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因有懷孕、哺乳的需求, 及需面對日後的更年期問題, 骨骼會比男性更脆弱, 罹患骨疾病的機會也大為提高。 本篇文章將帶領媽咪們一同來關心骨頭問題, 並告訴你如何從營養中攝取足夠的鈣質, 以及正確的保鈣方式, 不讓骨質流失!
PART 1 你的骨頭健康嗎?Health bone Happy life……
骨頭的問題, 一般人總要到中年以後才會注意到, 但是中老年所產生的骨頭疾病, 多數都和年輕時的飲食、生活習慣等脫離不了關係。 從現在起, 開始正視骨頭問題, 才能遠離疾病的威脅。
常見的3大骨頭疾病
一般來說, 女性常見的骨頭疾病為脊椎側彎、骨質疏鬆症及退化性關節炎,
Advertisiment
疾病1 脊椎側彎
脊椎側彎在年輕女性中十分常見, 發生率約為4~5%, 但多為輕度, 真正需要治療的脊椎側彎, 約占總病例的千分之一, 大部分的患者只要再觀察就可以。 脊椎側彎的成因大多原因不明, 部分學者認為在成長過程中骨頭長太快、肌肉跟不上, 使得脊椎長歪是一種可能成因。 另外, 也有些是假性的脊椎側彎, 比如長短腳、肩膀一高一低、骨盆傾斜、髖關節痙攣等, 這類型的脊椎側彎, 在X光的照射之下, 脊椎看似歪的, 但平躺時則消失, 只要改善根本原因, 就會恢復正常。 舉例來說, 有長短腳的問題, 可把鞋子的高度加高。
Advertisiment
側彎角度VS治療方法 LOOK!
造成脊椎側彎的原因很多, 有可能是先天的, 也可能與自身體質有關。 門診中, 幫患者測量脊椎的角度, 如果側彎的角度小於20度, 就是輕微的脊椎側彎, 幾乎不需要治療, 只要注意姿勢及多運動, 便能改善側彎;如果是20~35度, 則屬於中度的脊椎側彎, 必須定期追蹤檢查以及穿戴背架矯正;若側彎角度已超過35度, 且心肺功能有異常、肺活量差, 就是重度脊椎側彎, 可能要藉由手術治療。
定期追蹤 病況一把罩 LOOK!
大部分的脊椎側彎都是沒有症狀的, 多數是在體檢時才發現。 一般來說, 15歲以前, 輕度脊椎側彎的病人, 幾乎不會做處理;15歲以後的女性患者, 只要初次發病時側彎不要超過15度、一年不會增加1度, 都不會有什麼問題。
Advertisiment
疾病2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成因LOOK!
一般來說, 只要是年紀大, 一定都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不同的是程度上的輕重之分。 事實上, 30歲以前的男女, 骨質狀況差不多、密度變化不大, 但女性因為受到懷孕及更年期的影響, 年紀越大越可能罹患骨質疏鬆, 發生率至少是男性的兩倍。 不只性別, 骨質疏鬆症也和下列因素有關:
種族:黑人的骨質密度較白人與亞洲人高。
年齡:年齡越大, 危險性越高。
體質:體質越輕,
Advertisiment
遺傳:有家族病史者, 危險性越高。
停經:更年期的女性, 雌激素分泌降低, 會促使骨質流失, 假如能適當補充雌激素, 可減少產生骨質疏鬆的機會。
飲食習慣:咖啡是骨質疏鬆的殺手之一, 它會抑制鈣質的吸收、造成胃的問題, 而茶裡面的茶鹼, 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如果真的要喝茶, 最好在飯後2、3個小時再喝, 這時對鈣的影響就不存在了。 此外, 有抽煙、喝酒習慣的人, 也比較容易會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營養不良:太少攝取含鈣食物, 或是本身營養吸收較差者, 危險性越高。
生活型態:缺乏運動(適度運動可維持骨頭血流量, 吃進去的鈣才能真正進入骨頭)、常熬夜、久居室內者, 危險性越高。
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雙側卵巢切除者,
Advertisiment
長期服用藥物:比如抗痙攣藥、抗凝血劑、胃藥、利尿劑、皮質類固醇等, 都會影響鈣的代謝。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
懷孕與哺乳期間, 媽咪需要攝取更多的鈣質, 以供給母體及寶寶足夠的營養。 此外, 女性在停經後, 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會快速減少, 導致骨質流失,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停經後的婦女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幾率比一般人高。
通過儀器 正確檢測骨質疏鬆 LOOK!
