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方:
桑白皮12g, 麻黃3g, 法夏5g, 炒杏仁6g, 黃芩10g, 銀杏10g, 生石膏30g, 瓜蔞12g, 阿膠1 0g(烊化), 麥冬10g, 生甘草3g, 蘇子5g。
方中麻黃、蘇子、桑白皮、生石膏既能解表, 又兼清肺降逆;法夏、瓜蔞、杏仁、銀杏專化濁痰, 寧嗽定喘;黃芩、生甘草、麥冬、阿膠清肺竅濁熱兼益氣生津, 急、慢性哮喘均可用。
臨床上還可以根據小兒哮喘的特點把它分為4型。
Advertisiment
(1)風寒型:大多發熱不明顯, 頭痛, 多涕, 無汗, 喉中哮鳴, 痰多呈泡沫狀, 舌苔薄白, 用下麵藥物:
麻黃3g, 桂枝5g, 細辛2 4g, 乾薑3g, 五味子5g, 白芍6g, 射干6g, 法夏3g, 甘草3g。
(2)風熱型:呼吸氣促, 喉中痰鳴, 陣咳、痰黃稠不暢, 胸悶面赤, 或有發熱, 小便黃, 大便幹, 舌苔黃。 用下麵藥物:
麻黃5g, 炒杏仁6g, 生石膏18g, 生甘草5 g, 桑葉10g, 黃芩10g, 海浮石12g, 瓜蔞12g, 海蛤殼10g。
(3)火鬱型:喘息氣粗, 吐痰粘稠, 面赤唇幹, 津少, 小便短少, 大便幹結, 用下麵藥物:
生石膏30g, 知母6g, 炙桑皮10g , 玄參10g, 粳米12g, 炒杏仁6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4)肺陰虛:呼長吸短, 動則喘促加劇, 面色FDE0白, 小溲清長, 大便多溏, 用下列藥物:
太子參9g, 黃芪12g, 茯苓10g , 炙草3g, 附子10g, 白芍6g, 五味子3g, 麥冬10g, 天冬10g, 烏梅1枚, 生薑3片。
慢性支氣管喘息緩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