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婆媳20個育兒觀念大比拼

傳統婆婆PK現代媳婦:婆媳育兒觀念大比拼!

婆媳之間的“硝煙”往往是由於觀念不同引起的, 媳婦自恃科學、前衛, 婆婆自命經驗豐富, 誰對誰錯?請看專家評判。

婆說婆有理, 媳說媳科學, 看專家怎麼說吧

★ 1、洗澡好不好?

傳統觀點:嬰兒不髒, 沒必要洗澡。 而且新生兒體軟, 弄不好會弄傷嬰兒, 或者引發感冒。

現代觀點:新生兒皮膚柔嫩, 防禦能力差, 新陳代謝旺盛, 如不經常洗澡, 汗液及其他排泄物蓄積會刺激皮膚, 容易發生皮膚感染, 故應經常洗澡。

專家點評:現代觀點更科學。 新生兒出生後第二天即可洗澡, 有條件的最好每天或隔天洗一次澡。

Advertisiment
冬天可減少次數, 每週l~2次。

專家提醒:

·洗澡前半小時內不要餵奶, 以免溢奶, 洗後可喂一次奶。

·水溫以感覺手背不燙為合適。

·洗澡時, 母親用拇指及食指或中指按住孩子的雙耳, 使耳廓蓋住耳朵眼, 以防水進入耳朵裡。

·在臍帶未脫落前不可將新生兒全身浸入水中, 防止臍帶污染引起感染。

· 動作要輕柔敏捷, 每次洗澡不超過10分鐘。

★ 2、借奶要不要?

傳統觀點:產婦的初乳發黃, 不可食。 嬰兒出生後最好吃幾天其他正在哺乳的產婦的奶, 這樣的孩子日後不挑食。

現代觀點:媽媽的初乳是為嬰兒準備的最理想食物, 不僅營養豐富, 而且含有多種預防、抵抗疾病的抗體和免疫細胞, 對保護寶寶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Advertisiment
借奶不僅沒必要, 而且不衛生。

專家點評:傳統觀點其實是以前因初產產婦奶水稀少而沿襲下來的一種老習慣。 初乳中活的淋巴細胞, 進入新生兒體內, 製造的免疫球蛋白A, 能殺傷侵入嬰兒機體的細菌和病毒, 保護嬰兒免受胃腸內細菌的侵害;巨噬細胞可以吞掉病菌;乳酸可防止細菌在嬰兒大腸內繁殖等等。 所以, 無論母乳分泌多少, 都要讓寶寶吃到媽媽的初乳。

專家提醒:

·寶寶降生後, 應儘早吸吮媽媽的雙側乳☆禁☆頭, 媽媽餵奶前要清潔乳☆禁☆頭。

·每次餵奶時間以15~20分鐘為宜, 以免新媽媽乳☆禁☆頭受傷。

·媽媽應睡眠充足, 心情愉快, 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 多喝水, 以便讓乳汁更多更好。

★ 3、硬枕軟枕好?

傳統觀點:嬰兒睡硬一些的枕頭可以使頭骨長得結實,

Advertisiment
腦袋的外形長得好看。

現代觀點:嬰兒頭大, 幾乎與肩同寬, 側臥時頭與身體也在同一平面。 因此, 沒有必要使用枕頭。

專家點評:小兒顱骨較軟, 鹵門和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 長期使用質地過硬的枕頭, 易造成頭顱變形, 或一側臉大, 一側臉小, 影響外形美觀。 但現代觀點也不全面, 剛出生的嬰兒平躺睡覺時, 背和後腦勺在同一平面上, 頸、背部肌肉自然鬆馳, 可以不用枕頭。 但孩子3個月後開始學抬頭, 脊柱頸段出現向前的生理彎曲。 為了維持生理彎曲, 保持體位舒適, 最好使用枕頭。

專家提醒:

·嬰兒枕頭高度以3~4釐米為宜, 並根據嬰兒發育狀況, 逐漸調整枕頭的高度。 枕頭的長度與嬰兒的肩部同寬最為適宜。

Advertisiment

·枕芯質地應柔軟、輕便、透氣、吸濕性好, 枕頭與頭部接觸區儘量做成與頭顱後部相似的形狀, 枕套可選用半新的棉布製作。

·小兒新陳代謝旺盛, 頭部出汗較多, 汗液和頭皮屑混合易誘發顏面濕疹及頭皮感染。 因此, 嬰兒的枕芯要經常在太陽下暴曬, 枕套要常洗常換, 保持清潔。

★ 4、晚上咋照料?

傳統觀點:嬰兒應當和父母同床睡, 夜間方便照料。

現代觀點:現代生活壓力太大, 年輕父母睡得太沉, 容易忽略嬰兒的存在而造成嬰兒窒息, 所以, 應該讓嬰兒獨立睡在嬰兒床內。

專家點評:兩種方式各有利弊。 傳統方式有利於和嬰兒交流感情, 白天父母不能與嬰兒親近, 夜間可以補償過來。 但這種方式會影響年輕父母的睡眠品質,

Advertisiment
使他們沒有充沛的精力投入第二天的工作。 現代方式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但不利於及時解決孩子的需求。 其實, 把嬰兒床緊靠父母的大床是個不錯的辦法。

專家提醒:

· 嬰兒睡眠時, 不應給他蒙腦袋。

· 嬰兒床不應放在窗簾、幃帳等附近, 以免簾布被風吹到嬰兒臉部影響嬰兒呼吸。

· 床頭、床尾板不應有孔洞, 以免嬰兒手腳被卡住。

★5、 刮眉能長粗?

