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獲得個人自由成長的空間, 0歲到6歲的兒童同樣也需要成長的空間。 而且, 由於0歲到學齡前兒童的身體及心理都處於剛剛發育的啟蒙期, 更需要家長的精心關注和扶持, 更需要一個不受束縛的、能夠自由自在成長的空間。 只有這樣, 他們才能像小魚兒一樣順暢地呼吸, 像小鳥一樣快樂地飛翔, 像小草一樣茁壯地成長。
活動的空間
盛夏, 一場大雨沖去了天氣的悶熱。 院子裡出現了許多水窪, 儘管稀稀拉拉的小雨還沒有停歇, 張家的小胖、李家的小強戴著草帽迫不及待地來到院子裡,
Advertisiment
峰峰生來是個小帥哥, 媽媽整天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可就是有一樣, 限制他活動。 在家裡, 媽媽讓他安靜地看書、看電視、擺積木、玩車模, 不能玩激烈的對抗遊戲, 更不許登高爬低;到公園, 只能乖乖地牽著媽媽的手散步, 或者坐安全的電動火車, 不能在兒童遊樂園自由活動, 更不許和淘氣的小朋友玩摸爬滾打的遊戲。 峰峰就像媽媽養在籠中的一個小寵物, 雖然白白胖胖的, 可是缺少了活動,
Advertisiment
嬰幼兒時期, 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高峰期, 從頭腦、內臟、軀幹到四肢都在快速成長, 需要全面的營養加充足的活動。 寶寶從會爬時起, 活動的範圍一點點擴大, 當他學會走路後, 就會不停地跑來跑去, 蹦跳登高、翻跟頭, 拉拉這兒, 碰碰那兒。 他的這些活動有利於軀幹和四肢的發育, 使胳膊和雙腿的骨骼與肌肉快速生長, 具備靈活的控制力和協調力。 所以, 限制幼兒的活動、不給其活動的空間會影響其身體正常的發育。
探索的空間
3歲的童童對什麼事情都十分好奇。 一天她拿了一個玻璃杯子去問爸爸:“杯子掉在地上會不會摔碎?”爸爸說:“會的。 ”還沒容爸爸解釋,
Advertisiment
玲玲按照幼稚園老師的要求在家中的花盆裡種了幾顆黃豆。 她天天澆水等待小苗出土。 兩三天后, 她終於忍耐不住, 用小棍扒開土取出豆子看看, 再重新埋進土裡。 此後, 她每天都要這樣看看那幾顆黃豆。 媽媽輕聲勸說:“不要再扒拉豆子了, 要把它扒拉死了。 ”玲玲天真地回答:“我在觀察呢。 老師讓天天觀察的。 豆子埋在土裡, 不扒拉出來,
Advertisiment
看來幼兒的思維方式確實與成年人有很大差異, 出於好奇心他們不輕易相信別人說的, 總要自己親自試一試, 總要自己做。 如果童童的爸爸當時大聲呵斥:“都告訴你了, 你怎麼還成心把杯子摔碎?”那真是冤枉她了。 如果玲玲的媽媽提出堅決不許她再扒拉豆子, 極有可能泯滅幼兒的好奇心, 把探索的興趣扼殺掉。 所以家長應該學會換位思考, 用孩子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 瞭解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 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
失敗的空間
及早給幼兒創造一個嘗試失敗的空間, 讓其體驗失敗的痛苦、鬱悶, 積攢努力戰勝失敗的信心和百折不撓獲取成功的勇氣, 是非常必要的。
走馬路牙子是許多幼兒喜好的活動。
Advertisiment
朵朵就沒有這份幸運了。 她也想走馬路牙子, 可是爸爸訓斥:“放著好好的路不走,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 ”媽媽倒是和顏悅色哄著說:“馬路牙子這麼窄, 你能走好麼?別逞能了, 走不好掉下來, 崴了腳、磕破了腿怎麼辦?”擺出一大堆肯定要失敗的後果來, 就是不想讓朵朵去嘗試。 於是, 一個對孩子來說很有趣的探索過程被扼殺了。
在家庭生活中,類似失敗的嘗試處處可見。比如,10個月的寶寶用勺子吃粥,弄得滿身滿臉,最後還把粥碗打翻了;兩歲的寶寶自己穿褲子,把兩隻腳插進一條褲腿,拔不出來了。這些難道不是失敗嗎?但是就此不讓他再嘗試,他永遠也學不會最基本的生活本領。大人包餃子,寶寶也要包,就讓他包嘛,誰天生就會呢?寶寶要學著掃地,掃不乾淨可以再來一遍;寶寶做手工,剪壞了紙樣,鼓勵他修補好就行了。父母要是怕失敗什麼都不讓他幹,到頭來會害了他。什麼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失敗可以積累經驗,失敗可以體驗生活百味,失敗可以鍛煉意志,一次次跨越失敗就會迎來成功的曙光。
思考的空間
現如今的寶寶小腦袋都十分聰明,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思考空間,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父母不瞭解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和需求,總在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他們或是盲目超前培養,揠苗助長;或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強制執行填鴨式的計畫;全然不給孩子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
