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情商教育>正文

孩子心聲:我們需要閑書

多數家長對子女的愛, 經常表現為對兒童未來命運的關心。 這種關心使他們不是關心兒童當下的內心感受, 而是更關心他們成人后的狀況, 經常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案例:“一看童話, 媽媽就說我在看閑書”

10歲的佳佳是湖北省襄樊市小學4年級學生。 期末考試數學考了100分的佳佳不用再去上暑假數學補習班了, 但讓他高興不起來的是, 不到兩個月的暑假里, 除了寫作業, 他還要讀完10本中外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詩經》、《基督山伯爵》、《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沙恭達羅》……

這些書都是當語文老師的媽媽買給他的。

Advertisiment
“他喜歡看書, 但是老看些亂七八糟的書, 暑假時間很寶貴, 讀些名著對他以后寫作文很有幫助。 ”

和佳佳的媽媽一樣, 在暑假給孩子列出名著書單的家長還有很多。 然而孩子們卻并不喜歡讀這樣的書, 佳佳說他最喜歡的書是《尼爾斯騎鵝旅行記》。 佳佳的爸爸媽媽并不知道這個尼爾斯。 “我一看童話, 媽媽就說我在看閑書。 ”佳佳一肚子委屈。

專家觀點:“孩子讀的書應感性些、樸素些”

汕頭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富仁在研究中發現, 多數家長對子女的愛, 經常表現為對兒童未來命運的關心。 這種關心使他們不是關心兒童當下的內心感受, 而是更關心他們成人后的狀況, 經常用成年人的標準來要求他們,

Advertisiment
甚至用只適于成年人的懲罰威脅他們。

王富仁說, 家長感到的生存壓力越大, 對孩子的前途就越關心, 就越會強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滿足當前社會對一個成人的要求, 而不得不犧牲自己孩子當下的幸福。

佳佳的媽媽證明了這個論斷。 現在單位同事閑聊時都會說起孩子讀過哪些名著, “我也不能讓咱們佳佳落后啊。 ”

譚旭東說, “許多家長好像更希望孩子讀知識性的書, 而把孩子讀文學書看作是不務正業。 這個觀點應該轉變過來, 因為兒童文學其實是孩子精神生命健康成長的必需品。 一個從小沒有接受過文學作品熏陶的人的心靈是粗糙的, 是堅硬的。 甚至可能是冰冷的。 ”

推薦閱讀:重視對孩子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影響兒童智力的變量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