骨質疏鬆症既然沒有症狀, 要正確診斷久必須通過檢查的方式。 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X光檢查與骨密度檢查, 骨質流失必須達30%以上, X光檢驗才會顯現異常, 因此X光檢查適合診斷已發生骨折的患者, 不能發現早期的骨質疏鬆症。
骨密度檢查則是藉由儀器測量來判斷骨頭的年齡,作為預測是否會骨折的指標,並瞭解如果按照現在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過下去,以後骨質會到什麼程度。
雙光能檢測儀(EXA)
超聲波檢測儀(QUS)
此檢測方式快速且無侵入性,算是簡單的篩檢,測量部位為腳踝,常被用於簡易的身體檢查,一般用於公司或社區體檢,但準確性不高。超聲波在經過固體、液體、氣體時的穿透力皆不同,且傳導速度也各異,如果測量的部位剛好有血管或有空洞,就會影響準確度。此外,測量的部位、角度不同都會有誤差,僅適合當作初步的曬檢工具。
骨質疏鬆症的保健要點LOOK!
若已確定自己罹患了骨質疏鬆症,應加強室內照明、樓梯設置扶手、浴室廚房地上注意止滑與保持乾燥等,避免跌倒骨折。另外,患者在改變姿勢與動作時,宜注意不要造成腰部的負擔,最好雙腳交替使用,並儘量不要提取重物或是彎腰。
遠離骨質疏鬆 預防勝於治療
老年化的社會來臨,現代人罹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大為提高,但是骨質疏鬆不好診斷,且有骨質疏鬆的人,有症狀的也頂多占全部的1/2到1/3,絕大多數患者都要等到跌倒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有此問題,所以最重要的觀念應為預防而非治療。以下幾點防治守則供媽咪們參考,把握這些重點,不用擔心骨質疏鬆找上自己!
Point 1 趁早存骨本
建議媽咪們應從年輕開始,及早累積“骨本”。20歲以前,吃進多少鈣質就會吸收多少,骨質在20歲時會達頂峰,20至40歲時骨質會維持平穩並開始輕微下滑,這階段宜儘量保持骨本,但是40歲以後鈣質通常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所能做的只有減少其流失的速度,故應多攝取維生素D,以增加血液中的鈣濃度,若沒有適度補充,鈣質可能會從腎臟或尿液中排掉,無法被人體吸收。
Point 2 規律的運動
每週至少維持3~4次,每次1小時的運動量,並適度曬太陽。適度運動可增加骨頭血液流量,有利於鈣質的吸收。
Point 3 戒除不良習慣
少喝咖啡或是在喝時加入脫脂奶粉以增加鈣量,且要避免長期酗酒、抽煙及熬夜。
Point 4 均衡的飲食
多攝取高鈣食物,並補充鈣片。
Point 5 高危險群的防治
停經後的女性、內分泌異常、長期服用藥物或做過卵巢切除手術的患者,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鈣片、維生素D、抑鈣激素、雌激素等。
Point 6 藥物治療
如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的現象,就要避免跌倒、不要拿過重的東西,防止骨折發生。
Point 7 定期檢查
疾病3 退化性關節炎
以骨頭問題而言,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多半是脊椎側彎,中年人可能會出現骨質疏鬆,到了老年時,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會覺得膝蓋痛,且想不出受傷的時間點,也沒有外傷,這類的骨頭疾病大部分與退化有關。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通常兩腿都會感到疼痛,可能其中一條腿更痛,在外觀上並沒有特別的紅、腫、熱、痛。一般來說,假如膝蓋處有腫脹,抽出來是血液,就表示成因為受傷所導致的關節積血;若抽出來的是膿,則表示有發炎現象,裡面有細菌;如果抽出來的是乾淨的關節液,沒有特別的問題,大多可歸因於關節退化。
長期吃止痛藥行不行?