傳統觀點:滿月時給嬰兒刮眉, 將來長出的眉毛會更黑更濃密。

現代觀點:嬰兒的眉毛在3~6個月時會自然脫落, 長出新眉, 所以根本沒必要給新生兒刮眉。

專家點評:嬰兒毛髮的狀況與遺傳因素及母親孕期的營養有關, 與剃不剃無關。

專家提醒:

·給嬰兒刮眉難免刮出外傷, 引起感染, 眉毛可能因之無法再生。

·刮掉眉毛會使眼睛少了一層保護的防線,易引發眼部疾病。

· 一些家長不僅給嬰兒刮眉,還給嬰兒剃掉胎髮,這樣 會剃掉胎兒頭上具有保護作用的“胎皮”,使細菌侵入,甚至引起頭皮疾病。

★ 6、吃奶喝水否?

傳統觀點:奶是奶,水是水,給孩子喝點水沒壞處。

現代觀點:母乳或牛奶有大量水分,而且營養豐富,不必再給嬰兒喂水了。

專家點評:自以為最懂營養學的現代父母這次要向“土辦法”學習了。嬰兒和大人一樣需要喝水。水在成人體內約占65%,嬰兒約占70%~75%。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嬰兒對水的需要相對要比成人多些,正常嬰兒每天需水量約為150毫升/公斤體重 。除了餵奶外,給嬰兒喝點白開水是必要的。

專家提醒:

·由於嬰兒腎臟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如果飲水不足,奶粉再調製過濃,或在輔食內加鹽過多,往往會加重其腎臟負擔。

·如果嬰兒一天之內尿量和排尿次數很少,又煩躁不安,睡眠不好,晚上哭鬧,就應考慮到孩子可能缺水。

·給嬰兒餵奶前不要給嬰兒喝水,更不要給嬰兒喝糖水,否則,會減弱嬰兒對母乳的興趣。

★ 7、哭了就要喂?

傳統觀點:嬰兒肚饑就會哭,嬰兒餓了就得喂。

現代觀點:人的生活要有規律:定時進食、定時睡眠,所以對嬰兒的餵奶時間也要有規律,即定時餵奶。

專家點評:我們提倡按需哺乳和定時哺乳相結合的方式。從一開始就定時喂哺,這不僅可能滿足不了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可能由於吸吮刺激不夠頻繁而導致乳汁分泌的減少。按需餵奶可有效地刺激催乳素的分泌,能使乳汁分泌得早些,還可預防奶脹,降低急性乳腺炎的發生。但按需餵養不等於一哭就喂。因為寶寶啼哭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尿濕了,也許是想要人抱了,也許是受到驚嚇了,等等,媽媽應該作出分析判斷。經過1~2周後,嬰兒的吃奶需求就會漸漸地形成一定的規律,兩個月後根據規律採用按時哺乳比較好。

專家提醒:

·有些嬰兒過於安靜,即使餓了也不啼哭。所以,對這些不善於啼哭的嬰兒,就應該注意他們的體重。如果嬰兒體重不增加時,就應該考慮增加喂哺的次數了。

·有些嬰兒老是有吃奶的要求,其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嬰兒吸吮位置不正確,吃不到足量的奶;二是吃的時間很長,由於疲勞而入睡,但很快又醒;三是餵奶時間太短或母乳過稀。如果存在上述問題,那就要改進喂哺技術了。

★8、 擦奶皮膚好?

傳統觀點:將乳汁塗抹在嬰兒的臉上可使孩子的皮膚嫩白細膩。

現代觀點:嬰兒肌膚嬌嫩,乳汁腐壞後,細菌容易落戶繁殖。

專家點評: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是嬰兒的最佳食品,但也是細菌生長繁殖的良好培養基。新生兒面部皮膚特別嬌弱,血管極其豐富,細菌如果從毛孔侵入,會使嬰兒面部皮膚產生紅暈,不久變成小皰繼而化膿。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潰爛以致形成疤痕,破壞寶寶的容貌。

專家提醒:

·嬰兒本身的皮膚已經很細膩,注意其皮膚清潔比養護還要重要。

· 如果怕嬰兒皮膚乾燥,擦拭化妝品,請選用不含刺激的嬰兒專用護膚品。

★9、 鮮奶勝奶粉?

傳統觀點:產婦奶水不夠用鮮牛奶要比奶粉好,因為牛奶的成分是適合小牛犢的營養需要的。

現代觀點:人畢竟是高級哺乳動物,嬰兒的需要和牛犢的需要不會相同,所以嬰幼兒配方奶粉比牛奶好。

專家點評:鮮牛奶雖然很適合於小牛犢,但對於嬰兒來說,鮮牛奶中含有太多的蛋白質和磷,而含鐵、葉酸太少,很容易出現胃腸不消化和缺鐵、缺葉酸。在合適的配方奶粉中,蛋白質被分解成原子單位即氨基酸,因此很容易被嬰兒消化和吸收。所以,在寶寶滿1歲以前,對於那些母乳不能滿足餵養的產婦來說,一種近似於母乳的標準嬰兒配方奶粉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專家提醒:

會有一些嬰兒對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質甚至對於糖有不耐性或者過敏,但相比之下,對鮮牛奶中的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的嬰兒數量更多(8%)。這種過敏反應通常表現為腹瀉、體重增長緩慢,有時還有可能出現腹痛。

★ 10、魚肝油沒必要?

