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兒子居然不畏“恐怖”
寶寶的幼稚園組織孩子們觀看木偶劇,
邀請家長一同前往。
終於有個機會能讓我重拾童年的記憶,
我便隨著寶寶欣然前往。
木偶劇團演出的是經典童話劇《醜小鴨》,
表演還真不錯,
小動物的形象很逼真,
背景音樂和配音都很有趣,
孩子們都投入在故事裡了,
看得目不轉睛。
恐怖的音樂聲想起,
大灰狼出場了,
它想吃掉醜小鴨,
尖銳的爪子伸向醜小鴨的脖子,
這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起來,
有的神情凝重,
有的轉過頭去,
有的用手捂著臉,
還有的躲在媽媽的懷裡不敢睜開眼,
Advertisiment
寶寶的不謂“恐怖”還在家裡發生過, 有一天吃晚飯, 兒子就是不肯好好吃飯, 並且鄭重宣佈:“現在開始, 我要做大老虎了, 不吃飯, 專吃小白兔。 ”說完還張牙舞爪地表現出一幅恐怖的樣子。 我們以為他說完也就作罷, 誰知他又開始宣佈了:“先吃兔子的腿吧, ”隨即大啃起來。 我在旁邊聽得頭皮發麻, 只覺血腥, 再也吃不下飯了。 趕忙制止寶寶, 可越制止他越吃得起勁, 直到他自己覺得吃完了一個小兔才甘休。
Advertisiment
兒子為何會和其他孩子不一樣, 不懼怕“恐怖鏡頭”呢?他的同情心在哪裡?
寶寶真的“殘忍”嗎?
文中的寶寶是與眾不同?還是表現正常?結果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教育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標準, 但就兒童行為來講, 不同國家、不同地區, 甚至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
文中的寶寶在看木偶劇時不像其他孩子表現害怕, 膽小, 而是模仿大灰狼, 毫無恐怖感;在家中吃飯又假扮大老虎, 更是無所顧忌。 所有種種表現出兒童的天性:愛模仿, 好想像, 情緒外露等特點, 但寶寶非同一般的表現值得我們深思:
首先, 寶寶表面的勇敢是否等同於“殘忍”?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在分析兒童心理時常常將同齡人的表現相比較, 找到典型特點。 兒童表現接近典型水準屬於正常範疇, 如果遠離典型水準就值得關注。 文中寶寶的勇敢的確超出了同齡人的狀況, 值得我們關注。 雖然寶寶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中, 但是他扮演的角色卻是人們害怕的大灰狼和大老虎,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一般都特別害怕這些兇殘的動物, 從這個角度看, 寶寶是“殘忍”, 並非勇敢。
其次, 寶寶的表現是否值得擔心?
佛洛德認為:兒時的經驗會影響長大成人後的人格。 寶寶幼時就表現出“殘忍”, 如果沒有加以合理引導, 長大後的人格必定會受到影響。 因此, 文中寶寶的表現引起家長的重視非常及時。
Advertisiment
第三, 寶寶究竟為何“殘忍”?
籠統分析來看, 一方面寶寶愛想像、好模仿、善於表現自己、情感外露;另一方面, 寶寶缺乏對弱者的同情, 缺乏移情能力和愛心。 同情、移情是人類優良的道德品質之一, 是親社會和利他行為的基礎。 1歲前兒童具有感染型的同情心:如別人哭自己也哭;1歲到2歲兒童把受同情物件的憂傷等同於自己的憂傷, 能作簡單的撫慰;3歲到6歲兒童從自己的理解角度出發給予被同情者行動上的安撫。 心理學家的研究強調人生來就具有移情和同情, 隨著兒童生長發育, 接觸範圍增大, 兒童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在不斷發展, 如果在頭三年裡兒童沒有明顯表現出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家長的確應該加以重視,
Advertisiment
第四, 如何讓寶寶糾正“殘忍”行為?
文中寶寶的行為只是想像中表現出“殘忍”, 不同於生活中個別兒童的真正殘忍, 如虐待動物, 殘殺幼小生靈等。 但是及時提出方案加以制止是必須的。
●家長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氛圍是否過於緊張、家長是否經常爭執、家長對於寶寶的要求是否過高、家長是否因為工作過於忙碌忽視寶寶等, 家長應設計對策及時調整。
●給寶寶創設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和寶寶加強溝通, 在飯桌上談論一些引起積極情感的話題。 如“我今天最高興的事…”“我今天最感動的事…”等, 讓愛心、同情心作為主線始終隱含在話題中。 家長在給寶寶講故事時, 要明顯表現出喜怒哀樂,尤其表現對弱者的同情,對善良行為的讚美,用故事激發寶寶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及時表揚寶寶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行為
正面教育是教育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表揚、給予物質獎勵、獎勵遊公園等都屬於強化法。表揚寶寶的善良行為可以激起寶寶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寶寶記住自己的言行,為下一次繼續爭取得到表揚打好基礎,同時鞏固了寶寶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行為。
●告訴寶寶有愛心的行為得到的回饋
寶寶的愛心舉動會對其一生帶來深刻影響。比如,因同情貧困地區失學兒童,家長帶寶寶捐款,要讓寶寶知道捐款後,失學兒童可以買到書,可以學到本領。這樣更增強兒童情感的體驗。
●認識寶寶不良情感產生的原因,採用合理方法加以糾正
寶寶不同情弱者,甚至欺負弱者時,家長不要盲目的指責,教訓。要瞭解原因。如果真是寶寶自身原因,家長可以通過換位思考、情感渲染、冷處理、遊戲法、榜樣作用這些方法幫寶寶改善。
總之,當今家長在關心兒童智力發展的同時,更要關心兒童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發展,這有助於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健全的人格,更有利於兒童形成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
要明顯表現出喜怒哀樂,尤其表現對弱者的同情,對善良行為的讚美,用故事激發寶寶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及時表揚寶寶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行為
正面教育是教育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表揚、給予物質獎勵、獎勵遊公園等都屬於強化法。表揚寶寶的善良行為可以激起寶寶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寶寶記住自己的言行,為下一次繼續爭取得到表揚打好基礎,同時鞏固了寶寶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行為。
●告訴寶寶有愛心的行為得到的回饋
寶寶的愛心舉動會對其一生帶來深刻影響。比如,因同情貧困地區失學兒童,家長帶寶寶捐款,要讓寶寶知道捐款後,失學兒童可以買到書,可以學到本領。這樣更增強兒童情感的體驗。
●認識寶寶不良情感產生的原因,採用合理方法加以糾正
寶寶不同情弱者,甚至欺負弱者時,家長不要盲目的指責,教訓。要瞭解原因。如果真是寶寶自身原因,家長可以通過換位思考、情感渲染、冷處理、遊戲法、榜樣作用這些方法幫寶寶改善。
總之,當今家長在關心兒童智力發展的同時,更要關心兒童的愛心同情心和移情能力發展,這有助於兒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健全的人格,更有利於兒童形成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