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坐月子>產后恢復>正文

全職母親:3年就可以

 孩子3歲前, 身體、智力發育最重要, 母親的作用不可替代

記者在北京婦產醫院見到31歲的焦女士時, 懷孕已6個月的她正在做產前檢查。 例行的檢查, 她卻格外認真, 向大夫問這問那, 還掏出小本一一記錄下來, 儼然一個熱切期待小生命降臨的準媽媽樣子, 絲毫看不出昔日大公司外貿業務部經理的影子。 她告訴記者, 為了孩子, 她不但報名參加了兒童智力開發中心的孕婦指導班, 還心甘情愿地放棄了年薪20萬的工作。

剛辭職的時候, 有些朋友曾為焦女士感到惋惜。 做出這樣的選擇, 對任何職業女性來說都是一種考驗,

Advertisiment
拿過高薪并體驗過白領生活的焦女士, 對此表現得很坦然。 她認為, 女性生孩子時應該暫時返回家庭, 并且告訴記者, 意大利教育博士蒙特梭利認為人生的第一個3年是智力形成的關鍵期。 為了孩子的將來, 犧牲工作是值得的。

在國外, “全職母親”早就已經不是什么新鮮名詞, 因為生育孩子或孩子太小需要照顧而主動辭去工作、專職在家帶孩子的媽媽大有人在。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赫特·爵斯調查發現, 產后的英國母親有17%成為半就業者, 19%脫離工作。 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 在過去不到10年的時間里, 美國“全職母親”的比例增加了15%。 到了2004年, 有22%的高薪、高知女性選擇了回家看孩子, 1/3獲得mba學位的美國女性決定回家相夫教子。

Advertisiment

美國專家表示, 母親的高教育程度和雙親家庭、高質量的幼兒照料機構一樣, 都是孩子早期成長的關鍵因素。 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對育兒知識的領悟能力較強, 也更能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的成長空間。

教育學家:全職母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利

記者的朋友蘇珊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士時跟她的同學結婚, 畢業后兩人來到南方的一個小城市。 14年過去了, 他們的“二人世界”變成了“八口之家”, 蘇珊在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就沒有參加過任何有報酬的工作, 孩子也沒有在外面讀書。 她和社區里的另外兩位母親合作, 每天輪流在家里教孩子, 周末組織其他母親一起為孩子們補習。

Advertisiment
在帶孩子之余, 蘇珊也從事她喜歡的活動:讀書、研究、寫作。 她說, 親眼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是一種快樂。

職業女性回歸家庭,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 3歲以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其中母親更是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在教育學家眼里, 無論對于身體還是智力, 像蘇珊這樣的“全職母親”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都是非常有利的。

英國的約瑟夫·朗特利基金會于2001年發表報告表示, 母親產后重新上班的孩子成績得a的幾率將減低12%。 英國教育學院的研究結果也顯示, 未到一歲時母親就開始上班的孩子的閱讀能力, 要低于母親上班時間晚的孩子。 有一些美國女性甚至認為現在競爭激烈,

Advertisiment
受過良好教育的母親全職在家, 才能保證下一代在競爭中獲勝。

除了教育的優勢, “全職母親”對孩子健康的影響也顯而易見。 發表在《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上的研究表明, 母親照看孩子有利于孩子的生長。 在母親的照顧下, 孩子可以少得病, 生活習慣也比較好。 北得克薩斯州大學的哲學教授喬·愛德華·班哈特對記者說, 母親明白怎樣照看和教育孩子最好。 他的夫人瑪麗安是一位幼兒教育專家, 她表示, 從她30多年的家庭輔導和心理臨床結果來看, 如果條件具備, 母親多花點時間和孩子在一起, 會加強母子之間的情感紐帶, 有利于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和對外界的信賴。

社會學家:重視親子聯系讓母親勇于回家

有一句英語諺語是這樣說的:蜂蜜是香甜的,

Advertisiment
小貓是溫柔的, 母親是奉獻的。 意思是說母親往往要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犧牲自己。 但是, 美國專家指出, 和上世紀60年代不同, 現在的職業女性回歸家庭, 看重的是個人感受。