傳統觀點:以前的孩子什麼都不加,也長得很好。所以,加魚肝油之類沒必要。

現代觀點:由於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所以嬰兒一般從1~3個月起就應添加魚肝油,以促進鈣磷的代謝吸收。

專家點評:魚肝油是一種維生素類藥物,主要含有維生素A和D,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小兒佝僂病和夜盲症,嬰幼兒適量補充有好處。

專家提醒:

·維生素A、D均為脂溶性維生素,與其他水溶性維生素如B1、B2等不同,過量攝入維生素A、D不能被及時排除,而會在體內貯存起來,進而產生毒性作用,所以補充魚肝油不宜過多。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可產生維生素D,戶外活動多的嬰幼兒可以少用魚肝油。

·一些嬰兒食品如亨氏嬰兒營養米粉系列,已強化維生素A、D,有規律食用這類輔食可以減少魚肝油用量。

·魚肝油同時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D,兩者的功能及副作用又各不相同,在治療佝僂病或夜盲症時,因用量較大,時間較長,應分別使用單純的維生素D或A製劑,以免導致另一種維生素中毒。

★ 11、指甲剪不剪?

傳統觀點:嬰兒的指甲比較軟,長了自然就斷了,沒必要剪。

現代觀點:嬰兒的指甲長得特別快,指甲太長時,藏汙納垢,成為多種疾病的傳播源,很不衛生,一定要剪。

專家點評:一兩個月的嬰兒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長。長指甲容易折斷,甚至傷了指頭,嬰兒也容易被自己的指甲抓破嬌嫩的皮膚。因此,剪指甲是必要的。

專家提醒:

·剪指甲要在嬰兒不動的時候剪,最好等孩子熟睡時剪。

· 儘量用細小的剪刀來剪,不要剪太多,以免剪傷皮膚。

· 嬰兒喜歡用手抓撓,所以剪指甲時不要留角,要剪成圓形。

★ 12、捂著不感冒?

傳統觀點:新生兒皮膚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層較薄,容易散失熱量,加上中樞神經不完善,故應在衣被上注意保暖。

現代觀點: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是統一的。對外界的冷、熱等各種刺激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在外界自然因素不斷作用于人體時,可使大腦皮層建立條件反射,增強身體的耐受力。如果孩子整天處於衣被控制的溫度下,就不利於這種耐受力的形成,一旦遇到外界環境變化就會得病。

專家點評:新生兒體溫中樞尚未成熟,不能妥善地調節體溫,體溫會隨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寶寶一出生便立即要採取保暖措施,但也不要嚴捂過分,以寶寶手足暖和不出汗為宜。如果衣被過厚,保暖過度,孩子身體處於較高的環境溫度下,此時如果喂水量不足,孩子會出現發熱、脫水症狀。此外,孩子穿蓋太厚,身體活動餘地太小,會直接影響其血液迴圈,不利於其健康發育。另外,孩子與父母身體接觸較少,也不利於相互之間的感情交流。

專家提醒:

·室溫應保持在20~24℃為宜。

·夏季要開窗,但風不要直接吹在母子身上。

·應通過加強鍛煉來增強孩子的體質,不應靠增厚衣服“保護”,要根據外界環境的改變適當增減衣服。

★13、 嚼了助消化?

傳統觀點:小孩兒沒牙,大人幫他咀嚼食物有利於其消化。

現代觀點:用絞碎機把食物做成糊狀比嚼給孩子吃要衛生。

專家點評:在人們的口腔中,正常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即使是刷牙,也不能把它們全清除掉。有些成年人口腔不潔,生有牙病或口腔疾病,這些致病微生物在口腔記憶體在更多,小兒食入被大人咀嚼過的食物,會將這些致病微生物帶入體內,再加上小兒免疫功能低下,則有可能引起疾病的發生,如嘔吐、肝炎和結核病等,給小兒造成嚴重危害。

專家提醒:

·大人身體好並不等於口腔中不含有致病菌,只不過有的人抵抗力強,沒有發病而已。

·鍛煉寶寶自己的咀嚼能力才真正有助於寶寶的消化吸收。據調查,農村寶寶的牙齒普遍比城市寶寶的牙齒整齊,消化機能普遍比城市寶寶強,就是因為農村寶寶吃粗糧的多,自己咀嚼的機會多,消化能力也隨之加強。

·絞碎機要注意清潔,不然食物殘留也會導致細菌滋生。最好每次使用前都用沸水燙一下。

★ 14、天熱怎麼熬?

傳統觀點:“坐月子”就是得“坐”在屋裡捂著,夏天也萬萬不可被風吹著。

現代觀點:夏天屋裡悶,開開空調,大人孩子都不長痱子。

專家點評:坐月子這兩個極端都不可取。如果不開門窗,空氣不流通,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濃度增高,產婦和新生兒在污濁的空氣裡生活極易患呼吸系統疾病。但是如果孕婦直接吹風扇或室溫過低,可使表皮毛細血管收縮,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從而使動脈血壓暫時升高,加重心臟負擔。而在夏季,嬰幼兒毛細血管擴張,汗毛孔開放。若受冷空氣侵襲,毛細血管收縮,汗毛孔緊閉,體內熱散發不出來,容易使體溫調節中樞和血液迴圈中樞失去平衡,引起感冒、發熱、咳嗽等病症。

專家提醒:

·若用空調,不能直吹,室內室外溫差不能高於5℃,最低溫度不能低於27℃。

· 如果給嬰兒用涼席,不要用竹席,因為竹席比較硬,也比較粗糙。最好用品質好的草席,並注意經常清潔草席。

★ 15、太陽怎麼曬?

