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嬰幼兒的喘氣聲特別大,
嚴重的甚至好似“雞打鳴”。
尤其是在夏秋交替季節,
這種現象更為普遍。
不少家長誤以為孩子得了“哮喘”,
而醫學上則將其稱為“
喉喘鳴”。
事實上,
“哮喘”和“喉喘鳴”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喉喘鳴”是由於喉或氣管發生阻塞導致孩子用力呼吸、氣流通過喉或氣管狹窄處發出的特殊聲音。
另一常見原因——呼吸道異物:
呼吸道異物是耳鼻喉科常見急症之一。
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
1-3歲占多數,
若對某些異物誤診失治,
將產生嚴重併發症,
甚至危及生命,
Advertisiment
必須特別重視。
因兒童喜將小物放入口中戲弄,
磨牙尚未生出,
不能細嚼食物,
加上咳嗽反射不健全,
每遇啼哭、歡笑、驚嚇時突然吸氣,
稍有不慎即可吸入呼吸道。
常見的異物如瓜子、花生米、豆類、小橡皮蓋、塑膠管帽套等均易吸入呼吸道。
特別提出的是果凍類食品,
誤吸入氣道則非常兇險。
異物進入下呼吸道的當時有劇烈咳嗽,
以後常有或長或短的無症狀期,
故容易誤診。
由於異物性質、存留部位及形狀不同,
症狀也各異。
喉異物:
異物入喉時,
立即發生嗆咳、氣急、反射性喉痙攣,
而引起吸氣性呼吸困難及喘鳴,
若異物停留於喉上口,
則有聲音嘶啞或吞咽困難。
稍大異物若阻塞於聲門可立即窒息致死。
氣管異物:
異物剛吸入,
Advertisiment
其症狀與喉異物相似,
以嗆咳為主。
以後,
活動性異物隨氣流移動,
可引起陣發性咳嗽及呼吸困難,
在呼氣末期於氣管處可聽到異物衝擊氣管壁和聲門下區的拍擊聲。
並在甲狀輭骨下可觸及異物撞擊震動感。
由於氣管腔被異物所占,
或聲門下水腫而狹小,
致呼吸困難,
並可引起喘鳴。
支氣管異物:
早期症狀與氣管異物相似。
由於不同種類異物可以出現不同症狀。
植物性異物,
如花生米、豆類,
因含有游離脂酸、油酸,
對黏膜刺激較大,
常出現高熱、咳嗽、咯膿痰等急性支氣管炎症狀。
若為金屬異物,
對局部刺激較小,
如不發生阻塞,
可存留在支氣管中數月而無症狀。
以後,
由於異物嵌頓於支氣管而造成不同程度阻塞而出現不同症狀。
Advertisiment
由於呼吸道異物多為兒童,
吸入異物時,
家屬沒有看見,
孩子又不能自訴經過。
可問不出異物吸入病史,
患兒多因有喘鳴聲就診,
而被誤診為“哮喘性支氣管炎”,
或因陣發性嗆咳而誤診為“百日咳”,
或因長期呼吸道感染,
誤診“肺炎”、“支氣管擴張”症等。
故對兒童肺部有局部性的病變,
長期不愈或時好時犯者,
所謂“三不像”症狀,
即既不像肺結核,
又不像典型的支氣管肺炎,
更不像其他肺部疾病,
凡遇此情況,
均應考慮呼吸道異物的可能,
應予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