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做一本寶寶自己的書

(在寶寶好奇的眼神裡, 與他自己相關的一切總是最親切最感人的那部分。 )

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事物總是能帶給寶寶更多的安全感和親近感。 想要讓寶寶愛上書, 和他一起製作“寶寶自己的書”是個不錯的創意。 書的內容可以五花八門, 但是都要與寶寶的生活密切相關。 通過這本獨特的書, 寶寶的認知力、想像力、聯想力、記憶力、動手能力……許許多多能力的培養都可以不著痕跡地融合進來, 讓寶寶在輕鬆快樂的遊戲中獲得更多。 當然, 更重要的是, 在製作這本書的過程中, 父母可以和寶寶一起享受更多的遊戲樂趣,

Advertisiment
體驗寶寶成長帶來的驚喜, 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呢?

數碼相機和電腦是很多家庭都擁有的電子產品, 利用這兩種產品, 我們可以創造出很多有意思的畫面, 給寶寶的大腦帶來許許多多富有衝擊力的感官刺激。 即便沒有相機和電腦, 這個製作“寶寶自己的書”的遊戲仍然可以有效地進行下去, 只是我們需要倚重不同的材料而已。

下面是豆丁一家製作的第一本書的故事:

“我”成長的世界

有一天, 家裡來了一位客人。 客人翻看豆丁的照片時, 1歲5個月的豆丁對那本影集充滿了好奇, 他一邊嚷嚷著“我要!我要!”一邊伸出雙手, 一把將影集抓了過來。 看到影集裡自己的那些照片, 豆丁興奮極了, 儘管他一開始並不知道那個小娃娃就是他自己。

Advertisiment

“豆丁, 你看!這是小豆丁剛剛出生, 還光著小屁股呢!這是豆丁三個月的時候, 豆丁在聽音樂呢……”媽媽一邊翻, 一邊講解給豆丁聽。 從那天開始, 豆丁對這本影集就情有獨鍾, 時不時想起來, 就要媽媽拿來翻看。

見豆丁對影集這般癡迷, 媽媽突然萌發了用豆丁的照片製作一本書的念頭。 於是, 媽媽從那些照片裡挑出一些豆丁各個年齡段有代表性的一些照片, 甚至包括媽媽懷孕期間拍的B超圖片, 孕期的藝術照等等。 在挑選好照片之後, 媽媽找了一個封面比較結實的活頁筆記本, 和豆丁一起製作了他的第一本書。 之所以選用活頁筆記本, 最初媽媽只是覺得這樣用起來比較方便,

Advertisiment
不過後來才發現, 這樣一個小小的考慮還帶來了更多的好處, 因為豆丁後來時不時地要調整裡面的頁面, 直到最後, 他按照自己成長的順序, 將這本書整個重新排了個遍。

“我們來做一本豆丁的書吧。 你看這張照片是你在媽媽肚子裡。 這是你剛剛出生……”媽媽把挑出來的照片擺放在桌面上, 一張張拿給豆丁看。

“你想把哪張照片放在書的第一頁呢?”豆丁挑了他搭積木的那張照片放在第一頁, 因為那段時間, 他湊巧最喜歡搭積木。 媽媽按照豆丁的意思, 和豆丁一起用雙面膠將照片粘在筆記本上, 並在每張照片下面配上一句簡短的描述性的話語:“瞧瞧, 我會搭高樓哦!我還搭了一座城堡呢!”“我自己吃飯!嘴巴在吃, 鼻子在吃,

Advertisiment
小臉也在吃!”“我1歲生日了, 看到我臉上的蛋糕了嗎?”“我剛出生, 還光著小屁股呢!呀呀, 不好意思!”……當然, 媽媽也沒忘了要有個書名, 書名一開始叫:《我叫豆丁!》。 不過, 讀過《精靈鼠小弟》之後, 豆丁就瘋狂地喜歡上了這只小老鼠, 並且自詡為“鼠小弟”, 還不會忘了一定要加上“精靈”兩個字。 自打喜歡上“精靈鼠小弟”之後, 豆丁就堅持要將書名改為《精靈鼠小弟》, 當然, 媽媽也尊重他的這一想法, 當天就把原來的書名撕去, 換了另外一個書名——《精靈鼠小弟》。

果然, 豆丁對這本《精靈鼠小弟》愛不釋手, 畢竟, 在小豆丁的心目中, 那可是他最初的世界呢!

