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採訪中, 一名學習“效率”不高的小學生表示, 原本也想把作業一口氣做完, 但坐下來沒幾分鐘, 就覺得學習時間太漫長了, 就想玩玩橡皮、喝水來放鬆一下, 結果, 時間花了不少, 但作業沒做多少。
對此, 崇仁路小學高級教師倪敏分析,
Advertisiment
首先, 對孩子評價多鼓勵, 少說“慢”。 經常批評孩子“動作慢”, 孩子會認為自己每次的學習時間都很漫長, 很容易出現一些“小插曲”:發呆、上廁所等。 因此, 父母要改變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你可以“快”起來, 只要在學習的時候不做其他事情就可以了。
其次, 利用“速度測定法”, 感受“我可以快”。 記錄單位時間裡(如10分鐘)能寫多少個字, 能做幾道題目。 然後, 再算一算按這樣的速度, 做完所有的作業需要多長時間, 結果肯定會使孩子驚訝:我能這麼快完成呀!時間一長,
Advertisiment
第三, 讓孩子認識到“快得值得”。 孩子很快完成了學習任務, 那麼, 多出來的時間如何處理?目前, 許多父母會利用這些時間讓孩子“全面發展”:增加練琴、畫畫時間或者額外增加作業, 反正不能閑、不能玩。 這樣, 孩子會覺得:還不如慢點好, 反正越快任務越多。 所以, 節約出來的時間, 應該讓孩子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最後, 如果孩子作業中有不會的,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問, 並主動輔導孩子完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