止痛藥是有極限的,假若連續吃三、四周以上,可能會吃到胃出血,這種情況便建議直接換掉關節,不過一般來說是能拖儘量拖,畢竟人工關節的壽命只有15到30年,久了也會磨壞掉,若太早替換反而容易出問題。
保養+藥物 關節炎不惡化~LOOK!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步就是吃藥,並避免做激烈運動,但可進行溫和的運動,運動時建議使用護膝包裹住,才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如果服藥後仍未見起色,第二步就要照X光,以檢查硬骨跟硬骨之間的軟骨間隙有多大,從而得知退化的程度。正常的間隙男性應為0.4~0.5釐米、女性界於0.3~0.4釐米,倘若間距過小,表示軟骨已經被磨壞掉。
從X光檢查中可將結果分為三個等級,等級0表示什麼症狀都沒有;等級1的人表示X光中的硬骨間距沒有變窄、已開始有症狀,軟骨表面可能有刮傷但沒磨壞,建議多休息、吃藥,並避免進行劇烈運動;等級2的人代表軟骨已經磨壞、關節變窄,醫師可能會建議做關節鏡,看軟骨哪裡有壞掉,進而刮平、修平,以減少軟骨的摩擦;等級3則是很嚴重的狀況,要視病人是否能忍受,如果一年之內痛到需要吃藥的次數超過兩次、一次痛超過一個月,只好選擇換人工關節。
PART 2 骨骼健康 營養“鈣”重要 Health bone Happy life……
鈣是骨骼中最重要的礦物質,人體體重大約有1.5~2.2%是鈣質、人體99%的鈣質存在骨骼、骨腔、牙齒裡,其餘的1%會在體液與軟組織裡。想要有好的骨骼,當然就不能輕忽鈣的重要性了,只要吃對食物、用對方式,不僅能補充足夠的鈣,也能將鈣質鎖在體內,不讓它輕易流失!
骨骼&鈣 密不可分
以生理功能來說,鈣質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主要成分,但是鈣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會和磷一起結合,不過骨骼裡的鈣並非固定的,每天約有700毫克的鈣會進進出出,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每天都要補充鈣質。
advantage好處多多的鈣
鈣可以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能調節心跳、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凝固,活化酵素、激素分泌,更具有防止高血壓與腸癌的功用。簡單來說,眨個眼睛、投個球,都與鈣有關,因為鈣會影響到肌肉收縮及神經傳導,所以運動時如果覺得肌肉的收縮、神經傳導不是那麼的順暢,就要懷疑自己的鈣質的攝取是否不足;另外,鈣質攝取太少的人,情緒也會比較不穩定、有倦怠感,原因在於鈣質不夠會阻礙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
年齡VS鈣質攝取建議 suggestion
年齡、需求不同,鈣的建議攝取量也有所差異,鈣存在於骨骼中,但是很多功能都需要鈣,如果每天進出的鈣質不夠,第一個就會從骨骼中釋放到血液裡執行功能,當然骨骼中的鈣質就會越來越少,在此提供各年齡的鈣質攝取值提供大家參考:
13~18歲: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200毫克。
19歲以上: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000毫克。
懷孕期的媽咪:小於18歲的孕媽咪,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200毫克;19歲以上的孕媽咪,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000毫克。
哺乳期的媽咪:小於18歲的
除了鈣質以外,蛋白質、磷、維生素C、維生素D、鉀、鎂、鋅、銅、錳,也都與骨骼的健康息息相關,現在就讓我們來一同關心,這些營養素對骨骼有哪些幫助!
