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坐月子>產后恢復>正文

子宮的正常位置

一般來講, 成年女子子宮的正常位置在站立時半于骨盆的中央, 坐骨棘水平之上, 前與膀胱后與直腸為鄰, 宮體前傾。 宮頸與宮體成120-150°的角度, 處于前傾前屈的位置。 但當維持子宮正常位置的某組韌帶發生松弛、分娩后長期臥床(尤其是仰臥位)、盆腔炎癥、宮體部腫瘤、先天發育不全等原因, 子宮可發生變位, 其中最常見的為子宮后位。 根據子宮后倒的程度不同, 子宮
后位分為ⅰ、ⅱ、ⅲ度。

輕度子宮后位(ⅰ-ⅱ度)一般不出現癥狀, 無需治療, 重度子宮后位常出現癥狀, 主要表現為腰酸。 輕者僅為腰部酸脹不適, 重者整個腰部、骶尾部及兩側髂部均感酸脹難忍,

Advertisiment
個別患者酸脹延伸到下背部和兩側腹股溝。 小腹部酸脹和肛門墜脹感往往同時并存, 勞累和月經期癥狀往往加重。 若得不到及時矯正, 還可繼發痛經、月經不調、白帶增多、性☆禁☆感不快、流產、不孕等。 子宮后位的患者在受孕三個月后, 若后倒子宮仍未自動糾正, 則膀胱頸部及尿道的變位和和宮頸上翹, 可壓迫后尿道發生急性尿潴留。

大多數子宮后位是可以預防的。 關鍵是要讓產婦在產后得到充分休息, 使盆腔組織及時復原。 在休息期間要特別注意臥位姿勢, 要避免長期仰臥位。 側臥、仰臥和俯臥多種姿勢應輪換交替。 從產后第三天起, 可以在床上做一些腹部、四肢和盆底肌運動的保健操,

Advertisiment
有利于產后的康復。 在流產后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盆腔感染, 并形成粘連時會促使子宮后位的形成, 故應及早積極治療。 嚴格執行產后檢查, 對產后子宮恢復不佳的, 應及時糾正。

對有癥狀的子宮后位患者, 治療關鍵是將子宮復位。 常用的子宮復位方法有雙合診復位法、三合診復位法、宮頸鉗牽引復位法、胸膝臥式位復位法、手術復位法等。 手法復位后要求患者每日在排空大小便后做1-2次胸膝臥位鍛煉, 每次10-15分鐘, 這對鞏固子宮復位的效果至關重要。 胸膝臥位鍛煉還可預防產后子宮后變位的發生, 但必須在產后半個月之后進行。 若手法復位不成功, 可采用手術復位。 手術方法主要是縮短圓韌帶, 將子宮變為前傾前屈位。

Advertisiment


溫馨提示: 產后形體恢復:
1、時間:越早越好, 不要坐月子。
2、運動:盡早開始走路、形體訓練。
3、飲食:逐漸控制, 切忌盲目進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