樂樂的媽媽最喜歡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讓樂樂露一手――表演講故事的絕活。樂樂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還可以編出不同的結尾,就是他一遇生人會緊張,一緊張就忘詞。媽媽比樂樂更著急,總在邊上提詞。長久以往,樂樂也不動腦了,反正有媽媽提詞呢。結果他講的故事再也沒有新的創意了。
幼稚園的許多小朋友都上了興趣班,甜甜媽媽認為畫畫文靜,不徵求甜甜的意見給她報了畫畫班。甜甜對圖案和色彩悟性慢,老師佈置的畫畫作業她總要問媽媽:“大樹怎麼畫?”“房子是什麼顏色啊?”媽媽趕緊告訴她,有時看甜甜畫得太慢還幫她畫兩筆。爸爸說:“你應該啟發她想一想,自己畫。”媽媽不以為然,我在幫助她有什麼不好?
其實,我們身邊像樂樂媽媽和甜甜媽媽這樣的家長還真不少,他們一點兒也不清楚,他們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思考的空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代替孩子培養興趣,代替孩子選擇玩具,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代替孩子完成老師留的各種需要創意、需要動腦筋的作業。結果當別的孩子想出房子裝上輪子,汽車長出翅膀,樹上結雞蛋,天空架彩虹橋的大膽幻想時,他們又在埋怨自己的寶寶笨。事實上,不是孩子腦子不好使,是他不動腦不思考使然。人的大腦像一部機器,不用就會生銹,越用才能越靈活。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愛動腦筋的好習慣。
在家庭生活中,類似失敗的嘗試處處可見。比如,10個月的寶寶用勺子吃粥,弄得滿身滿臉,最後還把粥碗打翻了;兩歲的寶寶自己穿褲子,把兩隻腳插進一條褲腿,拔不出來了。這些難道不是失敗嗎?但是就此不讓他再嘗試,他永遠也學不會最基本的生活本領。大人包餃子,寶寶也要包,就讓他包嘛,誰天生就會呢?寶寶要學著掃地,掃不乾淨可以再來一遍;寶寶做手工,剪壞了紙樣,鼓勵他修補好就行了。父母要是怕失敗什麼都不讓他幹,到頭來會害了他。什麼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失敗可以積累經驗,失敗可以體驗生活百味,失敗可以鍛煉意志,一次次跨越失敗就會迎來成功的曙光。
思考的空間
現如今的寶寶小腦袋都十分聰明,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思考空間,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父母不瞭解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和需求,總在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他們或是盲目超前培養,揠苗助長;或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強制執行填鴨式的計畫;全然不給孩子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
樂樂的媽媽最喜歡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讓樂樂露一手――表演講故事的絕活。樂樂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還可以編出不同的結尾,就是他一遇生人會緊張,一緊張就忘詞。媽媽比樂樂更著急,總在邊上提詞。長久以往,樂樂也不動腦了,反正有媽媽提詞呢。結果他講的故事再也沒有新的創意了。
幼稚園的許多小朋友都上了興趣班,甜甜媽媽認為畫畫文靜,不徵求甜甜的意見給她報了畫畫班。甜甜對圖案和色彩悟性慢,老師佈置的畫畫作業她總要問媽媽:“大樹怎麼畫?”“房子是什麼顏色啊?”媽媽趕緊告訴她,有時看甜甜畫得太慢還幫她畫兩筆。爸爸說:“你應該啟發她想一想,自己畫。”媽媽不以為然,我在幫助她有什麼不好?
其實,我們身邊像樂樂媽媽和甜甜媽媽這樣的家長還真不少,他們一點兒也不清楚,他們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思考的空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代替孩子培養興趣,代替孩子選擇玩具,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代替孩子完成老師留的各種需要創意、需要動腦筋的作業。結果當別的孩子想出房子裝上輪子,汽車長出翅膀,樹上結雞蛋,天空架彩虹橋的大膽幻想時,他們又在埋怨自己的寶寶笨。事實上,不是孩子腦子不好使,是他不動腦不思考使然。人的大腦像一部機器,不用就會生銹,越用才能越靈活。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愛動腦筋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