為了豐富這本小書的內容, 媽媽利用各種機會抓拍了豆丁的許多鏡頭。 “嗚嗚嗚, 我哭了!”“看, 我抓到一條魚,

Advertisiment
媽媽你吃吧!”“看我跑多快!哼, 你追不上我!”“咚!啊!屁股都快摔掉了!”

……

就這樣, 《精靈鼠小弟》越來越厚, 也越來越有趣。 有很長一段時間, 豆丁幾乎每天都要看這本《精靈鼠小弟》。 有一次, 媽媽指著下面配的文字念了一遍, 從此以後, 豆丁每次看都不會忘記一定要媽媽念念照片下面配的那句俏皮話。 有時候, 媽媽會假裝忘了, 讓豆丁看看照片就隨手翻過去, 而豆丁一定會翻回來, 非要媽媽完完整整地念上一遍。 也有的時候, 媽媽會假裝念錯了“噗, 哦, 屁股摔壞了!”豆丁立刻就會過來糾正:“不對, 是‘咚!啊!屁股都快摔掉了!”媽媽驚詫于小傢伙精准的記憶力以及一絲不苟的精神, 而更令媽媽驚詫的事情還在後頭呢。 有一天, 媽媽和豆丁一起看一個繪本, 豆丁突然念出來上面的不少文字,而這些字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媽媽這才發現,原來這些字都來自那本豆丁自己的《精靈鼠小弟》。豆丁不僅僅把這本“書”裡的話語牢記下來,甚至連其中的文字也都能很準確地認出來了。

在寶寶的世界裡,沒有比“我”更能打動他自己的了。很多人埋怨寶寶不愛閱讀,其實不是寶寶的錯,只是父母沒有及早提供給他閱讀的環境而已。如果寶寶已經比較大了,還沒有閱讀的習慣,何不試著也為寶寶製作一本這樣的《精靈鼠小弟》,讓他走進他自己的世界,並以這裡為拐點,再進入另外一個全新的與閱讀相關的世界呢?當寶寶讀著那些關於他自己的小小故事的時候,即便他對書一點感覺都沒有,他也會愛上這本與他自己密切相關的《精靈鼠小弟》的。熟悉的生活場景,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時間,這一切都會讓寶寶感覺十分快樂與安心,加上這些資料記載了他成長的歷程,尤其他“小時候”的事情,因此,《精靈鼠小弟》也足以滿足他想要瞭解自己如何長大的好奇心。如果父母注意編排那些描述性的語句,這本書甚至還可以鼓勵他表現得更加出色,帶給他足夠的自豪感呢!畢竟,寶寶都有長大的欲望,都希望那本關於他自己的書能展示他最優秀的一面呢!

奇趣小百科

豆丁最喜歡到戶外遊戲了,每次外出,他總是十分活躍,對什麼都好奇。每次回家,他的小兜裡總是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寶貝,什麼樹葉啊,小石子啊,樹枝啊,小花、小草啊,有時候甚至還有他偶爾逮著的小昆蟲。
每天晚上,媽媽都會從他的小兜裡清出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小東西。豆丁的這些寶貝實在是太多了,媽媽看著那些越堆越多的寶貝有些發愁了,扔了吧,有點不尊重寶寶,況且,豆丁也不讓扔呢。留著吧,它又是一個負擔。有一天,媽媽突發奇想,既然豆丁那麼喜愛他的《精靈鼠小弟》,何不用他的這些寶貝給他新製作一本小
小的百科全書呢? 

