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立秋, 但白天仍然很熱。 其實, 通常所說的“秋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幾個節氣。 入秋后雨水日漸減少, 空氣濕度逐漸降至低于人們生活所需限度(相對濕度70%)以下, 因而天氣會逐漸干燥, 草木漸枯, 人也感到干燥。
燥是秋的主氣, 其引起的疾病有溫燥(初秋)和涼燥(深秋)。 初秋仍有夏的高溫, 加上天晴少雨, 氣候干燥, 此時感染到的燥邪為溫燥, 主要傷陰, 即損害人體的津液。 癥狀是皮膚干燥、眼干裂、舌紅少津、毛發干枯、小便赤黃、大便干結、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絲, 甚至發燒至高熱。
Advertisiment
中暑在中醫上也稱“傷暑”, 有陰、陽之分, “陽暑”是在烈日下勞作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的, 而“陰暑”是過于避熱貪涼引起的。 由于暑熱濕盛, 人們毛孔開張, 腠理疏松, 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 若過于避熱趨涼, 如夜間露宿室外, 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 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 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在當前躲避秋老虎之時, 白天氣溫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