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由白喉棒狀桿菌引起。 患者和帶菌者為傳染源, 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也可經物品、食物、玩具和接觸傳染。
[症狀]
典型症狀以發熱, 氣憋, 聲音嘶啞, 犬吠樣咳嗽, 咽、扁桃體及其周圍組織出現白色偽膜為特徵。
潛伏期為1~6日, 根據病灶部位, 可分為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眼結膜白喉等, 其中以咽白喉最多見, 喉白喉梗阻窒息症狀明顯, 病情危重。
咽白喉。 占80%, 多見於年長兒童。 輕型者全身症狀輕, 假膜局限在扁桃體上, 呈點狀或小片狀。 中型者有發熱, 全身症狀明顯, 扁桃體明顯腫大,
Advertisiment
喉白喉。 多由咽白喉發展而來, 少數直接發生於喉部支氣管。 初起咳嗽較頻, 呈哮吼樣, 咳聲嘶啞。 隨之出現呼吸困難, 體溫升高, 偽膜梗阻明顯, 窒息, 口唇發紺, 極度煩躁, 吸氣時出現三凹征, 患兒常呈昏迷狀態, 呼吸變淺或不規則, 若不及時搶救, 可因窒息而死。
鼻白喉。 嬰幼兒期寶寶多見, 多為咽白喉發展而來。 全身症狀輕, 主要表現為血性漿液鼻涕, 分泌物浸漬鼻孔周圍皮膚而發生糜爛、潮紅, 或形成久經不愈的潰瘍。 鼻前庭及鼻中隔可有假膜形成。
[併發症]
本病全年散發,
Advertisiment
[檢查診斷]
參考發病季節, 白喉接觸史, 未接種白百破三聯疫苗等流行病學資料。
有明顯的臨床症狀, 咽部出現白膜, 不易拭去, 強行擦去則局部出血。
咽拭子取咽部分泌物培養, 可見白喉桿菌生長, 或直接塗片找見白喉桿菌, 即可確診。
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有中毒顆粒。 重者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可減少, 可出現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
[治療]
抗毒素治療。 白喉抗毒素應早期足量應用。 注射前應做皮膚過敏試驗, 若為陽性, 可用脫敏療法。 抗生素應首選青黴素, 也可用紅黴素、頭孢菌素、林可黴素等。
Advertisiment
併發症治療。 需住院治療, 如併發心肌炎應絕對臥床, 用強的松症狀好轉後逐漸減量, 嚴重患者可同時應用維生素C、輔酶A、細胞色素C等營養液。 外周神經麻痹多可自愈, 軟齶麻痹出現嗆咳不能進食者可給鼻飼, 呼吸肌麻痹者應作氣管切開, 應用呼吸機治療。
[預防與調理]
流行期間不要去公共場所。 寶寶3個月開始注射百日破混合製劑;7歲以上寶寶或易感者可用吸附精製白喉類毒素或吸附精製白喉和破傷風類毒素預防。
及時隔離患兒, 對患兒的分泌物、用具、衣服、病室等, 均須嚴格消毒。 密切接觸者可應用抗毒素肌注。
寶寶患病後應臥床休息, 一般不少於4周, 重者4~6周。 注意口腔衛生, 保持室內通風。
Advertisiment
飲食宜清淡而營養豐富, 以流食、半流食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