豆丁一聽說要做書,而且這本書跟他自己有關,也跟他那些愛不釋手的寶貝有關,自然立刻回應:“媽媽,叫《豆丁的寶貝》吧!”

“我們先寫上書名吧!豆——丁——的——寶——貝,好了!現在要做第一頁了。第一頁你想放哪些東西呢?”

媽媽給豆丁買過一套《我的第一套百科全書》,豆丁非常喜歡。因為有了這套百科全書作為藍本,豆丁在製作《豆丁的寶貝》這本書時就有了參照的樣板了。他甚至想到了要將他的寶貝分類。聽到媽媽詢問,豆丁立刻搜羅了很多樹葉過來:“放樹葉吧!”

“好的!”

媽媽和豆丁一起用膠把不同的樹葉粘在筆記本的第二頁上,粘完了,媽媽問:“我們寫點什麼呢?”

“這是什麼樹葉?”豆丁指著一片紅色的楓葉問媽媽。

“這是楓葉,紅紅的,多漂亮!”

“媽媽,那寫‘紅楓’吧。”

這小傢伙,還挺惜字如金的,居然概括得這麼凝練。媽媽在那片紅色的楓葉下面寫上“紅楓”兩個字。

“媽媽,還要寫上‘是豆丁在外面撿的’。”媽媽遵照豆丁的旨意,又加上“是豆丁在外面撿的”幾個字。

豆丁指著另外一片樹葉:“寫上‘柳樹葉’。”柳樹葉豆丁老早就認識了,因此他沒有詢問媽媽,直接就報了名字。媽媽寫上“柳樹葉”三個字。豆丁突然又加了一句:“再寫‘是豆丁在外面撿的’。” 

接下來,豆丁挑了一些小草小花。除了要求寫上它們的名字以外,豆丁照例要求寫上“是豆丁在外面揪的”幾個字。不過還好,總算是換了一個“揪”字,雖然不是很書面化,不過很形象。

繼小草小花之後,豆丁又挑了一些小石子。這些小石子裡面有透明的小小的石英石,那是豆丁爬山的時候,在山腳下撿的;有帶著紅條紋或者黃條紋的鵝卵石,是豆丁在永定河淺淺的河水邊發現的;有乳白色的光滑細膩的小圓石子,那是豆丁去奶奶家玩耍時,在屋後小山溝的樹葉地下刨出來的……這些小石子都有著不同的來歷,豆丁對它們的印象自然也就比較深刻,因此,給它們配的文字就豐富多了:“石英石:豆丁在山腳下撿的。”“帶彩條的鵝卵石:豆丁在河裡找到的。”“白色的小石子,豆丁在奶奶家後面刨出來的”……

第四類寶貝是樹枝,各種各樣形狀的,因為分不清是什麼樹枝了,沒法給它們按照樹枝的種類標識,最後只好按豆丁的想像給他們命了名。因此,“飛機”、“衝鋒槍”、“醜八”、“香蕉”、“手”、“魚”這些跟樹枝沒有絲毫關係的詞全都用上了,它們的名字自然就因此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第五類寶貝自然是小昆蟲了。不過倖存的小昆蟲只剩下一只當天逮著的蚱蜢。想到這些東西會腐爛發臭,媽媽有些發怵:“豆丁,這只小蚱蜢我們還是讓它回到草地上去吧。要把它放進書裡,它會死掉的。不過我們可以在這裡畫一隻小螞蚱哦!”

媽媽想,或許可以和豆丁一起製作些昆蟲標本,不過還是讓他以後再做吧,目前這個階段讓孩子純淨的童話般的世界留存得更久一些或許更有意義吧。想到這裡,媽媽給了豆丁一支小蠟筆,豆丁果然興致勃勃地畫了起來。豆丁的“螞蚱”充滿了童趣,雖然不像螞蚱,不過看起來也很有意思呢!媽媽應豆丁的要求,在這只“螞蚱”下面寫上:“螞蚱,漂亮的螞蚱,豆丁自己畫的。”

這五類寶貝一頁頁貼好後,還剩下一些零散的寶貝,包括一顆山核桃殼、一小塊紅色的黏土、一片樺樹皮、一粒不知名的野生植物的種子,這些都是爸爸媽媽帶豆丁爬野山的時候撿到的,已經放家裡差不多兩個月了。

豆丁和媽媽一起把剩下的這些寶貝粘在筆記本裡。粘好後,媽媽問豆丁:“這一頁你想寫些什麼呢?”