發達國家的職業女性紛紛回歸家庭, 首先來自于社會氛圍的變化。 現在, 人們越來越重視母親和幼兒的親情聯系, 主動回家看孩子的女性不再被看成依賴者和逃避者。 美國著名的《職業母親》雜志連續16年將ibm選為最佳公司之一,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公司“建立了一個靈活的工作環境, 為員工提供了具有世界水準的子女撫養援助”, 在這里, 女性員工可以為了孩子停薪留職2—3年。 在瑞典, 母親們可以休96個星期的產假。 英國社會和經濟研究院的約翰·爾米什甚至認為,在孩子學齡以前,政府有必要通過稅收政策鼓勵父母多花時間在家里照看孩子。整個社會對母親價值的認同,讓很多女性開始把是否回家帶孩子看成純粹的個人喜好,美國媒體甚至將女性成功的定義改寫為:滿足、平衡和精神健全,這其中,孩子占了很大的比重。

當然,除了社會氛圍的轉變,經濟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美國哲學教授琳達·赫胥曼從1996年開始研究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婚禮消息的“精英”夫婦,結果發現,其中85%的女性全職在家。記者的朋友珊德拉博士原來在一家大學任教。經過6年的教學、研究,終于拿到副教授。孩子出生后,她竟然辭去了辛苦得來的職位,回家當起了

“全職母親”。她的丈夫在一家大航空公司當飛行員,年薪達6位數。她告訴記者,只要丈夫還有工作,她就愿意在家里教孩子。她說,如果有一天美國的航空業真的不景氣了,她就要回到學校,讓她的丈夫看孩子。她認為,一人管一頭,更加有利于家庭和睦。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母親全力照顧孩子是“家庭價值觀”的體現。這種“思潮”還影響到了男性。現在,美國在家帶孩子的男性逐年增多,北歐男性做“全職父親”更是全球知名。

國內專家對全職母親表示認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的教育專家也很提倡由母親親自撫養孩子。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副教授在談到這種社會現象時表示,“全職母親”是“理性的回歸”。因為3歲前是孩子身心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此時誰也不能替代母親的作用。北京市豐臺區實驗幼兒園的李老師面對“孩子由誰照顧”這一問題時,非常肯定地說,由母親自己來撫養是最理想的方式。從事幼教工作多年,她感到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他們自理能力退化,一些4歲的孩子連勺子都不會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媽媽在休完產假后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保姆帶,老人容易寵孫子孫女,保姆更缺乏正確的養育觀念。李老師告訴記者,孩子依賴母親是天性,創造條件讓小寶貝和母親盡量多地在一起,順應孩子和母親之間的親密之情,可以促進孩子和家長的親情互動。孩子在感情上心滿意足了,性情自然健康積極。另外,在樹立權威方面,沒有哪個人比母親的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母親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說一不二,對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很有幫助。

不過她建議,孩子長到3歲,母親還是應該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中國女性當全職母親的條件還不成熟

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希望“全職”在家帶孩子,但是最后真能如愿的大多還是那些高收入家庭的女性。在采訪中,一位20多歲的女性對記者說:“除非我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我不可能選擇回家帶孩子。”社會學專家魯英認為,做“全職母親”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高水平的就業,這樣女性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也為她們自主選擇去做更喜歡的事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現在,我國的“全職母親”還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普遍出現,仍然只能是一小部分高收入家庭的“新鮮生活方式”。

除了收入,社會現狀也是制約“全職母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北京婦產醫院,一位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就遺憾地對記者說:“我在生下孩子后本來打算在家里專心帶他幾年,守著他健康成長。可是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進修的進修,升職的升職,我真怕自己會被拋到后面,沒辦法,只能放棄當‘全職母親’的念頭了。”她的話,代表了國內很多職業女性的心聲。社會學家指出,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全職母親”們有自己的社會團體,經常在一起交流經驗,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社會條件,沒有專門的機構或組織為“全職母親”提供學習交流的場所,很多“全職母親”只能是單純地在家里帶孩子,生活單調不說,還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這對她們再度走上工作崗位很不利。

此外,專家還指出,盡管職業女性回家帶孩子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孩子長到一定年紀后,她們大多還會再出去工作,但是在我國,人們對在家看孩子的女性還是有看法。這些因素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女性還必須在職業、家庭與孩子之間努力尋找平衡點。