傳統觀點:小孩皮嫩,不能曬,容易曬傷。

現代觀點:帶著孩子在戶外曬太陽,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鈣質吸收,可謂一舉兩得。

專家點評:太陽光中的紅外線溫度較高,對人體主要起溫熱作用,可使身體發熱,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增加人體活動功能,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裡一種叫麥角膽固醇的物質轉變成維生素D。 維生素D進入血液後能幫助吸收食物中的鈣和磷,可以預防和治療佝僂病;紫外線還可以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防止貧血,並可殺除皮膚上的細菌,增加皮膚的抵抗力。

專家提醒:

·嬰兒太小時,不能直接到室外曝曬。 一般要等出生3~4周後,才能把新生兒抱到戶外曬太陽,而且開始的時間要短,只曬一部分,然後再慢慢地增加時間和擴大範圍。

·孩子在較強烈的陽光下最多只能停留15分鐘左右。

·在戶外,不要讓新生兒吹風太久,不然容易感冒,頭及臉部不要直接照射,可置於陰涼處或戴帽子。

★16、 嬰兒抱不抱?

傳統觀點:嬰兒不能多抱,抱了容易形成抱癖。

現代觀點:嬰兒應當多抱。經常抱著的孩子體型會變得優美,這也是嬰兒的運動之一。

專家點評:整日躺著的嬰兒,對父母是方便的,但不利於嬰兒的生長和發育。有的孩子出生以後,經常抱著,也未曾形成抱癖,而是性格特別好。抱著時表情愉快,不停地咿咿呀呀,因有事顧不上抱時,他自己躺在床上不斷地運動四肢,四處張望,口中常“念念有詞”,身體發育也顯著地超過同齡孩子。這是因為抱著的孩子看到的事物多,躺著的孩子光看天花板、房頂,缺乏神經發育必需的各種豐富的刺激。因此,抱孩子時要同孩子說話、唱歌,用眼睛溫柔地注視孩子,輕輕地晃動,這種感情交流,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精神發育以及身體生長都有著極大的好處。

專家提醒:

·新生兒體軟,其抱法大都採用手托法和腕托法兩種:手托法是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和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腕托法是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部,左腕和左手護背部和腰部,右小臂護嬰兒的腿部,右手護嬰兒的臀部和腰部。

★17、曬曬就殺菌?

傳統觀點:紫外線是最好的殺毒工具。所以,嬰兒的衣服、尿布如果尿濕了來不及洗,放在太陽下曬乾也能繼續用。

現代觀點:沾有尿便的尿布、衣物對新生兒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不管尿多尿少,都不能不洗就放在煤爐、暖氣上烤烤或在太陽下曬曬再用。

專家點評: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大便中乳酸桿菌較多,呈酸性;而喂牛奶的新生兒大便多呈鹼性。無論大小便是呈酸性還是鹼性,對新生兒柔嫩的皮膚都有一定的傷害。因此,一定要將尿布上的尿液、糞便以及肥皂或洗衣粉中的酸堿成分徹底清除掉,才能達到真正清洗尿布的目的。

專家提醒:

·如尿布上僅有尿液,可在熱水浸泡後用清水漂洗乾淨;若有大便,可將尿布上的糞便清除後放入清水中,用鹼性小的肥皂或洗衣粉揉搓,洗淨後一定要用清水多沖洗幾遍。

·所有尿布洗淨後,最後均要用開水燙一燙,擰乾後晾在陽光下曬一曬,以達到殺菌消毒的目的。

★ 18、斷奶果斷好?

傳統觀點:母乳是嬰幼兒最好的營養品,能多吃一天就多吃一天。

現代觀點:過了10個月母乳就不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了,所以,一定要快刀斬亂麻地讓他斷奶,不然,他就不愛吃飯。

專家點評:母乳餵養的孩子,8~12個月是最適宜的斷奶時期,如果在增加輔食的條件下仍保留1~2次母乳直到一歲半也是可以的。關鍵問題不在於硬性規定什麼時候一定要斷奶,而主要在於及早地、按時地去增加斷奶

食物即輔食,一方面讓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來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讓孩子慢慢地習慣輔食,逐漸地、自然而然地自己就斷奶了,即所謂的自然斷奶。

專家提醒:

· 如果斷奶食物開始得太遲,孩子往往是除了母乳以外,什麼東西也不愛吃,甚至完全拒食,時間一長,孩子的食欲就愈來愈減退,體重也減輕,體質也下降,還可能發生貧血、某些營養缺乏症或感染性疾病。

· 嬰兒從第3、4個月開始就應該逐漸地添加菜泥、蛋黃、米糊或稀粥、爛麵條等,6個月後,就要增加輔食的次數,減少哺乳的次數,逐漸過渡到完全斷奶,這樣,孩子就會很自然地,很愉快地去接受斷奶了。

·如果孩子正在生病,不要強行斷奶。因為哺乳對嬰兒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精神撫慰。

★19、學步應該早?

