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痢疾桿菌(常見為福氏及宋氏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 全年可有散發, 夏秋較多。 主要通過污染病菌的食物、飲水、生活用品和手經口感染。
[症狀]
菌痢又可分為普通型菌痢、中毒型菌痢和慢性型菌痢, 因類型不同, 症狀也各有特點。
普通型菌痢。 起病急, 突然畏寒, 一般有高熱, 病初可有一定驚厥, 也可低熱。 食欲減退, 繼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 左下腹壓痛, 腸鳴活躍。 初為稀便, 而後轉為黏液膿血便, 排便次數多而量少, 大便每日數次至10數次。 輕者或乳兒大便可以似一般腹瀉。
Advertisiment
中毒型菌痢。 起病急驟, 突發高熱、昏迷, 重度毒血症狀, 少有腹痛、腹瀉或無消化道症狀。 多見於3~7歲寶寶, 中毒症狀可先於腸道症狀數小時, 也有在較輕腹瀉數日後突然變化者。 一般高熱在40℃以下, 可有意識障礙與驚厥, 面灰肢冷, 血壓正常或稍低;重者體溫40℃以上, 神志昏迷或淺昏迷, 驚厥頻發, 可伴血壓下降、紫紺、皮膚花紋等嚴重迴圈衰竭或呼吸衰竭徵象。
慢性型菌痢。 急性期延誤診治, 營養不良, 腸寄生蟲病及全身情況較差等情況, 使病程超過2個月, 即稱慢性菌痢。
[檢查診斷]
具有典型症狀。
大便鏡檢:成堆膿細胞或紅、白細胞及吞噬細胞。 大便培養, 床邊采標本, 陽性率約50%~60%。
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快速病原學診斷:免疫染色法、螢光菌球法、螢光抗體測定,
Advertisiment
[治療]
藥物治療一般有退熱、止痙、抗菌、抗休克等。
[飲食療法]
大蒜3~4瓣去皮搗成泥, 加醋適量。 一日二次, 連服3~4天, 可治急性痢疾。
綠茶2克, 加水100毫升, 煎成40~50毫升, 一日分4次飲, 適用於細菌性痢疾、腸炎。
[預防與調理]
傳染源為急性、慢性菌痢者以及恢復期帶菌者, 早期發現進行及時隔離和徹底治療是預防的重點, 並應搞好飲食衛生、水源保護、糞便管理及消滅蒼蠅等。
食物要保持新鮮、清潔, 在夏秋季節可常食生大蒜。 特別是對飲食業、兒童機構工作更應定期檢查帶菌狀態。
痢疾患者因腸黏膜潰瘍, 故其飲食的一般原則是富於營養, 易於消化, 儘量減少對腸道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