蛋白質:蛋白質是建構骨骼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是攝取過多又會加速鈣的流失,因此蛋白質一天攝取量最好是每公斤體重1~1.2克左右,切忌過量,才不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與新陳代謝,其中又以維生素D3的效果最好,但是維生素D如果太多時,會把鈣送到不該存積的地方。舉例而言,若維生素D太多,會導致太多的鈣跑到柔軟組織裡,造成鈣化。一般來說,維生素D主要來源為陽光的照射,如果天氣好外出曬個太陽,皮膚裡的維生素D先質就會轉變成維生素D。比較擔心的是,有些人求好心切,會特地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如魚肝油等,這反倒容易因過量而導致維生素D中毒,其實只要照正常飲食即可,不需要特別補充。
維生素C:鈣的吸收喜歡在酸性的狀態下,想促進鈣質吸收的媽咪,不妨隨餐吃些維生素C。
磷:幫助建構骨骼。
鉀:能避免骨質的分解、流失。
鎂:有助於骨礦物結晶的形成。
銅:若缺乏會使骨骼強度減弱。
保骨食物大公開~ health food
想要補充鈣質,主要仍是從飲食上著手,以下幾類食物都含有鈣質,不妨列為優先考慮:
乳製品——牛奶、羊奶、芝士、優酪乳、乳酪等,是較豐富與方便的鈣質來源。
植物性食物——深綠色蔬菜中也含有鈣質,不過鈣利用率比較不好(平均約為25~30%),因其中往往含有草酸、植酸、會與鈣相結合,不容易吸收。
動物性食物——動物的骨骼、小魚幹。
豆類食物——黃豆、紅豆、綠豆等各種豆類食物,皆含有鈣質;此外,傳統豆腐裡的凝固劑含有添加鈣,不過豆腐的鈣質含量沒那麼高,利用也不是很好。
核果類——堅果等。
提高鈣的利用率 這樣做就對了!
嬰兒與懷孕期的婦女,鈣的吸收率會增加,甚至可高達60%,這是因為人體對鈣質的需求量大,但是正值更年期與停經後的婦女、老年人、鈣的利用率會大為降低。
想要補充鈣質,最好的方式是從食物中攝取,但若無法從食物中取得足夠的鈣質,也可搭配吃鈣的補充劑,而最多的就是碳酸鈣、檸檬鈣、檸酸鈣等。不過鈣的最大上限為一日攝取2500毫克,可別過量了!500毫克的鈣,吸收效果最好,假如飲食中無法攝取,確實要吃補充劑,只要吃到這個量即可,多吃無益。
milk牛奶~重要的鈣質來源
目前,有喝牛奶習慣的人普遍不高,但是牛奶卻是很重要的鈣質來源,如果可以,建議每天喝1~2杯牛奶,來補充鈣質。倘若你是屬於乳糖不耐症的體質,喝牛奶容易拉肚子,建議可吃些乳製品,並試著喝少量牛奶,不過量必須慢慢增加,也許第一天只喝50cc,隔天再增至100cc的量,依此類推,但為了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應喝溫牛奶,不要喝冰的,假如仍完全無法接受牛奶,哺乳改吃發酵的乳製品,比如優酪乳,也可選擇喝低乳糖的牛奶。
exercise運動可以增加鈣的吸收?!