“豆丁在山裡撿的。”豆丁毫不猶豫地回答。

“你還想寫點別的嗎?”

“不想寫了。”

既然豆丁不想寫了,媽媽也就放棄了,還是尊重他的想法吧。

豆丁經常會翻看他這本自製的小小百科全書,並且隨著他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他也會不時地提醒媽媽在這本小書裡加入一些新的內容。比如,豆丁會時不時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媽媽,你寫上,泡桐樹葉,大大的,柳樹葉,細長的。”“山核桃殼、黏土、樺樹皮、種子,它們都生活在大山裡。”

隨著《豆丁的寶貝》這本書越來越豐富,媽媽也會時不時地感歎一句:“哇,豆丁,你的書越來越好,越來越厚了哦!” 當然,因為豆丁想要添加的內容越來越多,媽媽也不得不在這本百科書的某個位置,時不時地插進去一兩頁,甚至有時還需要把已經粘好的東西揭下來重新編排。不過,這是媽媽非常樂意去做的一件事情,畢竟,每新添加一些內容,都是豆丁進步的表現呢!

自打有了《豆丁的寶貝》這本小百科之後,每當豆丁故地重遊,他總是會在恰當的地點突然冒出一句類似的話:“媽媽,我們在這裡找到了《豆丁的寶貝》裡的山核桃殼呢!我們看看還有沒有山核桃殼吧!”當然,與山核桃殼相關的一切事物也都成了豆丁關注的重心:山核桃樹發芽了,開花了,結果了,果子成熟了,掉落在地面了……所有這些變化都以這本自製的小百科——《豆丁的寶貝》為紐帶,被連結到了豆丁的記憶深處,同時也因此激發了他更多好奇的關注點,引導出更多有趣的探索行為。

帶著寶寶一起走出戶外,那些在我們眼裡看來司空見慣甚至有些厭惡的小東西都會深深地打動他。與其打壓寶寶這種探究的熱情,不如想個辦法來接納他的這種熱情,並且將他的這種熱情拓展得恰到好處。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都有它們獨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隨著時光的流失,自然也就有了它們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它們自身的歷史,也來自寶寶和它們接觸的情景。將這些帶著寶寶美好回憶的小東西利用起來,我們就可以拓展寶寶的知識面,同時也通過它們提醒寶寶去回想很多過往的時光,提升寶寶的記憶力,發展寶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豆丁突然念出來上面的不少文字,而這些字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媽媽這才發現,原來這些字都來自那本豆丁自己的《精靈鼠小弟》。豆丁不僅僅把這本“書”裡的話語牢記下來,甚至連其中的文字也都能很準確地認出來了。

在寶寶的世界裡,沒有比“我”更能打動他自己的了。很多人埋怨寶寶不愛閱讀,其實不是寶寶的錯,只是父母沒有及早提供給他閱讀的環境而已。如果寶寶已經比較大了,還沒有閱讀的習慣,何不試著也為寶寶製作一本這樣的《精靈鼠小弟》,讓他走進他自己的世界,並以這裡為拐點,再進入另外一個全新的與閱讀相關的世界呢?當寶寶讀著那些關於他自己的小小故事的時候,即便他對書一點感覺都沒有,他也會愛上這本與他自己密切相關的《精靈鼠小弟》的。熟悉的生活場景,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時間,這一切都會讓寶寶感覺十分快樂與安心,加上這些資料記載了他成長的歷程,尤其他“小時候”的事情,因此,《精靈鼠小弟》也足以滿足他想要瞭解自己如何長大的好奇心。如果父母注意編排那些描述性的語句,這本書甚至還可以鼓勵他表現得更加出色,帶給他足夠的自豪感呢!畢竟,寶寶都有長大的欲望,都希望那本關於他自己的書能展示他最優秀的一面呢!

