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全托帶給孩子的四宗罪

一、在很多家長看來, 孩子“全托”後, 會變得有合作性, 會改變他不良的習慣。 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另一個方面是, 在“全托”幼稚園裡, 老師作為成年人, 始終控制著孩子的活動過程和結果評價, 是絕對的權威, 而且, 老師很快會指定某個自己喜歡的孩子, 由他來帶領大家進行活動及生活、內務自理, 其他的孩子就由主動變成了配合, 漸漸喪失了思維的自主性, 遇事喜歡往後縮, 而幼稚園由於管理方面的需要, 更是對這種退縮給以鼓勵, 久而久之, 孩子自然視自主思維的缺失為正常。 這種隱性的傷害,

Advertisiment
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漸漸呈現出來。
rn
rn 二、孩子在幼兒期, 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建立起安全、溫暖的情感紐帶。 把孩子送進寄宿制幼稚園, 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無法排解的分離焦慮。 他們時刻地期待著父母親的到來, 但都是以失望而歸, 有種被家庭拋棄的感覺。 而且, 在這樣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 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無力感, 讓他覺得完全被孤立了起來, 會產生一種絕望的不安全情緒, 加上有些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水準及承受力不強, 可能無法完成老師規定的活動, 被拋棄的感覺將越來越強烈, 並根植於他記憶與情緒體驗中, 長大後, 將造成他人格價值中的透視點, 輕易地便發生情緒與情感的衝突。
rn
rn 三、孩子進入寄宿制幼稚園,
Advertisiment
表面上看來, 似乎鍛煉了他的人際交往能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卻是不足取的。 在家庭裡, 家長就是家長, 是可供孩子模仿的物件。 在寄宿制幼稚園裡, 孩子接觸最多的成人就是老師, 然而, 幼稚園老師由於職業關係, 會永遠保持童心四溢的職業特質, 並不自覺地在生活和工作中表達出來, 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同時, 孩子每天都生活在同伴中間, 缺少不同年齡人物的樣板, 年齡和行為之間的空間被迫壓縮, 行為風格被固定, 因此, 他們在與父母及社會接觸時, 本能地傾向于用幼兒的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 只有這樣, 他才感到舒適, 而家長總是認為孩子還小, 所以也樂於接受這種表達方式,
Advertisiment
也就更強化了他的這種心理和行為反應形式。
rn
rn 四、孩子對家長、環境的安全感依戀, 是孩子成長的親子心理對應機制。 孩子需要這種對應機制, 因為只有如此, 家長和孩子才能直覺地對對方的需求和反應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種關係, 將對孩子與父母間架構起安全、穩固的親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 “全托”卻把這種對應關係, 轉移到了老師與幼稚園身上。 隨著教師的更換和學業的深入, 這種依戀也不斷地發生著轉變, 造成孩子認知失調, 無法與親情正確地對接, 造成人際關係的思維落差和情感上的冷漠, 長大後, 也不善與人交往, 缺少交際的真誠心理基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