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情商教育>正文

如何防止孩子產生戀父或戀母情結?

如何防止孩子產生戀父或戀母情結?

如果我們問一個3歲到6歲之間的孩子:"你是誰?"他(她)都會告訴你, 他(她)叫什么名字。 如果我們問:"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孩子一般都不會答錯。

這說明, 3歲以上的孩子都出現了兩項看來不起眼, 卻至關重要的心理發育。 首先, 通過自己所獨有的名字, 孩子已經能夠把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 他(她)已經具有初步獨立的自我。 也正是在3 歲以后, 孩子能夠初步地自己照顧自己, 在生活需要方面開始擺脫對父母的完全依賴。 其次, 通過大人的灌輸, 孩子已經能夠分辨男女并能把自己劃進男或女的范圍。

Advertisiment
這就是最初步的性別角色的形成,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順利地發育到這一步。

可惜, 非常多的父母都不知道或忽視了這是第一步, 而且是進入危機之門的一步。 在3歲到6歲期間, 孩子必然會在感情上更加依戀父母中一方。 這時只能有四種可能:戀父、戀母、全戀或者都不戀。

人們習慣上把這看作親情問題, 如果孩子不依戀自己, 許多人會以為是因為自己親得還不夠, 于是加倍彌補。 有些人覺得無所謂, 尤其那些感情較好的夫妻, 常常覺得孩子親誰都一樣。 其實, 這是孩子在進行性別角色方面的認同。 也就是說, 既然孩子知道自己是男是女, 也知道父是男母是女, 于是男孩子就需要格外親近具有男性心理特征的父親,

Advertisiment
把父親當作本性(全體男子)的典型代表, 從他那里學習男性特有的性格氣質和舉止神態, 將來才能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承認的男人。 同樣, 女孩也需要親近女性化的母親, 以便學會如何做女人。 3歲到6歲的孩子不會去崇拜高倉健或毛阿敏, 他們唯有學習父親或母親, 將來才不會變成"娘娘腔"或"假小子"。

理想的狀況應該是, 男孩跟父親認同, 女孩跟母親認同。 如果顛倒過來, 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礙", 有可能發展為排斥甚至仇視異性, 嚴重的可能形成同性戀的潛在內因。 如果孩子"不偏不倚"地依戀父母雙方, 那么這并不是好事。 它表明, 孩子弄不清應該依戀誰、學習誰。 這實際上跟孩子對父母都不依戀是一樣的,

Advertisiment
容易導致將來"性身份障礙"缺乏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應有的自信、自愛和自律。 這同樣可能造成"男不男, 女不女", 帶來"性身份障礙"那樣的后果。

許多父母總以為這是危言聳聽。 當然, 真的發展為同性戀的孩子確實為數甚少, 但是看看婚戀障礙嚴重的那些男女, 不那么極端的情況都相當普遍。 有些小伙子怯于接近女性, 有的則有"女性崇拜"或"恐懼女性"情緒, 甚至影響婚后性☆禁☆生☆禁☆活。 有些姑娘內心企求"丈夫如父親"式的對象, 有的則痛恨自己身為女人甚至擴大為仇視所有男人。 追根尋底, 都與他們在成長中過分依戀異性父母或誰都不依戀有密切關系。

現在許多父母仍在不自覺地重蹈復轍。 人們總以為爸爸更親女兒、媽媽更親兒子是天經地義,

Advertisiment
卻忘了自己格外親子女的時候, 還應該加倍地鼓勵和引導男孩去崇敬父親、女孩去理解母親。 有的夫妻展開"親情爭奪戰", 都希望獨生子女更親自己, 卻忘了自己和孩子的性別。 許多母親自以為看透了男人(其實只是自己丈夫)的"弱點", 立志要親手把兒子培養成真正的男子漢。 有時父親處怕女兒沾上她媽媽的"毛病"。 一些夫妻實行"二保一", 如果有個獨生女, 她與庸碌繁瑣的母親怎么能認同呢?反過來, 精神上壓倒對方的女強人, 又讓兒子向父親學什么呢?最要命是一些自己性別身份就不甚合格的父母, 再不注意性別教育, 很可能代代沿襲心理上的中性人。

許多父母都注意了,

Advertisiment
不要給男孩穿花衣服, 不要讓女孩爬墻上樹。 但更為重要的是, 應該主動地多跟同性孩子一起玩, 把交流和示范融匯在共同玩樂之中。 這是孩子"游戲期"性別角色培養的根本"秘訣"。 父子共同"騎馬打仗"、捉螞蟻;母女一塊兒打扮布娃娃、"跳房子";這才是有益的天倫之樂。 父母過于自我封閉, 或者只會買好東西, 開發智力, 是無法促進孩子的性別認同的。 異性成員組成的單親家庭或者夫妻不和的家庭, 對子女成長極為不利, 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這樣的家庭無法較好地培養孩子的性別角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