奇趣小百科

豆丁最喜歡到戶外遊戲了,每次外出,他總是十分活躍,對什麼都好奇。每次回家,他的小兜裡總是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寶貝,什麼樹葉啊,小石子啊,樹枝啊,小花、小草啊,有時候甚至還有他偶爾逮著的小昆蟲。
每天晚上,媽媽都會從他的小兜裡清出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小東西。豆丁的這些寶貝實在是太多了,媽媽看著那些越堆越多的寶貝有些發愁了,扔了吧,有點不尊重寶寶,況且,豆丁也不讓扔呢。留著吧,它又是一個負擔。有一天,媽媽突發奇想,既然豆丁那麼喜愛他的《精靈鼠小弟》,何不用他的這些寶貝給他新製作一本小
小的百科全書呢? 

豆丁一聽說要做書,而且這本書跟他自己有關,也跟他那些愛不釋手的寶貝有關,自然立刻回應:“媽媽,叫《豆丁的寶貝》吧!”

“我們先寫上書名吧!豆——丁——的——寶——貝,好了!現在要做第一頁了。第一頁你想放哪些東西呢?”

媽媽給豆丁買過一套《我的第一套百科全書》,豆丁非常喜歡。因為有了這套百科全書作為藍本,豆丁在製作《豆丁的寶貝》這本書時就有了參照的樣板了。他甚至想到了要將他的寶貝分類。聽到媽媽詢問,豆丁立刻搜羅了很多樹葉過來:“放樹葉吧!”

“好的!”

媽媽和豆丁一起用膠把不同的樹葉粘在筆記本的第二頁上,粘完了,媽媽問:“我們寫點什麼呢?”

“這是什麼樹葉?”豆丁指著一片紅色的楓葉問媽媽。

“這是楓葉,紅紅的,多漂亮!”

“媽媽,那寫‘紅楓’吧。”

這小傢伙,還挺惜字如金的,居然概括得這麼凝練。媽媽在那片紅色的楓葉下面寫上“紅楓”兩個字。

“媽媽,還要寫上‘是豆丁在外面撿的’。”媽媽遵照豆丁的旨意,又加上“是豆丁在外面撿的”幾個字。

豆丁指著另外一片樹葉:“寫上‘柳樹葉’。”柳樹葉豆丁老早就認識了,因此他沒有詢問媽媽,直接就報了名字。媽媽寫上“柳樹葉”三個字。豆丁突然又加了一句:“再寫‘是豆丁在外面撿的’。” 

接下來,豆丁挑了一些小草小花。除了要求寫上它們的名字以外,豆丁照例要求寫上“是豆丁在外面揪的”幾個字。不過還好,總算是換了一個“揪”字,雖然不是很書面化,不過很形象。

繼小草小花之後,豆丁又挑了一些小石子。這些小石子裡面有透明的小小的石英石,那是豆丁爬山的時候,在山腳下撿的;有帶著紅條紋或者黃條紋的鵝卵石,是豆丁在永定河淺淺的河水邊發現的;有乳白色的光滑細膩的小圓石子,那是豆丁去奶奶家玩耍時,在屋後小山溝的樹葉地下刨出來的……這些小石子都有著不同的來歷,豆丁對它們的印象自然也就比較深刻,因此,給它們配的文字就豐富多了:“石英石:豆丁在山腳下撿的。”“帶彩條的鵝卵石:豆丁在河裡找到的。”“白色的小石子,豆丁在奶奶家後面刨出來的”……

第四類寶貝是樹枝,各種各樣形狀的,因為分不清是什麼樹枝了,沒法給它們按照樹枝的種類標識,最後只好按豆丁的想像給他們命了名。因此,“飛機”、“衝鋒槍”、“醜八”、“香蕉”、“手”、“魚”這些跟樹枝沒有絲毫關係的詞全都用上了,它們的名字自然就因此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第五類寶貝自然是小昆蟲了。不過倖存的小昆蟲只剩下一只當天逮著的蚱蜢。想到這些東西會腐爛發臭,媽媽有些發怵:“豆丁,這只小蚱蜢我們還是讓它回到草地上去吧。要把它放進書裡,它會死掉的。不過我們可以在這裡畫一隻小螞蚱哦!”