許多人以為,運動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事實上,運動是有助於鈣的流失,並能幫助鈣質存在骨骼裡,而非能“補鈣”。然而,也不是所有的運動都具有這樣的好處,建議選擇負重或是抗阻力的運動,以維持肌肉的量,讓骨骼更健康,比如:舉重、跑步、有氧舞蹈等。另外,如果是更年期的婦女,除了飲食部分要注意外,也可能要藉由補充雌激素,來維持生理狀況。
飲食小叮嚀
豆類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它含有許多礦物質,有利於骨骼健康,特別是黃豆,釐米含有大豆異黃酮,其化學結構和雌激素很像,故又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能促進骨質的合成、抑制脂肪組織的增生,具有調節血脂等保護作用,對更年期的婦女來說,是很好的保健食物。但是,服用大豆異黃酮的劑量不宜太大,因其尚在研究階段,一般還是建議直接從食物中攝取,媽咪們不妨每天吃一種黃豆製品,比如喝豆漿或是吃豆腐等。
不能發現早期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檢查則是藉由儀器測量來判斷骨頭的年齡,作為預測是否會骨折的指標,並瞭解如果按照現在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過下去,以後骨質會到什麼程度。
雙光能檢測儀(EXA)
超聲波檢測儀(QUS)
此檢測方式快速且無侵入性,算是簡單的篩檢,測量部位為腳踝,常被用於簡易的身體檢查,一般用於公司或社區體檢,但準確性不高。超聲波在經過固體、液體、氣體時的穿透力皆不同,且傳導速度也各異,如果測量的部位剛好有血管或有空洞,就會影響準確度。此外,測量的部位、角度不同都會有誤差,僅適合當作初步的曬檢工具。
骨質疏鬆症的保健要點LOOK!
若已確定自己罹患了骨質疏鬆症,應加強室內照明、樓梯設置扶手、浴室廚房地上注意止滑與保持乾燥等,避免跌倒骨折。另外,患者在改變姿勢與動作時,宜注意不要造成腰部的負擔,最好雙腳交替使用,並儘量不要提取重物或是彎腰。
遠離骨質疏鬆 預防勝於治療
老年化的社會來臨,現代人罹患骨質疏鬆的機會大為提高,但是骨質疏鬆不好診斷,且有骨質疏鬆的人,有症狀的也頂多占全部的1/2到1/3,絕大多數患者都要等到跌倒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有此問題,所以最重要的觀念應為預防而非治療。以下幾點防治守則供媽咪們參考,把握這些重點,不用擔心骨質疏鬆找上自己!
Point 1 趁早存骨本
建議媽咪們應從年輕開始,及早累積“骨本”。20歲以前,吃進多少鈣質就會吸收多少,骨質在20歲時會達頂峰,20至40歲時骨質會維持平穩並開始輕微下滑,這階段宜儘量保持骨本,但是40歲以後鈣質通常只會減少不會增加,所能做的只有減少其流失的速度,故應多攝取維生素D,以增加血液中的鈣濃度,若沒有適度補充,鈣質可能會從腎臟或尿液中排掉,無法被人體吸收。
Point 2 規律的運動
每週至少維持3~4次,每次1小時的運動量,並適度曬太陽。適度運動可增加骨頭血液流量,有利於鈣質的吸收。
Point 3 戒除不良習慣
少喝咖啡或是在喝時加入脫脂奶粉以增加鈣量,且要避免長期酗酒、抽煙及熬夜。
Point 4 均衡的飲食
多攝取高鈣食物,並補充鈣片。
Point 5 高危險群的防治
停經後的女性、內分泌異常、長期服用藥物或做過卵巢切除手術的患者,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用鈣片、維生素D、抑鈣激素、雌激素等。
Point 6 藥物治療
如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的現象,就要避免跌倒、不要拿過重的東西,防止骨折發生。
Point 7 定期檢查
疾病3 退化性關節炎
以骨頭問題而言,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多半是脊椎側彎,中年人可能會出現骨質疏鬆,到了老年時,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會覺得膝蓋痛,且想不出受傷的時間點,也沒有外傷,這類的骨頭疾病大部分與退化有關。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通常兩腿都會感到疼痛,可能其中一條腿更痛,在外觀上並沒有特別的紅、腫、熱、痛。一般來說,假如膝蓋處有腫脹,抽出來是血液,就表示成因為受傷所導致的關節積血;若抽出來的是膿,則表示有發炎現象,裡面有細菌;如果抽出來的是乾淨的關節液,沒有特別的問題,大多可歸因於關節退化。
長期吃止痛藥行不行?
