一回她們去公園玩, 正好湖里有一些野鴨子在游泳, 芊芊目不轉睛的看著, 丫丫則遛溜達達。 等回到家里, 芊芊不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小鴨子游泳的動作,

Advertisiment
還能繪聲繪色地描述小鴨子是怎樣游泳的;而問起丫丫, 她只會咯咯地樂, 用手隨便胡嚕兩下, 至于講得嗎, 就是天上一句, 地上一句, 誰也聽不明白。

分析: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芊芊和丫丫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差別。 觀察力作為一種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 是在寶寶3歲以后才逐步形成。 但在此之前, 父母如能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幫助寶寶學會抓住事物的特征, 發展其注意力, 對寶寶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大有好處。 敏銳的觀察力, 是想象力、創造力的源泉, 對于寶寶今后的智力發展十分重要。 因此, 家長應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來發展寶寶的觀察力。 還有, 在發展寶寶觀察力的同時,

Advertisiment
讓寶寶把所觀察到的事情用語言描述出來, 對寶寶的語言能力大有裨益。 那培養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激發興趣, 引導寶寶運用各種感官去觀察事物, 并做描述。

寶寶的好奇心很強, 但如果每天的生活沒有多大變化, 時間長了, 他們便失去了新鮮感和好奇心, 注意力也會變得遲鈍。 因此, 家長應加以引導, 讓他們感到每天都有新鮮事兒。 實際上, 這也是幫助寶寶發展有意注意, 使觀察收到更好效果的方法之一。 由于寶寶觀察的穩定性不強, 需要經常變換方式, 所以, 家長還要創設條件, 讓寶寶通過眼看、耳聽、鼻聞、嘴嘗等多種方式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使寶寶的興奮中心能不斷轉移, 避免疲勞, 讓寶寶從小就形成從多個角度來觀察事物的習慣。

Advertisiment
同時, 要引導寶寶把所見、所聞、所觸用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

二、教會寶寶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寶寶觀察和描述往往漫無目的、缺乏計劃性、分不清主次。 家長指導寶寶觀察和描述時, 首先要提出明確的目標, 然后引導他們按一定順序觀察, 如由近及遠, 從上到下或由遠及近, 從下向上。 觀察物體時要由整體到局部, 從大處到細節, 也可以從認識事物特征開始;在觀察事物的變化時, 要引導寶寶觀察開始怎么樣, 中間發生了一些什么變化, 結果又怎么樣。 對于年齡小的寶寶一般只要求他們觀察明顯的特征, 對大一點的寶寶則要求他們在區別兩種不同物體的過程中比較它們的不同點, 然后進行歸類,

Advertisiment
進而培養寶寶的分析、綜合能力。 如家長讓寶寶看花, 寶寶可能只看到花開了這一簡單層次, 此時家長進一步提問你看這一棵上共有幾朵花?都是什么顏色的花心中間有沒有花蕊, 引導寶寶細致、有順序地觀察、描述。

在培養寶寶的觀察力時, 還應掌握由易到難, 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 如寶寶很愛玩水, 家長就可以引導他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 給他一些玻璃球、木球、石子、塑料片, 先讓幼兒觀察哪些東西是浮在水面上的, 哪些東西是沉在水里的。 然后再給他一張皺紋紙, 要他看一看紙放在水里開始怎么樣, 后來發生了什么變化, 最后又怎么樣了, 而且要用恰當的語言表述出來。

在培養寶寶觀察力時, 父母應注意多提問題,

Advertisiment
有意識引導寶寶去觀察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使寶寶的觀察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推薦閱讀:新生兒臍帶血要不要采? 冬天給寶寶筑個安樂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