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媽媽感到疑惑:我家的寶寶明明每天都吃的不少, 可就是不見長肉, 體重也一直上不去,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1飲食結構不合理
寶寶每天雖然嘴裡不停地吃著, 但吃的食物品種過於單一, 導致體內的微量元素失衡, 自然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飲食習慣不合理, 如各種低熱能的零食不離口, 飯前喝太多的飲料, 吃飯時間拖得很長, 吃的量也很少, 久而久之, 必然影響寶寶的身高與體重增長。
2活動量過大
若孩子活動量過大, 身體消耗過多, 儘管吃得很多, 但容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現象,
Advertisiment
3消化吸收不良
胃腸功能不好的寶寶外表看起來常常面黃肌瘦。 另外, 不容易消化或不清潔的食物會導致寶寶腹瀉, 而腹瀉對兒童營養不良的影響最大。
4腸道寄生蟲感染
寶寶感染蛔蟲、蟯蟲等腸道寄生蟲, 體內營養物質會被腸道內的寄生蟲消耗掉, 從而影響寶寶的體格發育。
5睡眠過少
小兒是在睡眠中成長的, 睡眠不足的小兒也會“不長肉”。 因此, 應該合理安排小兒的睡眠時間, 年齡越小, 睡眠時間應該越長。
6患有慢性疾病
Advertisiment
如結核病、慢性腹瀉、某些內分泌疾病等, 都屬於慢性消耗性疾病, 孩子一旦患有這些疾病, 也會出現“吃飯不長肉”的現象。
寶寶不長肉, 媽媽如何護理
餵養:母乳餵養是首選。 母乳含有6個月內寶寶需要的各種營養成分, 特別含有其他乳類不可替代的免疫活性物質, 有利於寶寶健康防病, 所以應純母乳餵養4-6個月, 添加輔食後仍可繼續母乳餵養至寶寶1-2歲。 滿月後應逐漸變為每2.5—3個小時喂一次奶, 而且每次餵奶時間要控制在15—20分鐘以內, 隨著寶寶月齡增長, 可減少夜間喂哺次數。
根據母乳量的多少以及寶寶體格發育情況, 在4-6個月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 並遵循從少量到多量、從一種到多種、由細到粗、由軟到硬、少鹽不甜、禁油膩的原則。
Advertisiment
隨著寶寶添加輔食種類和數量的增加, 吃奶量會有所下降, 但不應立即停止餵奶, 每天攝奶量還應不少於600毫升。 寶寶的膳食要均衡, 多吃水果和蔬菜。
防病:媽媽們一定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免疫程式, 按時為寶寶接種一類疫苗, 包括卡介苗1針、乙肝疫苗3針、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3次、百白破疫苗3針、流腦2針、麻疹疫苗1針、乙腦1針。 寶寶居住的房間要經常保持在通風的狀態下, 不能整天關閉著門窗, 導致空氣不流通。 要確保室內空氣新鮮, 降低室內病原微生物的濃度。 若是家中有人感冒生病了,
Advertisiment
起居:保證寶寶每天有充足的睡眠。 睡覺是寶寶每天必要的“功課”, 如果這“功課”沒有完成, 便會影響寶寶的健康。 寶寶清醒的時候, 爸爸媽媽要多和寶寶交流, 如說話、玩耍等, 讓寶寶在溫馨歡樂的環境中成長。 每天給寶寶洗澡, 更換乾淨柔軟的衣物, 以保持皮膚的清潔與乾爽, 可使用寶寶專用的沐浴液和洗髮水。 根據氣候、季節的變換, 及時給寶寶增減衣物。 督促寶寶多喝水, 膳食要營養均衡。
運動:多做運動, 最好每天堅持兩小時, 可分次進行。 戶外活動最好從夏季開始, 一直堅持到冬季, 這樣可以讓寶寶逐漸適應冷空氣, 有助於增強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
Advertisiment
讓餐桌熱鬧起來 重建寶寶對餐桌的渴望
大部分瘦寶寶與營養膳食結構不合理、餵養方式不當、飲食習慣不好等因素有關。 媽媽趕快改變以往單調的膳食, 每天的食物儘量多樣化, 穀類, 肉類, 豆類和蔬菜應合理搭配, 讓餐桌熱鬧起來, 讓寶寶重拾對餐桌的期待。
瞭解各類食物的營養含量, 比較容易合理搭配營養膳食。
牛奶(包括豆漿)含豐富鈣質, 每天至少應保證二杯;
蛋中含鐵質, 每天保證一到兩個;
動物肝臟含鐵質、維生素A及B12,可與肉類交替搭配;
蔬菜類一天共需要二碟,其中至少一半來自深綠色及深黃、深紅色蔬菜,因為它們所含的維生素A、C及鐵質都比淺色蔬菜高些;
五穀類每天需要1至1碗半,可用稀飯、饅頭、小點心、麵條、玉米粒或麥片等加以替代;
水果類每天必不可少。
動物肝臟含鐵質、維生素A及B12,可與肉類交替搭配;
蔬菜類一天共需要二碟,其中至少一半來自深綠色及深黃、深紅色蔬菜,因為它們所含的維生素A、C及鐵質都比淺色蔬菜高些;
五穀類每天需要1至1碗半,可用稀飯、饅頭、小點心、麵條、玉米粒或麥片等加以替代;
水果類每天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