止痛藥是有極限的,假若連續吃三、四周以上,可能會吃到胃出血,這種情況便建議直接換掉關節,不過一般來說是能拖儘量拖,畢竟人工關節的壽命只有15到30年,久了也會磨壞掉,若太早替換反而容易出問題。
保養+藥物 關節炎不惡化~LOOK!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第一步就是吃藥,並避免做激烈運動,但可進行溫和的運動,運動時建議使用護膝包裹住,才不會加速關節磨損。如果服藥後仍未見起色,第二步就要照X光,以檢查硬骨跟硬骨之間的軟骨間隙有多大,從而得知退化的程度。正常的間隙男性應為0.4~0.5釐米、女性界於0.3~0.4釐米,倘若間距過小,表示軟骨已經被磨壞掉。
從X光檢查中可將結果分為三個等級,等級0表示什麼症狀都沒有;等級1的人表示X光中的硬骨間距沒有變窄、已開始有症狀,軟骨表面可能有刮傷但沒磨壞,建議多休息、吃藥,並避免進行劇烈運動;等級2的人代表軟骨已經磨壞、關節變窄,醫師可能會建議做關節鏡,看軟骨哪裡有壞掉,進而刮平、修平,以減少軟骨的摩擦;等級3則是很嚴重的狀況,要視病人是否能忍受,如果一年之內痛到需要吃藥的次數超過兩次、一次痛超過一個月,只好選擇換人工關節。
PART 2 骨骼健康 營養“鈣”重要 Health bone Happy life……
鈣是骨骼中最重要的礦物質,人體體重大約有1.5~2.2%是鈣質、人體99%的鈣質存在骨骼、骨腔、牙齒裡,其餘的1%會在體液與軟組織裡。想要有好的骨骼,當然就不能輕忽鈣的重要性了,只要吃對食物、用對方式,不僅能補充足夠的鈣,也能將鈣質鎖在體內,不讓它輕易流失!
骨骼&鈣 密不可分
以生理功能來說,鈣質是構成牙齒和骨骼的主要成分,但是鈣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會和磷一起結合,不過骨骼裡的鈣並非固定的,每天約有700毫克的鈣會進進出出,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每天都要補充鈣質。
advantage好處多多的鈣
鈣可以維持正常神經的感應性,能調節心跳、肌肉收縮,幫助血液凝固,活化酵素、激素分泌,更具有防止高血壓與腸癌的功用。簡單來說,眨個眼睛、投個球,都與鈣有關,因為鈣會影響到肌肉收縮及神經傳導,所以運動時如果覺得肌肉的收縮、神經傳導不是那麼的順暢,就要懷疑自己的鈣質的攝取是否不足;另外,鈣質攝取太少的人,情緒也會比較不穩定、有倦怠感,原因在於鈣質不夠會阻礙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
年齡VS鈣質攝取建議 suggestion
年齡、需求不同,鈣的建議攝取量也有所差異,鈣存在於骨骼中,但是很多功能都需要鈣,如果每天進出的鈣質不夠,第一個就會從骨骼中釋放到血液裡執行功能,當然骨骼中的鈣質就會越來越少,在此提供各年齡的鈣質攝取值提供大家參考:
13~18歲: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200毫克。
19歲以上: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000毫克。
懷孕期的媽咪:小於18歲的孕媽咪,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200毫克;19歲以上的孕媽咪,每日鈣質建議量為1000毫克。
哺乳期的媽咪:小於18歲的
除了鈣質以外,蛋白質、磷、維生素C、維生素D、鉀、鎂、鋅、銅、錳,也都與骨骼的健康息息相關,現在就讓我們來一同關心,這些營養素對骨骼有哪些幫助!
