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的知覺

一、知覺的發展

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的認識。 有的研究表明, 剛出生后2天的寶寶就可以分辨人臉和其它形狀。 他們看人臉的時間比看圓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時間長。 對出生至6個月的寶寶的研究更進一步說明了這種視覺偏好, 他們凝視人臉圖片的時間幾乎兩倍于任何其它圖片。 寶寶似乎天生對人感興趣。 其實, 寶寶并非對人臉感興趣, 而是對人臉的輪廓線和曲度感興趣。

大約在2個月左右時, 寶寶對遠和深有了一定的認識能力。 最有力支持了這個結論的是視崖實驗。 實驗大致是這樣的, 在一個桌子上蓋上很厚的玻璃,

Advertisiment
玻璃下面是一張方格布, 布的一部分直接貼著玻璃, 另一部分隔開幾英尺, 這樣, 爬過桌子的寶寶就感覺有掉下去的危險。 在這個實驗里, 即使2個月的寶寶, 也能分辨出視崖的兩邊。 當他們探索這個崖時, 表現出明顯的好奇。 當寶寶長大到能爬過視崖的時候, 會表現出明顯的恐怖。 他們不往深的一邊爬, 盡管他們的父母在對面, 盡管他們也能感覺到玻璃板的堅固支撐。 這種從好奇到害怕的變化, 也許是因為寶寶爬動作的發展, 使他們能更實際地觀察深度和距離, 也因為他們從經驗中得知摔倒很疼, 所以他們對高度格外小心。

二、知覺恒常和客體永存

知覺恒常是指當知覺條件(如距離, 形狀、明度等)在一定的范圍內發生變化時,

Advertisiment
知覺的映象仍能保持相對穩定。 例如, 一只小鳥, 它飛來飛去, 在我們的眼里, 小鳥的大小、位置變來變去, 但我們知道不管它在我們眼中呈的像如何千變萬化, 它始終是那只鳥。 有了知覺恒常, 人們才會對外界事物有比較穩定的認識。

一般認為寶寶在半歲后具有知覺恒常性, 寶寶可以追著看一個滾動的物體, 而且還能把它看成是同一個物體。 知覺常性的出現, 使寶寶能更好地認識事物的一些穩定的特征。

客體永存指的是當物體從人的視線中消失時, 我們知道這個物體并不是不存在了, 而只是我們看不見了。 一般認為, 大約在寶寶8~12個月時, 由于動作(特別是手的動作和行走)的發展和言語的產生,

Advertisiment
客體永存性也開始出現。 例如, 在這以前, 你和寶寶“藏貓貓”的時候, 你一躲開, 他看不見了, 也就不找了, 以為世界上不存在“你”這個人了。 可是在1周歲左右時, 你再和寶寶做游戲時, 你叫他一聲, 然后再躲起來, 寶寶就會用眼睛到處找。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