傳統觀點:孩子早些會走是身體健壯的表現。

現代觀點:10個月前多爬比多走好處更多。

專家點評:嬰幼兒運動功能的發育在兒童生理發育中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因為在寶寶早期的骨骼組織中含膠質多,含鈣質少,骨質比較軟弱,容易受外力的影響而變形。在他們的肌肉組織中,尤其是下肢比較嬌嫩,肌纖維細軟、含水分多。如果練習走路的時間太早,全身的重量必為雙下肢所承受,往往容易使雙腿產生彎曲和變形,出現"O"型腿或成"X"型腿,影響寶寶日後體態的美觀和運動能力的正常發揮。

專家提醒:

· 依據兒童體格發育的一般規律,將寶寶學走路的時期定在11個月之後為宜。

· 有條件的話,適量讓嬰兒在木地板上光腳走路。

· 最好不用學步車學走路,因為這樣嬰兒的腿得不到充分的鍛煉。

★20、奶粉高湯泡?

傳統觀點:奶粉用雞湯等高湯沖會更有營養。

現代觀點:任何品牌奶粉的沖泡方法皆有其一定的規定,最好按照說明書的比例來沖。

專家點評:一些寶寶出生時體質較差,如早產兒、心臟病、敗血病等等,父母就會想盡一切方法來補償,除了購買各式的高貴藥品及營養品餵食外,直接在飲食中加料進補也是最常見者之一,但不按常理的進食配方常常適得其反。人體內的各種電解質、糖分、脂肪或蛋白質等,濃度一定要維持恒定,尤其是電解質,只要稍有差錯,體內就會出現嚴重的病害。人體有自然的控制系統來調節濃度,例如上館子口味重的食物吃多以後,下意識的就會自己多喝些白開水來沖淡;同樣,淡食吃多以後,又會想到嘗些鹹食。大人及大點的小孩有自我選擇吃喝的意願能力,所以不會因飲食不對而導致電解質失調;但是嬰幼兒的所有飲食都是由大人控制供給,應變調節能力差,如果長期被強迫進食配方錯誤的食物,影響會是很大的。

專家提醒:

· 正常一匙的奶粉是要加入白開水中沖泡成30毫升的奶水(有些品牌奶粉是一匙奶粉加60毫升開水沖泡),其濃度始為適中;但若以高湯(或雞湯、骨頭湯)來沖泡奶粉,同樣容量的奶水中,既含有高湯的濃度,又加上了奶粉的濃度,其濃度就等於是加倍了,好似直接喝濃縮雞精一般。嬰幼兒長期且多量進食此種高濃度的奶水後,對血液、腎臟都是有害的,因此父母們必須慎重行事。

·刮掉眉毛會使眼睛少了一層保護的防線,易引發眼部疾病。

· 一些家長不僅給嬰兒刮眉,還給嬰兒剃掉胎髮,這樣 會剃掉胎兒頭上具有保護作用的“胎皮”,使細菌侵入,甚至引起頭皮疾病。

★ 6、吃奶喝水否?

傳統觀點:奶是奶,水是水,給孩子喝點水沒壞處。

現代觀點:母乳或牛奶有大量水分,而且營養豐富,不必再給嬰兒喂水了。

專家點評:自以為最懂營養學的現代父母這次要向“土辦法”學習了。嬰兒和大人一樣需要喝水。水在成人體內約占65%,嬰兒約占70%~75%。由於新陳代謝旺盛,嬰兒對水的需要相對要比成人多些,正常嬰兒每天需水量約為150毫升/公斤體重 。除了餵奶外,給嬰兒喝點白開水是必要的。

專家提醒:

·由於嬰兒腎臟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如果飲水不足,奶粉再調製過濃,或在輔食內加鹽過多,往往會加重其腎臟負擔。

·如果嬰兒一天之內尿量和排尿次數很少,又煩躁不安,睡眠不好,晚上哭鬧,就應考慮到孩子可能缺水。

·給嬰兒餵奶前不要給嬰兒喝水,更不要給嬰兒喝糖水,否則,會減弱嬰兒對母乳的興趣。

★ 7、哭了就要喂?

傳統觀點:嬰兒肚饑就會哭,嬰兒餓了就得喂。

現代觀點:人的生活要有規律:定時進食、定時睡眠,所以對嬰兒的餵奶時間也要有規律,即定時餵奶。

專家點評:我們提倡按需哺乳和定時哺乳相結合的方式。從一開始就定時喂哺,這不僅可能滿足不了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可能由於吸吮刺激不夠頻繁而導致乳汁分泌的減少。按需餵奶可有效地刺激催乳素的分泌,能使乳汁分泌得早些,還可預防奶脹,降低急性乳腺炎的發生。但按需餵養不等於一哭就喂。因為寶寶啼哭的原因很多,也許是尿濕了,也許是想要人抱了,也許是受到驚嚇了,等等,媽媽應該作出分析判斷。經過1~2周後,嬰兒的吃奶需求就會漸漸地形成一定的規律,兩個月後根據規律採用按時哺乳比較好。

專家提醒:

·有些嬰兒過於安靜,即使餓了也不啼哭。所以,對這些不善於啼哭的嬰兒,就應該注意他們的體重。如果嬰兒體重不增加時,就應該考慮增加喂哺的次數了。

·有些嬰兒老是有吃奶的要求,其原因可能有三個:一是嬰兒吸吮位置不正確,吃不到足量的奶;二是吃的時間很長,由於疲勞而入睡,但很快又醒;三是餵奶時間太短或母乳過稀。如果存在上述問題,那就要改進喂哺技術了。

★8、 擦奶皮膚好?

