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

內省智慧是指對自我有相當的瞭解, 能意識到自己內在的情緒、意向、特點等, 這種自我把握的能力是嬰兒出生後逐漸發展起來的, 最初的萌芽便是“自我意識”的產生。

初生的嬰兒意識是混沌的沒有明確的主體和客體的區分, 基本沒有自我意識, 只有生理需求提示著我的存在。 因此, 餵養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積極的餵養, 不但能促進嬰兒身體的發育 , 還能促進其心理的發展, 使嬰兒儘快擺脫混沌狀態, 逐漸耳聰目明, 並且客體清晰, 主體明朗, 從而促使自我意識的發展。

1 “我”的存在

自我意識的核心是“我”,

Advertisiment
這個看來不成問題的“我”, 對於幼小的嬰兒卻是很成問題的。 “我”這個概念不是與生俱來, 而是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的。 初生的嬰兒完全沒有“我”的意識, 分不清主體和客體只不過是在以後與外界事物不斷地交互作用中, 才逐漸“發現”自我。 這個發現自我的過程開始是模糊的, 以後漸漸清晰起來。

自我意識的認識過程是可以促進的, 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界對嬰兒的刺激。 在積極的環境裡, 嬰兒能較快地耳聰目明起來;而在消極的環境中, 嬰兒卻久久地停留於混沌狀態。

為讓處於混沌狀態中的孩子儘快啟蒙, 就應該儘快讓孩子眼睛明亮起來, 耳朵靈敏起來, 手、腳活動增多等。 為此, 適當而豐富的刺激是很有效的,

Advertisiment
需要注意的是:

(1)不要忽視孩子的“看”, 要想辦法引起孩子的注意, 讓孩子多看, 喜歡看, 小眼睛骨碌骨碌轉起來, 從而逐漸意識到“這是我看見的”;

(2)不要忽視孩子的“聽”, 要多對孩子說話, 還要誇張地說(伴以誇張的動作和表情), 讓孩子聽各種好聽的聲音, 引起孩子對聲音的興趣, 從而逐漸意識到“這是我聽到的”;

(3)別以為孩子的手、腳不靈活就圖式孩子的“動”, 小手和小腳是孩子重要的感知覺通道, 要刺激孩子手和腳的肌肉, 讓小手多觸摸, 小腳多活動, 從而逐漸意識到“這是我的手和腳”。

遊戲活動

碰碰小手碰碰腳

做法:嬰兒要多活動手和腳, 當孩子醒著的時候, 大人可以有意識地觸動孩子的小手, 例如捏捏小手指, 點點小手心,

Advertisiment
握著小手搖一搖等, 促使孩子的手部肌肉產生反映, 逐漸能做出屈伸、握拳的動作。 大人常常碰碰小腳掌、推推小腳、撓撓小腳心, 促使孩子做屈伸和蹬腿動作。 這樣做能有效刺激孩子手部和腳部的肌肉, 引起孩子相應的反射動作, 有利於中樞神經的發育,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 同時讓孩子獲得愉悅的感受, 高興起來。 此活動最好在給孩子餵奶之前進行。

看人臉

準備:媽媽的大幅照片, 彩色人像, 會眨眼、動嘴的娃娃等。

做法:大人坐在孩子旁邊, 微笑著注視孩子, 稍後, 對孩子伸伸舌頭、張張嘴巴、眨眨眼睛(一次只動一個部位), 動作要誇張一些, 重複做幾次。 然後把準備的照片、人像、玩具等一一呈現給孩子, 每種物品持續呈現10秒鐘左右,

Advertisiment
同時伴以生動的話語, 引起孩子對所呈現物品的注意, 從而發生興趣, 出現愉快的反映。 從出生起, 孩子就能看某一目標, 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中, 孩子最喜歡注視人臉, 說明孩子天生就有社會交往的潛能。

這個活動有利於孩子的視覺啟蒙, 發展其注意力。

照鏡子

準備:鏡子(手舉的鏡子和穿衣鏡)

做法:大人把孩子抱在自己的腿上, 舉一面鏡子面對孩子, 讓孩子照一會兒, 然後把鏡子拿走, 再照一會兒, 再拿走, 如此反復幾次, 每次照鏡子都對孩子說:“寶寶, 你看, 誰在鏡子裡呀?是寶寶在裡面。 ”

逗孩子對著鏡子笑一笑, 搖搖頭。 把孩子的手放在鏡子上, 讓孩子摸摸鏡子, 看看鏡子裡自己的手在動。 也可以抱著孩子在穿衣鏡前玩“藏貓貓”,

Advertisiment
抱著孩子照一下鏡子, 讓孩子看鏡子裡的寶寶, 然後抱著孩子移開, 同時說:“寶寶不見了。 ”然後再照鏡子, 同時說:“寶寶又出來了”。 這樣, 孩子對鏡子裡的自己就發生了興趣。 對著鏡子給孩子化裝。 例如, 在鏡子前給孩子戴帽子, 拉著孩子的手摸摸帽子, 摸摸自己的五官。 對著鏡子, 給孩子的臉上點一個紅點, 給孩子柔軟的紙巾, “寶寶把紅點擦掉。 ”開始, 孩子很可能去擦鏡子裡“寶寶”的紅點, 不要去糾正他, 讓他去擦鏡子, 擦不掉, 紅點原來在孩子的臉上, 然後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臉。 反復這樣做, 孩子就逐漸會區分真實的自己和鏡子裡的自己。 這個活動會讓孩子情緒愉快, 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興趣, 發展自我意識, 同時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2 “我”的變化