蛋白質:蛋白質是建構骨骼的主要材料之一,但是攝取過多又會加速鈣的流失,因此蛋白質一天攝取量最好是每公斤體重1~1.2克左右,切忌過量,才不會造成腎臟的負擔、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維生素D:可幫助鈣的吸收與新陳代謝,其中又以維生素D3的效果最好,但是維生素D如果太多時,會把鈣送到不該存積的地方。舉例而言,若維生素D太多,會導致太多的鈣跑到柔軟組織裡,造成鈣化。一般來說,維生素D主要來源為陽光的照射,如果天氣好外出曬個太陽,皮膚裡的維生素D先質就會轉變成維生素D。比較擔心的是,有些人求好心切,會特地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如魚肝油等,這反倒容易因過量而導致維生素D中毒,其實只要照正常飲食即可,不需要特別補充。
維生素C:鈣的吸收喜歡在酸性的狀態下,想促進鈣質吸收的媽咪,不妨隨餐吃些維生素C。
磷:幫助建構骨骼。
鉀:能避免骨質的分解、流失。
鎂:有助於骨礦物結晶的形成。
銅:若缺乏會使骨骼強度減弱。
保骨食物大公開~ health food
想要補充鈣質,主要仍是從飲食上著手,以下幾類食物都含有鈣質,不妨列為優先考慮:
乳製品——牛奶、羊奶、芝士、優酪乳、乳酪等,是較豐富與方便的鈣質來源。
植物性食物——深綠色蔬菜中也含有鈣質,不過鈣利用率比較不好(平均約為25~30%),因其中往往含有草酸、植酸、會與鈣相結合,不容易吸收。
動物性食物——動物的骨骼、小魚幹。
豆類食物——黃豆、紅豆、綠豆等各種豆類食物,皆含有鈣質;此外,傳統豆腐裡的凝固劑含有添加鈣,不過豆腐的鈣質含量沒那麼高,利用也不是很好。
核果類——堅果等。
提高鈣的利用率 這樣做就對了!
嬰兒與懷孕期的婦女,鈣的吸收率會增加,甚至可高達60%,這是因為人體對鈣質的需求量大,但是正值更年期與停經後的婦女、老年人、鈣的利用率會大為降低。
想要補充鈣質,最好的方式是從食物中攝取,但若無法從食物中取得足夠的鈣質,也可搭配吃鈣的補充劑,而最多的就是碳酸鈣、檸檬鈣、檸酸鈣等。不過鈣的最大上限為一日攝取2500毫克,可別過量了!500毫克的鈣,吸收效果最好,假如飲食中無法攝取,確實要吃補充劑,只要吃到這個量即可,多吃無益。
milk牛奶~重要的鈣質來源
目前,有喝牛奶習慣的人普遍不高,但是牛奶卻是很重要的鈣質來源,如果可以,建議每天喝1~2杯牛奶,來補充鈣質。倘若你是屬於乳糖不耐症的體質,喝牛奶容易拉肚子,建議可吃些乳製品,並試著喝少量牛奶,不過量必須慢慢增加,也許第一天只喝50cc,隔天再增至100cc的量,依此類推,但為了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應喝溫牛奶,不要喝冰的,假如仍完全無法接受牛奶,哺乳改吃發酵的乳製品,比如優酪乳,也可選擇喝低乳糖的牛奶。
exercise運動可以增加鈣的吸收?!
許多人以為,運動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事實上,運動是有助於鈣的流失,並能幫助鈣質存在骨骼裡,而非能“補鈣”。然而,也不是所有的運動都具有這樣的好處,建議選擇負重或是抗阻力的運動,以維持肌肉的量,讓骨骼更健康,比如:舉重、跑步、有氧舞蹈等。另外,如果是更年期的婦女,除了飲食部分要注意外,也可能要藉由補充雌激素,來維持生理狀況。
飲食小叮嚀
豆類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它含有許多礦物質,有利於骨骼健康,特別是黃豆,釐米含有大豆異黃酮,其化學結構和雌激素很像,故又被稱為植物性雌激素,能促進骨質的合成、抑制脂肪組織的增生,具有調節血脂等保護作用,對更年期的婦女來說,是很好的保健食物。但是,服用大豆異黃酮的劑量不宜太大,因其尚在研究階段,一般還是建議直接從食物中攝取,媽咪們不妨每天吃一種黃豆製品,比如喝豆漿或是吃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