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實施就要先說說經穴按摩的配穴規律。
按摩的配穴有如藥物的配方一樣,
也要依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如體質、病症等),
選出相應的有關腧穴加以配伍,
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配穴是以穴對病而言,
無論側面的病症多取少陽經的穴位,
肢體後面的病症多取太陽經的穴位,
如脅肋痛取手少陽三焦經的支溝,
後背痛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
面部症症取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穀穴等。
其次才是經穴按摩的配穴方法:上面說的是配穴的一般規律,
至於在臨床具體運用時,
還有許多的配穴方法,
每種配穴方法在其一定的條件下都有其獨特的治療效果。
Advertisiment
①循經配穴法:配穴處方的基本原則是“循經取穴”就是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
根據疾病的症候,
在其所屬或相關的經脈上選取適當的穴位。
在具體運用時有本經取穴和異經取穴之分,
本經取穴即是病在某經就選取某經的穴位,
就是按“經脈所通,
主治所及’’的道理而選穴的。
本經取穴的局部取穴和遠隔取穴兩種。
局部取穴是在本經距離病變較近的部位取穴,
如屬足陽明胃經的鼻衄取巨髎;肝氣橫逆的肋痛取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
或在本經病變所在部位取穴,
如肩痛取肩髑穴,
腰痛取腎俞穴。
遠隔取穴法是在本經距離病較遠的部位取穴,
一般頭面,
軀幹部的疾病用四肢肘,
Advertisiment
膝以下的穴位治療。
如屬手太陰肺經的咳嗽取列缺穴,
屬足少陽膽經的偏頭痛取陽輔穴,
屬足厥陰肝經的頭頂痛取太沖穴。
異經取穴,
即病在某經而取與該經有關經脈的穴位。
一般是取其互為表裡經脈的四肢穴位。
如屬足陽明胃經虛寒的胃痛,
取足太陰脾經的陰陵泉穴,
屬任脈的崩漏症,
取關元穴配隱白穴,
因為足三陰☆禁☆經與任脈交會穴是關元,
而且脾有統血的功能,
故取脾經的隱白穴。
上述本經和異經取穴方法,
既可單獨應用,
也可配合使用。
肢體淺表部位的疾患多採用循經取穴法,
就是將全身體表劃分為若干區域,
以患病區域穴位為主,
再配合以與該經有關的它經穴位,
選擇該經遠距離有關的穴位,
Advertisiment
同時可配患部鄰近的穴位或阿是穴。
如肩胛部疼痛,
該部為小腸經所過,
即可取該經的後溪穴,
同時可配局部的天宗或肩貞穴,
判定患病部位所屬經絡後,
每次選用主穴和配穴各一兩個,
根據症狀,
辨清虛實,
施以相應的對症手法。
②對症配穴法:症狀是機體對疾病的反應,
一種疾病可反應出多種症狀,
一個症狀也可在多種疾病中出現,
所以對許多錯綜複雜的症狀,
應加以認真的分析,
明確診斷,
以治其本。
對症配穴法,
是針對病人的症狀而配穴的,
但需避免單純的對症治療,
如一種疾病表現出十餘種症狀,
針對這十餘種症狀進行對症配穴,
勢必造成配穴龐雜,
茫無頭緒。
所以對症配穴法適宜在下述三種情況下應用。
第一明確診斷後,
Advertisiment
在治本的基礎上,
對主要病症給予對症取穴。
如急性腹痛,
應取中脘、天樞、闌尾穴,
若病人兼有噁心、嘔吐,
取內關穴。
再如頸椎病,
應取大椎、頸中、肩井及頸部阿是穴,
若病人兼有頭暈者取風池;視力模糊者取風池、曲池;肩背痛者取天宗。
第二未明確診斷之前,
為解除病人的疾苦,
可針對主要症狀.施行對症配穴。
如腹痛、腹脹、食欲不振、大便不暢等,
應首先針對腹痛、腹脹這兩個主要症狀給予對症治療,
以解除病人的主要病痛。
第三單一的症狀可施行對症治療。
如單純失眠,
可取百會、神門、三陰☆禁☆交、足三裡、肝俞、內關;衄血可取上星、大椎、迎香、合穀;再如膈肌痙攣可取膈俞、肩井、內關;尿頻則取腎俞、中極、三陰☆禁☆交;便秘可取天樞、腹結、支溝、照海;膝關節疼痛可取梁丘、鶴頂、委中、膝眼等。
Advertisiment
循經取穴、對症配合是夫妻按摩常用的兩種配穴方法,
對此有興趣的夫妻可以在家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