溫馨提示: 產后形體恢復:
1、時間:越早越好,不要坐月子。
2、運動:盡早開始走路、形體訓練。
3、飲食:逐漸控制,切忌盲目進補。

英國社會和經濟研究院的約翰·爾米什甚至認為,在孩子學齡以前,政府有必要通過稅收政策鼓勵父母多花時間在家里照看孩子。整個社會對母親價值的認同,讓很多女性開始把是否回家帶孩子看成純粹的個人喜好,美國媒體甚至將女性成功的定義改寫為:滿足、平衡和精神健全,這其中,孩子占了很大的比重。

當然,除了社會氛圍的轉變,經濟能力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美國哲學教授琳達·赫胥曼從1996年開始研究在《紐約時報》上刊登婚禮消息的“精英”夫婦,結果發現,其中85%的女性全職在家。記者的朋友珊德拉博士原來在一家大學任教。經過6年的教學、研究,終于拿到副教授。孩子出生后,她竟然辭去了辛苦得來的職位,回家當起了

“全職母親”。她的丈夫在一家大航空公司當飛行員,年薪達6位數。她告訴記者,只要丈夫還有工作,她就愿意在家里教孩子。她說,如果有一天美國的航空業真的不景氣了,她就要回到學校,讓她的丈夫看孩子。她認為,一人管一頭,更加有利于家庭和睦。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母親全力照顧孩子是“家庭價值觀”的體現。這種“思潮”還影響到了男性。現在,美國在家帶孩子的男性逐年增多,北歐男性做“全職父親”更是全球知名。

國內專家對全職母親表示認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的教育專家也很提倡由母親親自撫養孩子。

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副教授在談到這種社會現象時表示,“全職母親”是“理性的回歸”。因為3歲前是孩子身心成長最關鍵的時期,此時誰也不能替代母親的作用。北京市豐臺區實驗幼兒園的李老師面對“孩子由誰照顧”這一問題時,非常肯定地說,由母親自己來撫養是最理想的方式。從事幼教工作多年,她感到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帶,他們自理能力退化,一些4歲的孩子連勺子都不會拿,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媽媽在休完產假后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保姆帶,老人容易寵孫子孫女,保姆更缺乏正確的養育觀念。李老師告訴記者,孩子依賴母親是天性,創造條件讓小寶貝和母親盡量多地在一起,順應孩子和母親之間的親密之情,可以促進孩子和家長的親情互動。孩子在感情上心滿意足了,性情自然健康積極。另外,在樹立權威方面,沒有哪個人比母親的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母親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說一不二,對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很有幫助。

不過她建議,孩子長到3歲,母親還是應該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有規律的集體生活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

中國女性當全職母親的條件還不成熟

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希望“全職”在家帶孩子,但是最后真能如愿的大多還是那些高收入家庭的女性。在采訪中,一位20多歲的女性對記者說:“除非我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否則我不可能選擇回家帶孩子。”社會學專家魯英認為,做“全職母親”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高水平的就業,這樣女性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也為她們自主選擇去做更喜歡的事提供了保障。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現在,我國的“全職母親”還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普遍出現,仍然只能是一小部分高收入家庭的“新鮮生活方式”。

除了收入,社會現狀也是制約“全職母親”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北京婦產醫院,一位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就遺憾地對記者說:“我在生下孩子后本來打算在家里專心帶他幾年,守著他健康成長。可是看到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進修的進修,升職的升職,我真怕自己會被拋到后面,沒辦法,只能放棄當‘全職母親’的念頭了。”她的話,代表了國內很多職業女性的心聲。社會學家指出,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全職母親”們有自己的社會團體,經常在一起交流經驗,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社會條件,沒有專門的機構或組織為“全職母親”提供學習交流的場所,很多“全職母親”只能是單純地在家里帶孩子,生活單調不說,還失去了繼續學習的機會,這對她們再度走上工作崗位很不利。

此外,專家還指出,盡管職業女性回家帶孩子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且孩子長到一定年紀后,她們大多還會再出去工作,但是在我國,人們對在家看孩子的女性還是有看法。這些因素決定了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女性還必須在職業、家庭與孩子之間努力尋找平衡點。


溫馨提示: 產后形體恢復:
1、時間:越早越好,不要坐月子。
2、運動:盡早開始走路、形體訓練。
3、飲食:逐漸控制,切忌盲目進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