傳統觀點:將乳汁塗抹在嬰兒的臉上可使孩子的皮膚嫩白細膩。

現代觀點:嬰兒肌膚嬌嫩,乳汁腐壞後,細菌容易落戶繁殖。

專家點評:母乳含有豐富的營養,是嬰兒的最佳食品,但也是細菌生長繁殖的良好培養基。新生兒面部皮膚特別嬌弱,血管極其豐富,細菌如果從毛孔侵入,會使嬰兒面部皮膚產生紅暈,不久變成小皰繼而化膿。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潰爛以致形成疤痕,破壞寶寶的容貌。

專家提醒:

·嬰兒本身的皮膚已經很細膩,注意其皮膚清潔比養護還要重要。

· 如果怕嬰兒皮膚乾燥,擦拭化妝品,請選用不含刺激的嬰兒專用護膚品。

★9、 鮮奶勝奶粉?

傳統觀點:產婦奶水不夠用鮮牛奶要比奶粉好,因為牛奶的成分是適合小牛犢的營養需要的。

現代觀點:人畢竟是高級哺乳動物,嬰兒的需要和牛犢的需要不會相同,所以嬰幼兒配方奶粉比牛奶好。

專家點評:鮮牛奶雖然很適合於小牛犢,但對於嬰兒來說,鮮牛奶中含有太多的蛋白質和磷,而含鐵、葉酸太少,很容易出現胃腸不消化和缺鐵、缺葉酸。在合適的配方奶粉中,蛋白質被分解成原子單位即氨基酸,因此很容易被嬰兒消化和吸收。所以,在寶寶滿1歲以前,對於那些母乳不能滿足餵養的產婦來說,一種近似於母乳的標準嬰兒配方奶粉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專家提醒:

會有一些嬰兒對配方奶粉中的蛋白質甚至對於糖有不耐性或者過敏,但相比之下,對鮮牛奶中的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的嬰兒數量更多(8%)。這種過敏反應通常表現為腹瀉、體重增長緩慢,有時還有可能出現腹痛。

★ 10、魚肝油沒必要?

傳統觀點:以前的孩子什麼都不加,也長得很好。所以,加魚肝油之類沒必要。

現代觀點:由於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所以嬰兒一般從1~3個月起就應添加魚肝油,以促進鈣磷的代謝吸收。

專家點評:魚肝油是一種維生素類藥物,主要含有維生素A和D,常用來預防和治療小兒佝僂病和夜盲症,嬰幼兒適量補充有好處。

專家提醒:

·維生素A、D均為脂溶性維生素,與其他水溶性維生素如B1、B2等不同,過量攝入維生素A、D不能被及時排除,而會在體內貯存起來,進而產生毒性作用,所以補充魚肝油不宜過多。

·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可產生維生素D,戶外活動多的嬰幼兒可以少用魚肝油。

·一些嬰兒食品如亨氏嬰兒營養米粉系列,已強化維生素A、D,有規律食用這類輔食可以減少魚肝油用量。

·魚肝油同時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D,兩者的功能及副作用又各不相同,在治療佝僂病或夜盲症時,因用量較大,時間較長,應分別使用單純的維生素D或A製劑,以免導致另一種維生素中毒。

★ 11、指甲剪不剪?

傳統觀點:嬰兒的指甲比較軟,長了自然就斷了,沒必要剪。

現代觀點:嬰兒的指甲長得特別快,指甲太長時,藏汙納垢,成為多種疾病的傳播源,很不衛生,一定要剪。

專家點評:一兩個月的嬰兒指甲以每天0.1毫米的速度生長。長指甲容易折斷,甚至傷了指頭,嬰兒也容易被自己的指甲抓破嬌嫩的皮膚。因此,剪指甲是必要的。

專家提醒:

·剪指甲要在嬰兒不動的時候剪,最好等孩子熟睡時剪。

· 儘量用細小的剪刀來剪,不要剪太多,以免剪傷皮膚。

· 嬰兒喜歡用手抓撓,所以剪指甲時不要留角,要剪成圓形。

★ 12、捂著不感冒?

傳統觀點:新生兒皮膚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層較薄,容易散失熱量,加上中樞神經不完善,故應在衣被上注意保暖。

現代觀點: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關係是統一的。對外界的冷、熱等各種刺激能有一定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在外界自然因素不斷作用于人體時,可使大腦皮層建立條件反射,增強身體的耐受力。如果孩子整天處於衣被控制的溫度下,就不利於這種耐受力的形成,一旦遇到外界環境變化就會得病。

專家點評:新生兒體溫中樞尚未成熟,不能妥善地調節體溫,體溫會隨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寶寶一出生便立即要採取保暖措施,但也不要嚴捂過分,以寶寶手足暖和不出汗為宜。如果衣被過厚,保暖過度,孩子身體處於較高的環境溫度下,此時如果喂水量不足,孩子會出現發熱、脫水症狀。此外,孩子穿蓋太厚,身體活動餘地太小,會直接影響其血液迴圈,不利於其健康發育。另外,孩子與父母身體接觸較少,也不利於相互之間的感情交流。

專家提醒:

·室溫應保持在20~24℃為宜。

·夏季要開窗,但風不要直接吹在母子身上。

·應通過加強鍛煉來增強孩子的體質,不應靠增厚衣服“保護”,要根據外界環境的改變適當增減衣服。

★13、 嚼了助消化?