自我意識強的人,對自身的變化是很敏感的,有比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人的一生會發生許多變化,但是身心變化最活躍、最迅速的時期,是出生後的頭一二年,幾天不見孩子就不一樣,一下子會笑了,一下子會爬了,一下子會咿呀學語了……這些變化令他人驚異,而孩子自己卻懵然不覺。家長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孩子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在長大,家長有必要將自己的關注滲透給孩子,使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從而對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感到,有利於萌發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孩子自我意識薄弱的時候,他們的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來自於環境,來自於環境的回饋。所以大人要有意識地促使孩子認識自己,用多種方式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變化,意識到自己在長大,自己越來越強了,越來越棒了。

大人有很強的回憶能力,能回憶起自己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往事和所經歷的歷程,只能感知真實的現在,對於已經逝去的過去是很模糊的,所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成長,不能憑抽象的“想”,要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才能使孩子有明確的意識。

每當孩子有長進的時候,大人會十分驚喜,請不要只是喜在心裡,要把驚喜告訴孩子,“哇,寶寶,你爬得更快了!”“哇,你不用扶也能走了,”“瞧,鞋子小了,寶寶的腳變大了!”……用語言激勵孩子,使他對自身的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遊戲活動

長高了

準備:不乾膠標小標記。

做法:在房間的一個固定地方,測量孩子的身高,例如門柱、牆角等地方,若可能的話可標上刻度。定期給孩子量身高,用不乾膠小標記貼在量好的身高處。每次在同一個地方給孩子量身高,先讓孩子找到上次量身高的標記,量完了讓孩子看這次身高的標記,比一比,這次的標記比上一次的標記高了,“喲,又長高了,都到這兒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在不斷的變化。

聽錄音

準備:答錄機、磁帶

做法:把孩子的各種聲音錄下來,隔一段時間放給他聽,孩子會好奇地問:“是誰呀?”告訴他,這是他自己的聲音,孩子會興奮異常。讓孩子因此認識答錄機,對錄音發生興趣,鼓勵孩子主動錄下自己的聲音,再放給自己聽,借此手段發展孩子的口頭語言,可以錄下孩子的一段話,或錄下孩子說的兒歌,講的故事等。

學念《手指歌》

兩個拇指,彎彎腰,點點頭;

兩個食指,變公雞,鬥一鬥;

兩個小指,鉤一鉤,做朋友;

兩個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這個兒歌是圍繞手的動作展開的,有很強的動作性,要邊念兒歌邊做相應的動作。先是大人念兒歌做動作給孩子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拉著孩子的小手邊念邊做動作。這個活動能讓孩子有多方面的收益,在學說兒歌的同時,認識自己的手指,意識到手指能做不同的動作,發展手指的靈活性和語言能力。

同時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

2 “我”的變化

自我意識強的人,對自身的變化是很敏感的,有比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人的一生會發生許多變化,但是身心變化最活躍、最迅速的時期,是出生後的頭一二年,幾天不見孩子就不一樣,一下子會笑了,一下子會爬了,一下子會咿呀學語了……這些變化令他人驚異,而孩子自己卻懵然不覺。家長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孩子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在長大,家長有必要將自己的關注滲透給孩子,使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與進步,從而對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感到,有利於萌發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在孩子自我意識薄弱的時候,他們的對自己的認識,主要來自於環境,來自於環境的回饋。所以大人要有意識地促使孩子認識自己,用多種方式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變化,意識到自己在長大,自己越來越強了,越來越棒了。

大人有很強的回憶能力,能回憶起自己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往事和所經歷的歷程,只能感知真實的現在,對於已經逝去的過去是很模糊的,所以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成長,不能憑抽象的“想”,要與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才能使孩子有明確的意識。

每當孩子有長進的時候,大人會十分驚喜,請不要只是喜在心裡,要把驚喜告訴孩子,“哇,寶寶,你爬得更快了!”“哇,你不用扶也能走了,”“瞧,鞋子小了,寶寶的腳變大了!”……用語言激勵孩子,使他對自身的變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遊戲活動

長高了

準備:不乾膠標小標記。

做法:在房間的一個固定地方,測量孩子的身高,例如門柱、牆角等地方,若可能的話可標上刻度。定期給孩子量身高,用不乾膠小標記貼在量好的身高處。每次在同一個地方給孩子量身高,先讓孩子找到上次量身高的標記,量完了讓孩子看這次身高的標記,比一比,這次的標記比上一次的標記高了,“喲,又長高了,都到這兒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在不斷的變化。

聽錄音

準備:答錄機、磁帶

做法:把孩子的各種聲音錄下來,隔一段時間放給他聽,孩子會好奇地問:“是誰呀?”告訴他,這是他自己的聲音,孩子會興奮異常。讓孩子因此認識答錄機,對錄音發生興趣,鼓勵孩子主動錄下自己的聲音,再放給自己聽,借此手段發展孩子的口頭語言,可以錄下孩子的一段話,或錄下孩子說的兒歌,講的故事等。

學念《手指歌》

兩個拇指,彎彎腰,點點頭;

兩個食指,變公雞,鬥一鬥;

兩個小指,鉤一鉤,做朋友;

兩個手掌,碰一碰,拍拍手。

這個兒歌是圍繞手的動作展開的,有很強的動作性,要邊念兒歌邊做相應的動作。先是大人念兒歌做動作給孩子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拉著孩子的小手邊念邊做動作。這個活動能讓孩子有多方面的收益,在學說兒歌的同時,認識自己的手指,意識到手指能做不同的動作,發展手指的靈活性和語言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