媽媽想,或許可以和豆丁一起製作些昆蟲標本,不過還是讓他以後再做吧,目前這個階段讓孩子純淨的童話般的世界留存得更久一些或許更有意義吧。想到這裡,媽媽給了豆丁一支小蠟筆,豆丁果然興致勃勃地畫了起來。豆丁的“螞蚱”充滿了童趣,雖然不像螞蚱,不過看起來也很有意思呢!媽媽應豆丁的要求,在這只“螞蚱”下面寫上:“螞蚱,漂亮的螞蚱,豆丁自己畫的。”

這五類寶貝一頁頁貼好後,還剩下一些零散的寶貝,包括一顆山核桃殼、一小塊紅色的黏土、一片樺樹皮、一粒不知名的野生植物的種子,這些都是爸爸媽媽帶豆丁爬野山的時候撿到的,已經放家裡差不多兩個月了。

豆丁和媽媽一起把剩下的這些寶貝粘在筆記本裡。粘好後,媽媽問豆丁:“這一頁你想寫些什麼呢?”

“豆丁在山裡撿的。”豆丁毫不猶豫地回答。

“你還想寫點別的嗎?”

“不想寫了。”

既然豆丁不想寫了,媽媽也就放棄了,還是尊重他的想法吧。

豆丁經常會翻看他這本自製的小小百科全書,並且隨著他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他也會不時地提醒媽媽在這本小書裡加入一些新的內容。比如,豆丁會時不時地提出這樣的要求:“媽媽,你寫上,泡桐樹葉,大大的,柳樹葉,細長的。”“山核桃殼、黏土、樺樹皮、種子,它們都生活在大山裡。”

隨著《豆丁的寶貝》這本書越來越豐富,媽媽也會時不時地感歎一句:“哇,豆丁,你的書越來越好,越來越厚了哦!” 當然,因為豆丁想要添加的內容越來越多,媽媽也不得不在這本百科書的某個位置,時不時地插進去一兩頁,甚至有時還需要把已經粘好的東西揭下來重新編排。不過,這是媽媽非常樂意去做的一件事情,畢竟,每新添加一些內容,都是豆丁進步的表現呢!

自打有了《豆丁的寶貝》這本小百科之後,每當豆丁故地重遊,他總是會在恰當的地點突然冒出一句類似的話:“媽媽,我們在這裡找到了《豆丁的寶貝》裡的山核桃殼呢!我們看看還有沒有山核桃殼吧!”當然,與山核桃殼相關的一切事物也都成了豆丁關注的重心:山核桃樹發芽了,開花了,結果了,果子成熟了,掉落在地面了……所有這些變化都以這本自製的小百科——《豆丁的寶貝》為紐帶,被連結到了豆丁的記憶深處,同時也因此激發了他更多好奇的關注點,引導出更多有趣的探索行為。

帶著寶寶一起走出戶外,那些在我們眼裡看來司空見慣甚至有些厭惡的小東西都會深深地打動他。與其打壓寶寶這種探究的熱情,不如想個辦法來接納他的這種熱情,並且將他的這種熱情拓展得恰到好處。每一個不起眼的小東西都有它們獨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隨著時光的流失,自然也就有了它們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它們自身的歷史,也來自寶寶和它們接觸的情景。將這些帶著寶寶美好回憶的小東西利用起來,我們就可以拓展寶寶的知識面,同時也通過它們提醒寶寶去回想很多過往的時光,提升寶寶的記憶力,發展寶寶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