傳統觀點:小孩兒沒牙,大人幫他咀嚼食物有利於其消化。

現代觀點:用絞碎機把食物做成糊狀比嚼給孩子吃要衛生。

專家點評:在人們的口腔中,正常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即使是刷牙,也不能把它們全清除掉。有些成年人口腔不潔,生有牙病或口腔疾病,這些致病微生物在口腔記憶體在更多,小兒食入被大人咀嚼過的食物,會將這些致病微生物帶入體內,再加上小兒免疫功能低下,則有可能引起疾病的發生,如嘔吐、肝炎和結核病等,給小兒造成嚴重危害。

專家提醒:

·大人身體好並不等於口腔中不含有致病菌,只不過有的人抵抗力強,沒有發病而已。

·鍛煉寶寶自己的咀嚼能力才真正有助於寶寶的消化吸收。據調查,農村寶寶的牙齒普遍比城市寶寶的牙齒整齊,消化機能普遍比城市寶寶強,就是因為農村寶寶吃粗糧的多,自己咀嚼的機會多,消化能力也隨之加強。

·絞碎機要注意清潔,不然食物殘留也會導致細菌滋生。最好每次使用前都用沸水燙一下。

★ 14、天熱怎麼熬?

傳統觀點:“坐月子”就是得“坐”在屋裡捂著,夏天也萬萬不可被風吹著。

現代觀點:夏天屋裡悶,開開空調,大人孩子都不長痱子。

專家點評:坐月子這兩個極端都不可取。如果不開門窗,空氣不流通,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的濃度增高,產婦和新生兒在污濁的空氣裡生活極易患呼吸系統疾病。但是如果孕婦直接吹風扇或室溫過低,可使表皮毛細血管收縮,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從而使動脈血壓暫時升高,加重心臟負擔。而在夏季,嬰幼兒毛細血管擴張,汗毛孔開放。若受冷空氣侵襲,毛細血管收縮,汗毛孔緊閉,體內熱散發不出來,容易使體溫調節中樞和血液迴圈中樞失去平衡,引起感冒、發熱、咳嗽等病症。

專家提醒:

·若用空調,不能直吹,室內室外溫差不能高於5℃,最低溫度不能低於27℃。

· 如果給嬰兒用涼席,不要用竹席,因為竹席比較硬,也比較粗糙。最好用品質好的草席,並注意經常清潔草席。

★ 15、太陽怎麼曬?

傳統觀點:小孩皮嫩,不能曬,容易曬傷。

現代觀點:帶著孩子在戶外曬太陽,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鈣質吸收,可謂一舉兩得。

專家點評:太陽光中的紅外線溫度較高,對人體主要起溫熱作用,可使身體發熱,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增加人體活動功能,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使皮膚裡一種叫麥角膽固醇的物質轉變成維生素D。 維生素D進入血液後能幫助吸收食物中的鈣和磷,可以預防和治療佝僂病;紫外線還可以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防止貧血,並可殺除皮膚上的細菌,增加皮膚的抵抗力。

專家提醒:

·嬰兒太小時,不能直接到室外曝曬。 一般要等出生3~4周後,才能把新生兒抱到戶外曬太陽,而且開始的時間要短,只曬一部分,然後再慢慢地增加時間和擴大範圍。

·孩子在較強烈的陽光下最多只能停留15分鐘左右。

·在戶外,不要讓新生兒吹風太久,不然容易感冒,頭及臉部不要直接照射,可置於陰涼處或戴帽子。

★16、 嬰兒抱不抱?

傳統觀點:嬰兒不能多抱,抱了容易形成抱癖。

現代觀點:嬰兒應當多抱。經常抱著的孩子體型會變得優美,這也是嬰兒的運動之一。

專家點評:整日躺著的嬰兒,對父母是方便的,但不利於嬰兒的生長和發育。有的孩子出生以後,經常抱著,也未曾形成抱癖,而是性格特別好。抱著時表情愉快,不停地咿咿呀呀,因有事顧不上抱時,他自己躺在床上不斷地運動四肢,四處張望,口中常“念念有詞”,身體發育也顯著地超過同齡孩子。這是因為抱著的孩子看到的事物多,躺著的孩子光看天花板、房頂,缺乏神經發育必需的各種豐富的刺激。因此,抱孩子時要同孩子說話、唱歌,用眼睛溫柔地注視孩子,輕輕地晃動,這種感情交流,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精神發育以及身體生長都有著極大的好處。

專家提醒:

·新生兒體軟,其抱法大都採用手托法和腕托法兩種:手托法是用左手托住嬰兒的背、脖子和頭,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腕托法是輕輕地將嬰兒的頭放在左胳膊彎中,左小臂護住嬰兒的頭部,左腕和左手護背部和腰部,右小臂護嬰兒的腿部,右手護嬰兒的臀部和腰部。

★17、曬曬就殺菌?

