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辨別廣告陷阱
在化妝品廣告中, 許多說法聽上去十分有理, 而且深入人心, 但是你不小心就可能掉入廣告商為你擺下的迷魂陣啊!
“深層潔凈”
其實比較確切的說法可能應該是“徹底潔凈”, 一般聲稱可以去除所有黑頭粉刺的宣傳, 那也就有可能造成皮膚受傷出血啦。 不過, 有很多方法可以“溶解黑頭粉刺”, 但不能屬于“深層清潔”。
“先進的專利技術”
這可能是一個小圈套, 專利是指可以制造某些成分或配方的權利, 大部分化妝品公司都擁有數千種專利, 因此擁有專利不一定是最先進的。
“抗衰老產品”
Advertisiment
聽上去是非常自然的廣告詞, 但是仔細想想, 生理衰老過程是不可抗逆的, 除了醫學方法消除皺紋, 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對抗老化有長期性的效果。 防曬倒是延緩衰老的最重要環節。
“純天然, 無添加”
當許多化學性的成分被認為對皮膚有損傷的時候, 大家就會涌向“純天然”的懷抱。 但是, 任何化妝品都避免不了在產品中添加防腐劑、穩定劑、染料和香料等, 即使是需要冷凍保鮮的產品, 也需要有一種成分保證它解凍后保持成分的鮮活。 另外, 不必盲目崇尚天然, 因為當今科技的進步, 許多人工合成的成分可以解決天然成分不穩定、刺激性強的問題, 對肌膚可以產生更好的效果。 只要用量有所控制, 就不會對皮膚造成影響。
Advertisiment
“不易敏感”
強調不易形成敏感其實就是針對消費者擔心過敏的心理, 調查表明, 僅僅有0.02%的人使用護膚品出現不良反應, 而通常這種不良反應并非過敏所致, 而是刺激引起的。 有哪些成分容易引發刺激, 在很多美容網站上都能查的到。
“經醫生驗證”
可能這句廣告詞最具震撼, 但是也許事實上只有一位醫生試用了產品, 得到一些結論。 沒有任何具有權威性的報告作背景, 驗證的科學性和精確度也就不得而知, 這句話最多是大家聽了自欺欺人吧。
柜臺前的準專家提問實務
知道了那么多理論, 為什么不到化妝品柜臺去實踐一番呢?小編特別組織了一組柜臺提問問題, 倒要pk一下你和柜臺的美容顧問哪個更專業啊!
Advertisiment
——“這種有效成分的分子可以小到滲透到皮膚深層嗎?”
(事實上所謂的皮膚深層實際很淺, 化妝品成分分子量都太大了, 連表皮層也難以穿透)
——“通常這個成分的活性只有幾個小時而已, 我們怎么保證它還能參與肌膚的生長呢?”
(實際上化妝品的最重要作用是在皮膚表面形成有效保護膜, 減少水分流失, 間接地保護肌膚細胞的生長環境)
——“我看成分里有金縷梅, 可以告訴我它的濃度嗎?”
(天哪, 導購小姐只能用是公司機密來敷衍了, 但是濃度和比重確實可以影響效果和刺激性, 金縷梅是一種可能對皮膚造成刺激的成分)
——“這個成分的原料差價很大, 你們使用的是什么檔次的原料?產自哪里?”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 我們有權知道原料的品質)
Advertisiment
——“某某品牌的主要成分與貴品牌的主要成分幾乎一樣, 為什么你們對關鍵的有效成分有完全不一樣的專利名稱?”
(如果你留意一下, 這樣的情況還真多呢, 不妨問問原因吧)
——“對于亞洲人的膚質, 貴品牌在成分上與在歐美國家銷售的產品做了哪些調整?為什么?”
(是的, 當你真的發現你在國內購買的產品與國外朋友送你的同一個產品有不同的感覺時, 你可能很想知道答案)……
讓自己成為專家
卸妝液(油)
在手背上刷一層防水睫毛膏, 用蘸濕卸妝液(油)的棉花片, 迅速擦拭, 能在最短時間內不留痕跡。 才叫合格。
潔膚品
涂上最濃烈的閃粉口紅, 將潔膚品直接揉在唇上, 是否很容易卸凈顏色?用化妝棉蘸水或化妝水擦第二遍時,
Advertisiment
你別管化妝品公司宣傳得多么出神入化, 潔膚品最終是會洗掉的, 所謂包含了什么“神奇”成分沒有你想象得重要, 但是質地和洗完后的觸感卻很重要。 我個人喜歡凝膠遇水后的質感, 洗完后像洗一只光身水晶杯的滑溜觸感。 乳液狀的潔面產品洗后面頰軟撲撲的, 不緊繃。 喜歡洗后清爽徹底的, 潔面布最好, 含細微磨砂顆粒的也可以, 但最好不要每天用。
化妝水
化妝水里含酒精(alcohol)是很常見的, 但是如果酒精列在成分表的第二位(說明含量相當高), 可以預料到用后肌膚會缺水。 如果你希望借助弱酸性的化妝水來平衡肌膚, 那么至少用p h測試紙確認, ph值應該在5至6。
理想的化妝水,應該包含水、水溶性滋潤劑、抗氧化成分、抗敏感成分,及僅僅是微量的香料。對油性肌膚來說,一款成分濃縮效果滋潤的爽膚水甚至可以取代潤膚液。酒精越少越好,干性和敏感性肌膚則要避免酒精。
理想的化妝水,應該包含水、水溶性滋潤劑、抗氧化成分、抗敏感成分,及僅僅是微量的香料。對油性肌膚來說,一款成分濃縮效果滋潤的爽膚水甚至可以取代潤膚液。酒精越少越好,干性和敏感性肌膚則要避免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