傳統觀點:紫外線是最好的殺毒工具。所以,嬰兒的衣服、尿布如果尿濕了來不及洗,放在太陽下曬乾也能繼續用。

現代觀點:沾有尿便的尿布、衣物對新生兒皮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不管尿多尿少,都不能不洗就放在煤爐、暖氣上烤烤或在太陽下曬曬再用。

專家點評: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大便中乳酸桿菌較多,呈酸性;而喂牛奶的新生兒大便多呈鹼性。無論大小便是呈酸性還是鹼性,對新生兒柔嫩的皮膚都有一定的傷害。因此,一定要將尿布上的尿液、糞便以及肥皂或洗衣粉中的酸堿成分徹底清除掉,才能達到真正清洗尿布的目的。

專家提醒:

·如尿布上僅有尿液,可在熱水浸泡後用清水漂洗乾淨;若有大便,可將尿布上的糞便清除後放入清水中,用鹼性小的肥皂或洗衣粉揉搓,洗淨後一定要用清水多沖洗幾遍。

·所有尿布洗淨後,最後均要用開水燙一燙,擰乾後晾在陽光下曬一曬,以達到殺菌消毒的目的。

★ 18、斷奶果斷好?

傳統觀點:母乳是嬰幼兒最好的營養品,能多吃一天就多吃一天。

現代觀點:過了10個月母乳就不能滿足嬰兒的營養需要了,所以,一定要快刀斬亂麻地讓他斷奶,不然,他就不愛吃飯。

專家點評:母乳餵養的孩子,8~12個月是最適宜的斷奶時期,如果在增加輔食的條件下仍保留1~2次母乳直到一歲半也是可以的。關鍵問題不在於硬性規定什麼時候一定要斷奶,而主要在於及早地、按時地去增加斷奶

食物即輔食,一方面讓孩子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來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讓孩子慢慢地習慣輔食,逐漸地、自然而然地自己就斷奶了,即所謂的自然斷奶。

專家提醒:

· 如果斷奶食物開始得太遲,孩子往往是除了母乳以外,什麼東西也不愛吃,甚至完全拒食,時間一長,孩子的食欲就愈來愈減退,體重也減輕,體質也下降,還可能發生貧血、某些營養缺乏症或感染性疾病。

· 嬰兒從第3、4個月開始就應該逐漸地添加菜泥、蛋黃、米糊或稀粥、爛麵條等,6個月後,就要增加輔食的次數,減少哺乳的次數,逐漸過渡到完全斷奶,這樣,孩子就會很自然地,很愉快地去接受斷奶了。

·如果孩子正在生病,不要強行斷奶。因為哺乳對嬰兒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精神撫慰。

★19、學步應該早?

傳統觀點:孩子早些會走是身體健壯的表現。

現代觀點:10個月前多爬比多走好處更多。

專家點評:嬰幼兒運動功能的發育在兒童生理發育中是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因為在寶寶早期的骨骼組織中含膠質多,含鈣質少,骨質比較軟弱,容易受外力的影響而變形。在他們的肌肉組織中,尤其是下肢比較嬌嫩,肌纖維細軟、含水分多。如果練習走路的時間太早,全身的重量必為雙下肢所承受,往往容易使雙腿產生彎曲和變形,出現"O"型腿或成"X"型腿,影響寶寶日後體態的美觀和運動能力的正常發揮。

專家提醒:

· 依據兒童體格發育的一般規律,將寶寶學走路的時期定在11個月之後為宜。

· 有條件的話,適量讓嬰兒在木地板上光腳走路。

· 最好不用學步車學走路,因為這樣嬰兒的腿得不到充分的鍛煉。

★20、奶粉高湯泡?

傳統觀點:奶粉用雞湯等高湯沖會更有營養。

現代觀點:任何品牌奶粉的沖泡方法皆有其一定的規定,最好按照說明書的比例來沖。

專家點評:一些寶寶出生時體質較差,如早產兒、心臟病、敗血病等等,父母就會想盡一切方法來補償,除了購買各式的高貴藥品及營養品餵食外,直接在飲食中加料進補也是最常見者之一,但不按常理的進食配方常常適得其反。人體內的各種電解質、糖分、脂肪或蛋白質等,濃度一定要維持恒定,尤其是電解質,只要稍有差錯,體內就會出現嚴重的病害。人體有自然的控制系統來調節濃度,例如上館子口味重的食物吃多以後,下意識的就會自己多喝些白開水來沖淡;同樣,淡食吃多以後,又會想到嘗些鹹食。大人及大點的小孩有自我選擇吃喝的意願能力,所以不會因飲食不對而導致電解質失調;但是嬰幼兒的所有飲食都是由大人控制供給,應變調節能力差,如果長期被強迫進食配方錯誤的食物,影響會是很大的。

專家提醒:

· 正常一匙的奶粉是要加入白開水中沖泡成30毫升的奶水(有些品牌奶粉是一匙奶粉加60毫升開水沖泡),其濃度始為適中;但若以高湯(或雞湯、骨頭湯)來沖泡奶粉,同樣容量的奶水中,既含有高湯的濃度,又加上了奶粉的濃度,其濃度就等於是加倍了,好似直接喝濃縮雞精一般。嬰幼兒長期且多量進食此種高濃度的奶水後,對血液、腎臟都是有害的,因此父母們必須慎重行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